尤金奈达,功能对等

2019-06-21   来源:诚信名言

奈达 功能对等理论 讲义
篇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

奈达 功能对等理论 讲义

埃米尔里厄(E.V.Rieu 1887)于1953 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奈达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

尤金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

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下半叶, 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白之与《牡丹亭》

白之(Cyril Birch 1925) 是美籍英裔著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 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 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著作, 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白之曾说,翻译不是刺激和折磨,翻译是一种目标严肃、有意为之的冒险,是在创造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过程。白之的该译本以忠实原文为目的,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隐喻中的意象, 不去破坏源语的美感和异国独特的风味。

功能对等理论在《牡丹亭》英译本中应用的赏析

依照奈达的理论,翻译应注重功能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他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5 个条件: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外来词造成的词义空缺;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意义晦涩;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歧义;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文体错误。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

例1:原文:“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第十 出惊梦P.43)

译文:“perplexed to find that my mirror

stealing its half-glance at my hair

has thrown these 'gleaming clouds'

into alarmed disarray.”(P.43)

原文中的“菱花”指的是镜子,古时候用的是铜镜,背面一

般都有菱花花纹,又称菱花镜,也经常用“菱花”一词来代替镜 子。“彩云”指的发卷,是一种比较形象的比喻。如果直译为 “花”和“云”就传递了错误的意义。译文中白之将“菱花”译为 “mirror”,而对于“彩云”一词的处理更为巧妙,如果仅仅译为 “hair”则略显平淡,译者采用直译加喻义的方法,在后文中补 充“gleaming clouds”,不仅没有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而且 保持了原文的美感,并能给予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外来词造成的词义空缺

例2:原文:“一径落花随水入,今朝阮肇到天台。”(第十出 惊梦P.44)

译文:“Tracing my path by petals borne on stream,

I find the Peach Blossom Source of my desire.”(P.47)

阮肇是出自《搜神记》的一个人物,故事讲的是阮肇在桃 源洞遇到仙女并与其结为夫妇。译者没有直译人命而是引入

了传说发生的地点———桃源洞(Peach Blossom Source),“I find the Peach Blossom Source of my desire”意在表达主人公的境遇 与传说中的人物相似。除此之外,译者在该句的注解中提到陶 渊明的“桃花源”和“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三个故事比较 相似,而“香格里拉”则更为西方人所熟知,这样读者能更好的 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境。

小结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包含了意义, 风格和读者反应三个

方面,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所以评价翻译质量的优 劣,必须以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为标准,力求与原文读者的反应 基本一致。为了达到这种一致性,白之对唱词的处理在符合西 方戏剧文体的基础之上尽力让其“诗化”,并有一种东方文学 独特的音律节奏和遣词造句所体现出的美感, 而对于唱词中 更深层次的意象,译者点到为止,使译文更富有东方的神秘气 息,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篇二:尤金奈达,功能对等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

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尤金奈达,功能对等。

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1]尤金奈达,功能对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是对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首先,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评价标准。他指出:翻译准确与否取决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原文的程度,也就是把译文读者反应与原文读者反应进行对照, 看两者是否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其次,他提出的“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标准也不同于传统的“忠实”标准,这样对译者的要求也就更高。因为“忠实”只是基于原文,而“对等”则是既照顾原文和原文读者,又照顾译文和译文读者。第三,他用新的眼光看待翻译过程。传统的观点认为翻译过程是单向的、直线式过程,即原文—译者—译文;而奈达认为翻译过程还应包括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评价。

应当指出,奈达的理论也有一些值得探讨之处。首先,他的翻译论来源于对《圣经》的翻译经验,因此,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文本。由于《圣经》翻译的目的在于传教,译者当然应注重读者反应。但是对于文学翻译,译者就很难或者说没有必要总是考虑读者反应。因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常常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读者在文化素养、价值观、审美观、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不同读者在不同时代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往往相差甚远。即便是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可能千差万别,更何况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因此不能把读者反应作为评价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其次,他的功能对等论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文化交流。他认为翻译中要尽量使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表达法来替换难懂的、或可能引起误解的原语习惯表达法。事实上,不同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而翻译的目的之一也就是促进文化交流。保留原语的一些表达法有利于读者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本国的语言。

奈达的理论可总结为功能论,奈达强调读者反应和贴切、自然,奈达把形式和意义看作是翻译中两个对立的部分,因此他反对形式对等,张功能对等。奈达虽然提出有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但他真正主张的是功能对等的翻译,而且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奈达注重读者反应,主张用接受语的表达习惯代替原文中外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主张“归化”。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为指南,采用不同于传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种种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翻译理论相关发表的进一步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思果.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萧立明.新译学论镐[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出版社,2003.

[6]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 目的论 差异性

论文摘要: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中国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

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概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其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Possibility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ir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不久以后,其学生汉斯·弗美尔(Hans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在弗美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利·曼塔莉(JustaHoly—Manttari)进一步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各种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现实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20世纪90年代,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naeNord)总结已有功能翻译理论,写成《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提出“忠诚”原则来完善功能翻译理论。

三、“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差异性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1.“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使泽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尤金奈达,功能对等。

2.“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1)行为交际理论:目的论者把翻译视为一种有意图的人际互动行为,翻译首先是意图改变现有事物的状况,或是告知目标读者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目的论特别强调的是:翻译的意图与源文本作者的意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因此也会有所不同。动因决定意图,因此,翻译行为的动因(发送者、接受者、发起人、译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2)文本功能模式:目的论者吸取了布勒的文本的三个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和诉求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寒暄功能。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准不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原文原有的功能,就要用目标语的文化标准对功能标识进行改写,例如汉语中一句简单的“吃了吗?”进行英译的时候就需根据原文的寒暄功能进行对等功能的翻译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

奈达为翻译所下的定义中所提到的“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再现原语的信息”包含着翻译标准即“对等”,是意义与风格上的对等,这就是意义与风格方面的“信”。但“对等”前面还有个“自然”,即流畅、符合习惯,就是“达”。所以,他的翻译标准是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加上脱离原文的“达”。奈达认为,对等是一切翻译追求的目标。

“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由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当译文的交际目的要求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交际功能时,对等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功能观的对等是指符合翻译目的条件下的交际功能对等。除对等原则外,功能理论还有前面提到的三大法

则:目的法则(skopos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rule)和忠实性法则(ifdelityprinciple)及其他在特定翻译情况下的特殊原则。

(三)译者的地位

翻译涉及到四种角色,即原文作者、翻译发起人、译者及译文预设读者。这四者的意图目的如果不一致或者完全相反的时候,译者怎么办?

在翻译评价这个问题上,奈达提倡“读者反映说”。在奈达看来,译者必须了解原作者怎样考虑自己所发的信息,译者的作用主要是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旨。此外,“译者必须正视自己知识的局限,决不能把纯属个人的特异想法引进对原文的诠释,原著怎么说就怎么译,而不管原著所言与自己的观点是否相符”。与“目的论”中的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相比“功能对等”论中的译者受到更多的约束。

在“目的论”中,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和翻译活动最终的实施者,同时他还是翻译要求的接受者、原文文本的诠释者以及译文文本的创作者。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基础上的复制,而是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视角和策略,译者的喜恶和感受决定了译作的面貌。这无疑强调了译者须发挥其主体性分析特定的翻译语境,并传达出具有预期功能的译本。因而,“目的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

(四)原文和译文的地位

奈达强调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仍然强调原语文本的重要性,他的读者反映论实际上是“以原文为中心”的,只是有一定间接性罢了。

然而,目的论者认为,译文与原文间的“文间关联”取决于每一次翻译的目的,可随目的改变而改变。因而,以译语为倾向的目的论就从翻译研究的另一极入手,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起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四、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批判地继承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合理因素,摒弃了其不合理部分,目的论者勇于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翻译研究视角,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翻译论的框框,提出了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翻译标准多元化使功能更贴近实际。这显然比奈达以“功能对等”作为唯一的标准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且适用范围更广。其次,相对于传统的语言翻译理论重视翻译内部研究来说,“目的论”否认翻译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更注重翻译的外部研究。与奈达相比,目的论者更重视翻译活动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另外,“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由对原语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富挑战性的译语文本的创作,提升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动参与性,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立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功能派的“目的论”将翻译放在一种动态的文化背景下,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因此,它解决了一些“功能对等”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拓宽了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在现代翻译理论中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为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强调译文要从语义到语体使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本文从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入手,通过对电影《国王的演讲》翻译实例的分析,阐述了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从而达到电影字幕翻译中形式对等、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的功效,创造性地再现源语电影的语言文体及文化特点,有效地进行文化转移和再创造语言活动。 [关键词] 功能对等;电影字幕翻译;语义对等;《国王的演讲》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译者以电影为媒介、以电影原文为基础、以译文观众为中心进行的翻译过程。由于两种语言存在很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内容、形式、风格、文化等方面力争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刘重德,1995)如何将英文电影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转化,既符合译文观众文化特征,又不失原文语言的独特风格,让译文观众能够获得与原文观众同样的艺术感受是电影字幕翻译成功的衡量标准。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一直是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原则和准绳。本文拟以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四项大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的字幕翻译为例,从形式对等、语义对等、文化对等三个方面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原则,一直以来也被看作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功能对等”原则的具体含义是:在翻译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奈达,1969)功能对等原则关注的不再只是原文、译文,而更加关注译文读者,即读者对译文信息的领悟和反应,也就是说,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力求使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相一致。译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再次呈现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相吻合。

当然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对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等同。原文和译文因受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情景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译者、译文读者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绝对的翻译等值是做不到的。电影字幕译者和其他译者一样,在翻译中必须采取灵活的翻译方式,做到原文和译文最大化的相对等值,使译文观众在欣赏外文电影时,可以达到最大限度接近原文观众观赏该片时的感受。

二、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形式,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语言再现源语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艺术再创造。究其本身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口语化、综合性、时间局限性和空间局限性。

(一)口语化

由于电影观众的文化层面不同,电影对白常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以便故事情节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字幕翻译中的语言相对来说要更加口语化,以符合译文观众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综合性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兼有视觉信息和声音信息,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电影字幕的翻译对于译文观众理解剧情至关重要,对于译者来说,是否能成功有效地进行对白语言转化,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语言风格,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满足译文观众的审美需求等方面都极为重要。

(三)时间局限性

字幕在银幕上停留时间非常短,译文字幕也需要配合电影原画面与人物对白同时出现在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

http://m.myl5520.com/mingrenmingyan/97200.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诚信名言警句的句子范文三篇

诚信名言

诚信名言(合集3篇)

诚信名言

诚信名言优质

诚信名言

那些耳熟能详的诚信名言(通用2篇)

诚信名言

从古至今的诚信名言警句范文二篇

诚信名言

岗位奖惩制度

诚信名言

洗手间关心语

诚信名言

白噪声序列arima

诚信名言

净化空调岗位清洁记录

诚信名言

无人机数据格式

诚信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