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2018-06-27   来源:近代名人名言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篇一: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务实求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篇二: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由于这一部署刚刚提出,社会各方面的认识总体上还处在初步、零散、不成熟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亟需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深化理解,在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做出必要的回答。

深刻认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意义

(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一是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二是从农民收入看,在家庭经营受成本抬升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收益有限、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明显趋缓、转移性收入总量小增量少等因素影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面临很大挑战;三是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当今,产业融合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从国内看,在新常态新要求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具体到第一产业而言,近年来我国农业虽然在与第二三产业融合上步伐有所加快,但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由于产业融合度不够,不仅在生产环节竞争力严重不足,而且在加工环节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顺应形势、应对挑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通过借势发展增强自身产业竞争力。

(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政策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一,在政策要求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推进有关产业和领域的融合发展。第二,在理论背景方面,国外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早在数字技术导致产业之间出现交叉的上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国内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总体上滞后于西方约20年。尽管如此,近年来产业融合的理论已引起了三农学者的关注,有关产业融合视角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专题研究成果已开始出现。第三,在实践基础方面,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已有很多,国内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也有了一些探索与积累,为下一步推进更加深度的融合打下了一定基础。

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探讨要防止落入泛学术化的陷阱

第一,要防止落入简单套用经济学理论的陷阱。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此前国内外学者涉及甚少,研究中注重运用一些经济学原理十分必要,但要注意以科学辨证的态度加以扬弃,防止简单套用,犯本本主义的错误。

第二,要防止落入生硬照搬国际经验的陷阱。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不足10亩,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是与我国国情相近的日韩,户均经营规模也是我们的2~3倍,而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口却是美国和日本、韩国的140倍和300倍以上。这些独特的国情农情也进一步说明,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我们同样难以照搬所谓的国际经验。目前,由于国外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门探讨与实践极少,谈到借鉴国际经验,有关方面均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日本二十世纪末开始的“六次产业化”。的确,日本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实施“六次产业化”发展战略,将农业生产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并加以融合,有效改善了农户的生活质量、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可持续性发展。但也要看到,日本的农业并非国际成功范例,其全日制农场只占14%,平均起来一个农场还不到一个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兼业农户,生产效率低下,其“六次产业化”实际上是政府应对这些问题的无奈之举。因此,我们在借鉴日本经验时,同样需要多立足实际,有取有舍,决不能盲目跟风。

第三,要防止落入概念定义过于机械封闭的陷阱。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理论探讨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可是到目前也没有形成一个统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一的概念,所以我们也不能犯学术上的急躁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系统,如果一定要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出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最好还是以因时因事发展的观点灵活处理,不宜过于较真。

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一)要明确融合的基点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强调和始终坚持一定要把农业作为基点,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的其它方面,最终可能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可能会侵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点从一开始就明确放在农业上,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融合的方向才不容易出现大的偏差。

(二)要明确融合的关键在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农业以外,在二三产业所关联的各种业态中,能够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很多,比如,科技、信息、市场等服务行业,以及工业企业等,但面对众多选项,我们需要坚持突出重点,优先抓住抓牢最重要的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不仅具备一定的资本条件,还有着其它行业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本身就一头连着加工原料生产、一头连着加工产品市场销售,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不仅处在前延后展的便利位置,而且具有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时间较长,对农业既具有深厚的感情,也具有专业的人才技术等积累,支持农业发展中更容易做到得心应手。加之加工业规模庞大,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已超过18万亿元,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国GDP总量的20%左右,成为举足轻重的部门,对农村乃至全国产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具有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实力。这些情况表明,把农产品加工业定位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关键业态十分必要。此外,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值得高度重视和借力的重要业态。

(三)要明确融合的主体在新型经营体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调动广大传统农户的积极性,更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目前,我国共有规模以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0万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其中省级以上1万家,国家级12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万家左右。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实践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应在今后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更大活力,推动其发挥更大的生力军作用。

(四)要明确融合的保障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在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不能够包办,也无法包办。但是,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是要加强规划引领。特别是在当前各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未来农业转型 一二三产业融合
篇三: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篇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选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政策着力点在于建立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目标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农业资源整合市场要素,注重“产、城、人”互动融合,借力金融政策支持,坚持市场导向。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融合;农业现代化;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068-04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成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出现了农业增产、进口量增加和库存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业竞争力弱的现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任务。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根本上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近年来,经济“新常态”在农业领域的表现突出,粮价大跌,橘子、冬枣、香蕉、苹果滞销,最近又是大白菜价格持续走低,似乎农产品滞销、价格走低成为了“新常态”。 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小康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农产品市场上也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具有“安全保障”特征的高端农产品不愁销路,甚至出现“托人”代买的现象;二是部分产品虽然价格高,但依然供不应求。如陕西潼关的软籽石榴、眉县的猕猴桃等。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但事实上还是产销不对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销不对路的原因在于“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需要在“供给侧”进行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意味着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上,要与社会的总体需求相契合。通过“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指的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了农业生产模式“工业化”、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改造传统的农业“供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矫正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的扭曲。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环境,同时优化农业资

源配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扩大农业供给的有效性,提高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性,进而通过农业供给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偏弱,农业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不仅是土地租金和人力成本高,而且表现在物化投入高,特别是农药、化肥滥用现象严重,农业发展方式整体粗放。只有解决好农业的“供给侧”问题,才能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也才能真正推进农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可以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比较需求管理政策,强调解决中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而非短期波动问题。中央之所以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我国供给体系未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难以及时调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而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我国农业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发展方式的粗放和疏于长远的发展思路。大量农产品靠高施肥、高耗水等粗放式生产,对环境资源损耗大,造成大量土地透支,地力下降。“短视”现象在农业生产领域很是普遍,农业技术市场化利用率低。比如,一旦某地被认为是某某农产品的优生地,立即就会形成大量的一般性产品和大路货,极容易造成库存爆满;或者说政府财政补贴发生变化,又容易形成“弃耕弃种”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农产品领域层出不穷。解决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重点是推动农产品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也只有把农业的现时难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围绕消费需求进行生产,让农业生产者成为市场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贡献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的产业价值,才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潜力。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选择

2015年12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国内外农业改革的实践表明,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解决农业自身封闭循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变化、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新产业技术革命推动着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入互动融合。 1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日益向纵深发展。中央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在政策上通过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体现着农村产业政策演进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农互动发展阶段。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互惠的原则,通过提供当地农民需要的各种服务,为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加强工农联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这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产业主要涉及饲料加工、粮食加工、农副产品流通等。就是这样简单的融合,诞生了农业与其它产业链接互动的乡镇企业,直接激发了社队企业的“异军突起”。 第二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农业经济的活跃,使得农民农产品生产积极性高涨,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农产品滞销。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对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地进行了以“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业市场化的探索,[1]促进“农林牧渔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户与市场间架起连接的桥梁。迈入新世纪,“十五”计划纲要、2004年起的连续7个“一号文件”,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

化的重要途径。2007年,农业部将“一村一品”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2]第三阶段是农业多功能拓展与产业多态化发展阶段。2010年之后,大量新兴技术为产业之间形成“价值链”创造了技术条件,产业之间的相互增值、价值溢出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不仅推动了农业纵深发展,而且拉动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横向一体化。一方面,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生物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融合型产业形态迅速兴起;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二三产业与农业的耦合提供了机遇和空间。[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 2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进化的发展方向。所谓产业融合,是指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4]一般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5]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产业发展,主要是在“农业内部”进行的,其基本理念认为农村的产业就是“农业”。实践中,农业已经从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向外围延伸。在效能上由传统农产品生产向多功能多效用拓展,也就是向产业融合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农村产业融合:一是从产业组织的视角,突出的是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包装等;二是产业技术层次的融合,实际是农业领域的技术应用,比如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是从产业功能视角的分析,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农业为基础,拓展农业的功能,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农业的有效供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进程。从产业进化来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互为特征,并以产业融合发展演进为过程。现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基于“农业”,也基于“农村”这一特定区域的发展,突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与相互“增值”,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融合效应,也是农村产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路径。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加快农业内部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形成农业的新业态。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优势和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6]

3产业融合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借鉴。近年来,国内外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源于日本的“第六产业”概念,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农村不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而且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销售、农资生产制造、休闲观光农业等,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因为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也被称为“第六产业”。

我国不少地方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村产业活力和竞争力。陕西省大荔县冯村镇结合“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了智能化育苗中心、新品种技术示范区、高标准生产区、物流中心和检测培训区,滴灌设施使工业化直接服务于农业。研发人员将科研成果和技术力量服务于生产和设施农业,实现了“农、工、科”的

再度融合,使这里成了一个集苗木繁育、农民培训、科技展示、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服务、商品化处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板块,“联众一号”蘑菇工厂,让蘑菇种植有了新的概念,推动蘑菇生产、加工、销售、采摘等一体化发展,蘑菇产业的附加值极大提升。目前,蘑菇工厂亩产值达200万元,成为拉动此地“三农”发展的新增长极。金山区探索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建设了净菜加工、色拉蔬菜和保鲜蔬菜加工、冷冻干燥农产品及生态健康食品加工相互连接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体系。金山还依托农业,推进农业与生态建设、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开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利用“互联网+”引导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有效服务产品流通。 农业本身就孕育着工业和服务业。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开放农业孕育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蓬勃兴起。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这种新模式的推广,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发展。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价值指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表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互联网+” “生态+”等现代新理念引入生产经营活动将成为后期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出部署。

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是把城市的二三产业迁移到农村,而是要突出“农业”基础,引领农业农村发展要素聚集,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产业之间的耦合互动,不仅增加农业生产的市场价值,而且也提升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值空间,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形成。那些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空间集聚,但是与第一产业共存分立,既不提升农业价值,也不能形成新业态的,就不能称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5]特别是那些仅在农村开设砖瓦厂、开设向农民销售工业产品的销售部,虽然可以解决部分农民就业,但不仅不是产业融合发展,而且可能挤占农业资源。农业是人类的保命产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因而世界各国都对农业采取补贴政策。与此同时,与工业、服务业相比较,农业的市场化利润空间不具优势,产业增值空间有限,产业比较效益较低。传统上,就农业发展农业,抑制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禁锢了农业的生产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一体化、产业多功能化的演变,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鲜明特征。一方面融合发展可以使农业“接二连三”,激活农业的多态性、多效性,使得农业的功能不仅限于“食材”原料,还可以满足多重市场需求。同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吸引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技术、资本、人才向农业集聚。另一方面,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实现产业之间的“价值链”效应,促进产业相互增值,促成农业生产价值外溢,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业自身的价值,带动农业生产从“报酬递减”向“报酬递增”转变,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使得农业的增值“内部化”。 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建立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提高农村经济活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201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要注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要采取“保底+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等。要坚决避免农业龙头企业占用农业资源而对农业没有促进、对农户没有带动作用;避免部分强势企业影响地方政府,介入农村资源侵占、农村市场垄断,导致农民利益被“挤占”、农业发展要素被“挤出”。促进农民增收,不是靠财政补贴,而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随着产业的融合、农业链条的延伸,农业的职业种类和农民的就业机会随之增加,种植业收入虽有增加,但占比下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加快。我们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榆林市靖边县、宝鸡市凤县等地调研发现,随着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到了三分之一以下。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成为培育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在于推动农村现代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指出: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既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农村产业融合,在于通过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农业新型业态的兴起,通过产业的集聚、要素的集中,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农村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7]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是要把涉农工业和服务业简单地搬到农村,而是要加强统筹规划,有序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促使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8]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选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释放农业发展生产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方式。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农业资源整合市场要素。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国农业将进行的一次结构调整的改革,有利于中国农业提质增效,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是运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依托资源禀赋,特别是要注重依托农业资源,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处理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绿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做法

http://m.myl5520.com/mingrenmingyan/91455.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王维观猎]王维《观猎》原文及译文

近代名人名言

凉州词二首王之涣意思|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的配图和全诗翻译赏析

近代名人名言

明良海外|《明良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近代名人名言

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近代名人名言

孙中山的成就

近代名人名言

国庆的资料

近代名人名言

曾国藩总结一生的名句

近代名人名言

孙中山的事迹

近代名人名言

法国抗英民族女英雄

近代名人名言

养成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献给性格内向的人)

近代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