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2022-07-10   来源:近代名人名言

篇一: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孙中山的事迹

  【孙中山的事迹】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孙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季子。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孙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于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次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倒数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孙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尝于1894年《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企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准备筹划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最终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遂与辅仁会社接洽,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于是租定总会所一处,托名“干亨行”。2月20日,孙中山于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

  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作斗争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刘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

  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当时称为伯理玺德天,即 President),孙为秘书。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

  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以陆皓东为首的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孙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同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1897年,孙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而失败,孙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9月,孙中山离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及代聘律师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孙中山之后到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活动宣传革命,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于1905年中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以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并举所誓之四纲,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以达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是第三次起义。

  1907年6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再今惠州市汝湖镇),历十余日而败,是第四次起义。7月6日徐锡麟起义于安庆,失败殉难。同年7月,孙经越南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再告失败。孙中山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踏足中国国土。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是第七次起义。

  4月,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是第九次起义。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绕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此外又先后发动包括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在内的多次起义,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在危难中奋击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咸起响应。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至于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当时孙中山人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据《凤凰周刊》说当时的孙中山还在那里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孙中山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推翻封建帝制与捍卫共和制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自1907年起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在美国丹佛而不在中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孙中山即于13日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以自代。兹后苦心孤诣协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特重其向国民宣誓一事,引导袁氏步入民主程阶。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孙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

  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孙与袁达成协议: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条件,下旨逊位,中华民国终完全取代过去的帝国体制。隔日2月13日孙辞去临时大总统,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二次、三次革命

  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即委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

  孙中山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并且将国民按入党时间分成等级,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

  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刘觉民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奋斗50余日,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

  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 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联俄联共

  第二次护法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曾后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年初,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孙中山得以在3月回粤。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政策。在苏联援助下,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并以蒋介石为校长。11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推倒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惟健康已急转直下。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革命尚未成功

  孙中山1925年1月抵京后即开始病发,最终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8岁,孙中山临终时同意汪兆铭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联政府书》。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道了 孙中山的死讯:“孙文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签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民党要人来京。”

  同日,胡汉民饬令各地停止宴会:“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于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天、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停员缠黑纱一月。”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弥留之际,孙中山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关于孙中山的遗书】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弥留之际,他在三份遗嘱上签署。今日中国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他当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宋庆龄)”,“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何香凝回答:“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诲,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尽力宣传。”孙中山过去一再推迟为遗嘱签字,此时在宋庆龄附助下,在三个遗嘱文件上签名。

  家事遗书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致苏联遗书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

  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思想

  孙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将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兄弟(我)所独创”(孙文语)。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 “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

  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

  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似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哲学主张:“知难行易”。

  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

  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推荐阅读

  2016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篇二: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了 20 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建国方略》。《建国方略》包括三个部分。

  《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集中论述了知行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文化建设计划;《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计划,包含了孙中山开发生产力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是关于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着作。

  江 泽 民对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江 泽 民评价道:"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他明确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并在《建国方略》等着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蓝图,显示了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宏伟气魄。他认为,要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要学外国的长处’,同时强调‘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建国方略是江 泽 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以心理建设开篇。这不是偶然的,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国民心理建设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很早之前孙中山就认识到仅"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孙中山认为如果思想认识问题不解决,发展生产力和建设政治文明就都没有民众的心理基础。

  他在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时说:"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他在《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的"自序"中还说:"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以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则其成功,比较革命之破坏事业为尤速、尤易也。"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简而言之,孙中山吸取早期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人民在认识到革命是可行的以后,才取得了推翻帝制的成功。如果能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思想观念的束缚,通过心理建设"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从近代世界各国革命取得成功的经验看,思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入欧"论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为日本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而近代中国从康有为到孙中山,几代思想家和革命家都努力向国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一种思想文化像欧洲、日本那样达到普及的程度,更别说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了。辛亥革命未彻底胜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想理论准备不足和向民众普及革命思想不够,未能唤起民众。

  孙中山所谓的心理建设也就是思想文化建设。孙中山在《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中分别从饮食、用钱、作文、建房、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论十个方面为例论证了行易知难。他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知易行难的传统观念,树立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新观念,从而帮助人民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孙中山认为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行——知——行"的过程,是"行"在前"知"在后的过程。

  为了唤起民众投身革命,他将自然科学与社会革命进行类比提出"能知必能行"的观点,通过科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人类的社会实践说明"不知亦能行".他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就在于不能正确认识知行关系,受到知易行难思想的束缚,即使知也不实行。理清知行关系后,孙中山还追述自己的革命历程以说明有志竟成。纵观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有以下两个观点可供借鉴:

  第一,发展教育事业。孙中山看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中国富强事业,非先从事于普及教育,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

  他提出了对学生全面实施"体育、智育、德育"的教育方针。主张普及全民教育和优先发展师范教育。

  第二,加强道德建设。他指出"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在于以道德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他指出提高人民道德水平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发展生产力为人们的道德水平创造物质条件。因为"社会的文明发达、经济组织的改良和道德进步,都是以什么为重心呢?就是以民生为重心。"

  其次,通过社会政治的进步来加强道德建设。"中国此次之革命……得一种高尚完全之政体,政体既改良,人民道德亦必随之改良。"

  第三,加强对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他指出:"此次革命成功,多赖学界之力。此后各种建设,亦须赖全国学界合力进行,方能成功。学界关于国家前途既如此之重,不能不定一进行之方针……所谓今日唯一之方针者,社会道德是也。"

  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要辩证地看待。孙中山主张发展教育事业和加强道德建设,体现了他对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视。他还认为有志者事竟成,包含了勇于实践的积极因素。但他的心理建设思想夸大了人的心理的作用,其中包含的缺乏科学分析的消极因素,应当克服。

  《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1917 年到 1919 年,孙中山亲手制定了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施方案——《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孙中山一直以振兴实业、建设中国为己任。他在此书"自序"中写到:"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吾欲操此发展之权,则非有此知识不可。吾国人欲有此知识,则当读此书,尤当熟读此书。从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推求众理。庶几操纵在我,不致因噎废食,方能泛应曲当,驰骤于今日世界经济之场,以化彼族竞争之性,而达我大同之治也。"《实业计划》集中体现了孙中山通过发展实业开发中国生产力的思想。江 泽 民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孙中山生活在 19 世纪后半叶和 20 世纪初叶的中国,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贫困落后、被动挨打的悲惨境地。封建主义的中国和资本主义的欧美各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江 泽 民也说过:"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孙中山在分析近代中国国情时看到了中国生产力的落后。辛亥革命刚胜利,孙中山强调,中国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经济问题。"迫切的问题"是患贫,不是患不均。"1912 年,孙中山在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的演说中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表明他对开发生产力的重视。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只有振兴实业,发展生产力,才能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他说:"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从加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满足人民需要出发,为在中国开发生产力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设想和方案。《实业计划》全书共有六大计划, 每一计划分为五部。

  第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交通、移民蒙古和新疆、能源铁矿和钢铁生产等建设发展规划。第二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东方大港为中心的水路交通和沿长江建设、发展水泥等建筑材料工业。第三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广州南方大港为中心建设水路交通系统、铁路系统、海港造船工业。第四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铁路和造船工业。

  第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直接关系民生问题的如食、衣、住、行等轻工业。第六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矿业及其配套机械、冶炼生产建设。孙中山主张综合开发中国生产力,以铁路为命脉,以农业为中心,以采矿、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工业之根。

  他的实业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孙中山建设实业以救贫为当务之急,同时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由于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清政府残酷剥削,使中国"处于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非提兴实业不能救贫".孙中山把发展实业,走西方工业化道路,作为使人民摆脱贫穷困境的关键问题提了出来。他把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看作首要任务,并且已经意识到机器相对于手工是当时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同时将实业概括为机器生产事业,提出用机器代替手工。他说:"余旧岁经加拿大,见中国人在煤矿用机器采挖,每人每日挖十余吨,中国内地煤矿工人,每日所挖不足一吨,其生产力甚少。" "机器发明之后,用一个人管理一副机器,便可以做一百人或一千人的工作,所以机器的生产力和人工的生产力便有大大的区别。"

  不仅工业要废手工采机器,农业也要实现机械化,用电力、汽力代替人力。他说:"古代一人耕田,劳身焦思,所得谷米至多不过供数人之食。近世农学发达,一人所耕,千人食之不尽。因为他不是专用手足,是借机械的力量来帮助人工,自然事半功倍。""机器发明之后,用一个人管理一副机器,便可以做一百人或一千人的工夫,所以机器的生产力和人工的生产力便有大大的分别。"工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全社会的生产力就都得到开发了。

  第二,孙中山实业建设的模式是国家资本主义与私人资本主义相结合。这样形成的经济结构既公私互补、互相竞争,又能防止私人资本主义垄断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孙中山总结当时欧洲主要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劳资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尖锐的状况的经验,指出发展生产力要避免因少数人垄断社会财富而造成的贫富不均和社会矛盾尖锐的问题。孙中山在他的民生主义学说中反复强调发展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他在《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中提出"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

  至于哪些行业由个人企业经营,孙中山认为:"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

  同时大实业应归国有,但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人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第三,孙中山把仿行西法,对外开放作为实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最初发表在 1916 年 6 月号《远东时报》上的英文标题为《Th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直译为汉语就是《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经济计划》。《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在开发生产力方面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孙中山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思想。

  孙中山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给后人带来的便捷为例,说明中国要取西方成功之捷径,避免西方失败之弯路,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便可省却许多冤枉工夫,后来居上。他说:"中国如一后至之人,可依西方已辟之路径而行之,此所以吾等从大西洋西向而行,皆预知其彼岸为美洲新大陆而非印度矣。经济界趋势,亦如是也。"

  鉴于此,他提出"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他说:"今之美国,吾人知其为世界最富最强之国也,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当其发展实业之初也,资本悉借之欧洲,人才亦多聘之欧洲,而工人且有招之中国。""使外国之资本主义"就是要利用外资,引进人才,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即对外开放。

  第四,孙中山视发展交通为实业建设的战略重点,尤其注重铁路建设。他说:

  "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之多寡定之……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计划交通,当以铁路为重要。"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中将交通业的发展置于实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将铁路建设置于交通业发展的优先地位,规划了西北、西南、中央、东南、东北和高原等六大铁路系统共计大小 106 条铁路干线,并全面规划了公路、海港、内河等建设。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孙中山《建国方略》第三部分《民权初步(社会建设)》论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则,主要是会议规则,是一部关于建设社会政治文明,实现国家政治民主的着作。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对人民的统治,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有人民性的一面,但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明智的君本位理论。

  近代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试图在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前提下,通过君主立宪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生活艰苦,以致他对外受列强欺凌,内受封建剥削的中国人民深表同情。他弃医从政就是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后来孙中山在继承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吸收外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权思想。正如孙中山所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他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不仅用于革命理论,还用于国家学说和治国实践,作为革命和建国的终极目标,把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顶峰,是对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卓越贡献。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早在1894 年孙中山就指出:国以民为本。他在 1895 年拟订的《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引述了《尚书》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一语来说明自己的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

  190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担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宣言中,更明确地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1905 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孙中山于 1906 年 12 月 2 日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美的国家。"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在谈到共和制以民为本时又说过:"五族共和之所以可贵,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言为不污也。"

  孙中山指出:"有美国共和,而后始有政府为民而设之真理出现于世。林肯氏曰:‘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为一国之主也。"1912 年 1 月 28 日,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都督及各军政府,"以保护人民财产为急务","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后来,在其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一系列政策法令中,均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指出"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并具体规定了人民应享有的各种权利。孙中山民权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即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实现三民主义。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他的《建国方略》,都是以"民"为最终目的的。孙中山在解释他的三民主义时说:"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的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的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项主义的意思,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这三项意思,便可用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字包括起来。"

  三民主义的实质是民权主义,而民权主义的实质就是民主共和政体的思想。按照孙中山的设想,革命成功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以人民为基础的国家,也就是主权在民。建立国家的目的在民权,因为"不秉政权,不能伸民权".

  他把专制独裁称之为官治,而把民主共和称之为民治。按照他的解释,所谓民治,就是"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者,或受人民之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于人民,是以人民为主体,人民为自动者,此其所以与官治截然不同也".

  孙中山指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孙中山所说的"以人民为主体",即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各级官吏是人民的公仆。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指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

  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中国封建社会是"朕即天下",统治者被称为"父母官",老百姓被称为"子民".孙中山把这种颠倒了的关系又颠倒过来了,把人民称为主人,把官吏称为公仆。主人与公仆的思想是孙中山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则是首倡并付诸实施,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

  第二,"为人民服役".孙中山创造性地解决了政府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认识到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正确处理官民关系是一个关键。既然人民是主人,官吏是公仆,那么官吏就要为人民服务。因此,孙中山建国学说的本质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1911 年 12 月 30 日,孙中山在南京临时大总统就职前夕与上海《大陆报》记者的谈话中讲到:"南京新政府无庸建设华丽宫殿,昔日有在旷野树下组织新政府者。今吾中华民国如无合宜房宇组织新政府,则盖设棚厂以代之,亦无不可也。"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誓词》中提出:作为临时大总统要"为众服务".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许多决策,也都体现了政府官员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比如,孙中山在新政府中,努力做到精兵简政;在公务员的俸给方面,实行低薪制,使公务员保持廉洁奉公精神,在建设新政权过程中能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至于官吏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役和怎样为人民服役,孙中山也作了明确的说明。孙中山指出:

  "人民终岁勤动,以谋其生;而官吏则为人民所养,不必谋生,因此,官吏在供职期间,应该为民尽职,以答人民之供奉".

  第三,"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服役"的思想作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具体化,进一步表现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幸福,便要为大多数人谋幸福。"

  这是孙中山为人民谋幸福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什么"要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呢?孙中山认为:"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大多数有利益,社会才有进步。"

  同时,孙中山还指出:"那种少数人的富,是假富,多数人的富,才是真富".孙中山所说的"大多数人"主要是指的农民和工人这两类劳苦大众。他指出:"中国以内,自北至南,自通商都会以至于穷乡僻壤,贫乏之农夫,穷苦之工人,所在皆是。"由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农民,孙中山把解决农民的最大利益和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放在革命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孙中山把农民问题作为革命的目的之一,将"平均地权"列为辛亥革命誓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具体提出了关心人民生活所需,即:"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充分反映了孙中山"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尚品格。

  第四,"唤起民众".孙中山认为人心是一种力量,一个政党如果能够赢得人心、得到人民的拥护就会有力量。因此孙中山要求国民党要以人民的拥护为自己的力量。孙中山以国民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经历说明人心的重要性,他说:"吾党在国内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武昌起义,推翻满清,建设共和,是吾党兵力成功的第一次。袁氏称帝,讨袁军兴,推翻洪宪,是吾党兵力成功的第二次。

  张勋复辟,吾党提倡护法,其后徐氏退位,以至陈炯明谋叛,北方武人亦承认护法,是吾党兵力成功的第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是兵力虽成功,而革命仍未成功,因为吾党尚欠缺力量之故。所欠缺者是何种力量?就是人民心力。当时中国人民不赞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吾党想立于不败之地,今后奋斗的途径,必先要得民心。"

  因此,孙中山认为国民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人民的心力,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只有唤起民众,中国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只要唤起民众,中国民主革命就能取得胜利。对于这一点,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后是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的。在国共合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更是认识到要使革命成功,必须依靠工农。他指出:"因其所处之地位,与所感之痛苦,类皆相同。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

  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孙中山在晚年一再强调要向民众宣传三民主义,认为:"根本救国,端在唤醒国民。"即使在弥留之际,孙中山仍然念念不忘并遗嘱"唤起民众".

  推荐阅读

  孙中山的事迹

  2016孙中山诞辰纪念日

  孙中山活了多少岁

篇三: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我最佩服的孙中山作文500字

  孙中山,在那个时代之下,不甘压迫领导着数以万计的能人志士,从一个又一个的列强手中尽可能多的夺回了中华民族的领土。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我最佩服的孙中山作文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篇一:我最佩服的孙中山作文500字

  最近我读了《伟人孙中山》这本书,书里讲的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事迹,让我深入地了解了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9岁入私塾读书,读书勤奋。他还进修过医学科,在英国读过书。他长大后目睹清zf的种种腐败现象,决定放弃医学事业,从事革命斗争。从青年时代起,孙中山先生就满怀炙热的爱国激情投身革命。在国难当头之时,孙中山先生毅然走上救国的道路,率先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在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先生虽遭到一次又一次挫折与失败,但他从不放弃,终于推翻了清zf,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先生鞠躬尽瘁为国家民族奋斗一生。周总理评价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的一个革命阶段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亚洲许多实行民族独立的国家,也发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许多人对他仍怀念、崇敬之至!

  他的思想言论激励着我,其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愈挫愈奋的意志和精神感召着我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他爱国爱民、大公无私、宽宏大度、勤奋好学、与时俱进的崇高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后人来学习。

  我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品质和精神,在以后,积极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不久的将来无私奉献地建设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篇二:我最佩服的孙中山作文500字

  如果我是孙中山先生,我会废除一切伤害儿童和妇女的陋习,让幸福挂满人间,让快乐变成儿童们喜悦的微笑,让文明传遍每个地方。

  孙中山先生小时候有个姐姐,他们两个人每天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一天,孙中山在家门口玩,忽然屋子里发出一声尖叫,孙中山闻声赶到,只见姐姐坐在床上,眼睛里不停的涌出泪水,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妈妈则在给姐姐缠足。于是,孙中山便问妈妈:“你为什么给姐姐缠足?”妈妈说:“我也不想这样呀!可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不缠足会被人家笑话的。”“笑话就怎么了……”,妈妈含着泪水把他推出门外,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笑过。

  后来孙中山参加革命,当上了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孙中山是我国革命先行者,他一心为中华儿女着想,深受人民爱戴,也深受官军们爱戴。军人们打了败仗,孙中山劝他们不要气馁;打了胜仗,孙中山让他们不要骄傲自大。孙中山先生不但打破了很多陋习,还推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可以看出,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艰苦的一生。他为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真想象孙中山一样,成为人民爱戴的总统!

篇三:我最佩服的孙中山作文500字

  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在混乱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位英雄:他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他是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他就是中华民族的国父——孙中山。

  孙中山在年幼时期就表现非凡,当他看着中国被外强侵犯,他看着软弱的清政府割地赔款的时候他就立志要当“洪秀全第二”要带领中华民族摆脱苦难,富强起来。他看着人们没钱买药,治病只好求神的时候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医人,救人他十七岁的时候考上了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他成了一名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他明白了过来当医生只能救少数的人,而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要救所有的人,必须要先救国。他放弃当一名医生而选择在中国最危急的时候站了出来,他十次起义九次失败,几次被清政府通缉,但是,他不放弃,冒着生命危险领导并指挥了著名的辛亥革命,最终成功。他这种大无畏的和勇敢,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没错,正是这种信念让孙中山越挫越勇,最后终于成功。

  我爱孙中山不仅爱他的博学多才,更爱他的英勇奋斗,他的不屈不挠,他的理想,他的信念,虽然遭到了清政府的无情镇压,虽然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不理解,不支持,但是,他不放弃,坚持努力奋斗,为了解放中国,为了推翻清政府而努力并最终成功,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国父!

  其他优秀文章:

  我眼中的孙中山作文

  我最佩服的孙中山作文

  我的人生导师孙中山作文500字

  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作文

  作文基本功

篇四: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客观、审慎的向读者讲述了蒋介石波澜起伏的一生,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蒋介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蒋介石传读后感(一)

  近日一口气读完《蒋介石大传》,虽然叙事略感拖沓,但总体感觉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人物传记。

  写领袖人物的传记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分寸不好把握。现在已经不是一棍子打死或一味唱赞歌的年代,怎么相对客观地描述领袖人物的完整一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一手资料,需要有很好的文笔和宏观把握能力,更需要有一种魄力,一种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说实话的魄力。

  我这个年龄段或更早的人,对蒋介石的印象大多来自过去电影、课本等载体,基本的概念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目,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与领袖人物扯不上边。读了《大传》后,才觉得过去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才真正感到解放思想是多么的重要。过去这类书是不能出的,写这样的书小则判刑入狱(01hn.com),大则拉出去枪毙,怎么能说蒋介石是个领袖人物呢,怎么能说蒋介石在抗战中运筹帷幄呢,怎么能说是蒋介石的努力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呢?30年前这确实难以想象。

  《大传》让我更加全面了解了那一段过去的历史,那个沧海桑田、血雨腥风的年代,也让我感知到当今社会的开放与包容,诋毁我们曾经的敌人并不能太高我们自己,我们太需要包容,这种包容来自于认知,而认知来自于历史书籍,这大概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蒋介石传读后感(二)

  闲极无聊,信手拈来一本《蒋介石传》,书中以较为客观的角度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作文之读后感:《蒋介石传》的读后感!。细细读来,一个活生生的蒋介石跃然于纸,让我思绪万千。

  关于蒋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除此之外,从没思考过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失败该归咎于什么

  观完全书蒋介石给我的感觉是,那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个很传统的男士,追寻着父辈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辈子实践着。一个守旧的人用着守旧的方式统领着当时风雨飘渺的中国。如果说蒋介石的失败在于他自己所说的党政军的腐败,但其中却缺少一人就是他自己的,归根结底,我发现他用施恩的方式令手下效忠(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施恩令追随者感恩戴德,但错误的是他放纵手下一边腐败一边效忠。毕竟整个社会都是由人组成,一小部分的腐败却会令另一大部分的人怨声四起。于是革命开始了,不懂得收服人心却用兵力镇压,这大概是熟读儒家却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人的悲哀吧?

  那是一个心胸极其狭隘的人,当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将军将蒋委员长亲自送到南京,但极度愤怒的蒋介石对着幽禁了他三天的张学良说,"你关了我三天,我要关你一辈子"。而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就是张学良将军幽禁生活的序曲,因为蒋介石喜欢这里的山水风光,于是把张学良关在他的脚下,他最喜欢的妙高台下面雪窦寺的后面的小旅社中。这段历史我不想多做评述,但一个人身关民族存亡正义的行为,虽然冒犯了一下他的权威,就对一个人的人往后长达一世纪的生活就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他的火气延伸到他去世的那天还没熄灭。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的没有宽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却一味的用金钱去讨好追随者们,也许这也是他失败的一大诱因吧?

  他对人的包容在哪里呢?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看了美仑美奂的小洋房和他的出生的故居我才知道,他眼中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家,他为他的家人和自己修建了许多的在当时很流行的房子,并扩建了自己的旧宅。一个统治着一个社会的人心中重要的只有他的小家而已这可能就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为自己出生的地方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报效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家族,提携和包容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甚至那个人是抢走所有家产的大哥。在他退守台湾时,为了他的族人不受解放军的可能会出现的不公平对待而把自己所有族亲全都带走,却丢下了溪口千千万万的和他毫无血缘的人。但这些保留下来的故居,这些曾经见证了他的辉煌历史的遗留物都在告诉我这是一个军阀留下来的。一个为了自己的生活的更好去牺牲别人并掠夺更多财物供自己享用的人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书中最后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大意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不出现一个叫蒋介石的人,也会有另一个不知名的人站在他的位子上,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选择的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已。

  蒋介石传读后感(三)

  刻意选择一本中国人写的《蒋介石传》和一本外国人写的《蒋介石传》,是想看看美国的作家克洛泽在没有政治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所写的蒋介石与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的作家杨树标所写的蒋介石有什么不同。由于先读的克罗泽的《蒋介石传》,刚看杨树标和杨菁写的《蒋介石传》时,感觉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克罗泽写的《蒋介石传》的开头即对蒋介石做了评价,书中写道:“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其他军人政治家一样,蒋介石是个无所畏惧的人,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这样。然而,他只是一个战术大师而非战略家。他的真正天才是善于搞政治阴谋。”除此之外,作者在多处都对蒋介石这个人做了评价。而在杨树标的《蒋介石传》中,作者并没有对蒋介石进行过多的评价,即使是在蒋介石对共产党的言论和行动上,作者也只是很详细的记录了蒋介石的言行,并没有对其本人做过多评价,只是引用1930年4月7日《大公报》上的一句话:“论者谓,好话为先生说尽,而坏事为先生做尽。”并说:“此话在蒋介石上台这一阶段来说,是前半句。”只有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才写了一篇“末了的一点论述——怎样评价蒋介石?”

  在这篇论述中作者对蒋介石评价的角度与克洛泽对蒋介石评价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将蒋介石在大陆的几十年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第一历史阶段为辛亥革命时期,第二历史阶段为国共合作时期,第三历史阶段为南京十年,第四历史阶段为抗日战争时期,第五历史阶段为新内战时期,然后作者将不同阶段的蒋介石依次评定为肯定性的人物、基本上肯定的人物、基本上否定的人物、基本上肯定的人物以及完全否定的人物。个人认为,作者的这种评价方法过于武断,并且作者的评价仅关注了蒋介石政治上的举动和在政治历史上的作用,没有关注他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细节,所以没有将蒋介石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而克洛泽的《蒋介石传》在关注蒋介石的生活细节,还原一个最本真的历史人物方面做的比杨树标的《蒋介石传》要好,比如,书的开头写道:“蒋介石两眼长得炯炯有神,经常留着光头,蓄着短须,带有一股军人的风度。

  但是,他的神情却不可思议--这并非因为他不擅言辞,而是因为他总是挂着一脸中国人特有的谦恭的微笑。他演讲时带有浓重的浙江口音,声音高亢,语调急促。这使得他有别于来自外省的大多数僚属和追随者。蒋介石从不费心思去学习北京话--标准的汉语,更不用说外语了。他掌权之后每月要向规模宏大的孙中山纪念会致辞。虽然他的方言刺耳难懂,但与会者却不得不洗耳恭听。此时的蒋,不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而且是一个典型的浙江人。”之后作者还写到了蒋介石的英语学习,这些生活上的细节,杨树标的书中几乎没有出现,这样使得杨写的书中呈现给作者的蒋介石的形象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政治人物,没有私生活和七情六欲。

  在杨树标的《蒋介石传1887-1949》一书中,书的开头就介绍了蒋介石的身世。作者先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出身地,后很详细的介绍了蒋介石的家族史。作者先从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说起,资料精确到他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十一月初十日酉时,卒于清咸丰六年丙辰十月十二日,前后娶过妻室四位,只有第二位“欢潭姚兴凤公长女”生子三人,即王有则、王有模、王有全,生女二人。其中长子王有则,就是王采玉的父亲,即蒋介石的外祖父。王有则前后也娶过妻室二位,原配生子三人,即王贤侯、王贤宰、王贤达,生女二人,继配生子两人,即王贤巨、王贤裕,生女一人,即王采玉。王有则“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五月初七日午时,卒于清光绪八年壬时四月十二月”。之后,作者也很详细的介绍了蒋介石父亲的身世,以及他与王采玉的结合。

  然而在克洛泽写的《蒋介石传》中对蒋介石的身世介绍很少,只在“求学日本”中稍微做了介绍。“蒋介石的父亲出身于世代农家,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妇女,但这个世代务农的家族到了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这一代便开始改换职业了--他成了贩盐商人。在后来的岁月里,蒋介石渐渐认为他是周朝一个大夫的后代,并为证实这一点而费尽周折。溪口的村民们常常找蒋肃庵商量事情,因为他见多识广,被认为有头脑。蒋介石的母亲是蒋肃庵的第三任妻子,但她对蒋的前妻留下的孩子似乎都能一视同仁,给以慈母般的关怀。她嫁到蒋家两年后,蒋介石出世了。据说他生性活泼顽皮,但体弱多病,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设法从逆境中脱身。”

  两本书中对蒋介石的身世介绍上,作为不做专业研究的我更喜欢克洛泽简短生动的介绍方式。在克洛泽的《蒋介石传》中,作者介绍了一些蒋介石的童年趣事。例如书中说“据说他三岁时,有一次将一双筷子插入自己的喉咙,看能杵多深,他发现杵进去不难,可要拔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弄坏嗓子了吧?”爷爷知道后焦急而又心痛地问他。“没事,我不还可以好好说话吗,我没哑。”他从床上一蹦而起冲爷爷大声叫道。”除了这个例子之外,作者还列举了几个其他的生动有趣例子,这样比杨树标在书中简单地以时间顺序介绍蒋介石的学业更能使读者感到有趣!

  在蒋介石的婚姻和家庭方面,两本书中的说法略有不同。杨树标的书中说,蒋介石的第一任妻子叫毛福梅,第二任妻子叫姚怡诚,曾在陈其美家为姨娘,1913年与蒋介石结合,当时娶为侧室,第三任妻子叫陈洁如,第四任妻子就是宋美龄,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前,蒋介石回溪口同毛氏办理了离婚手续,在宁波、上海报纸上还登载了蒋介石同毛氏的“协议离婚书”,表示蒋介石同姚氏、陈氏丝毫没有关系。杨书中说蒋介石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即蒋经国、蒋纬国(作者在注释中说根据他们在溪口的调查,蒋纬国是姚氏所生。也有一种说法,蒋纬国是戴季陶之子,是姚氏抚养大的)。

  蒋经国系毛氏所生。一个女儿即蒋瑶光,系陈洁如所生,后改用母姓,但作者在注释中写道蒋瑶光系陈洁如领养的女儿,蒋、陈离婚后改名为陈瑶光。而克罗泽的《蒋介石传》中对蒋介石的婚姻状况的描述是:蒋夫人宋美龄是举世闻名的美人,根据台湾的官方传记,她是蒋的第二个妻子,事实上如果把1912年蒋的一位侧室算上,她则可说是蒋的第三甚至第四个妻子。除此之外,关于姚怡诚和蒋纬国,还有一段描述:1912年,在一次晚宴上蒋介石与一位姑娘眉来眼去,这姑娘叫姚怡诚,是为一个名妓做下手的女仆,双方的目光都很炽热。不久她就成了他的情妇,蒋介石还将她带回老家。姚氏自己没有生育,蒋纬国被从日本带回来后,她就将他视为己生(蒋纬国是蒋介石在东京时期的私生子)。总而言之,除了在宋美龄是蒋介石的第几任妻子和蒋纬国的出生上,两位作者的看法有所不同外,其他方面可以说做到了相互补充!

  可以看出杨树标在资料收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书的最开篇《与干老朝夕相处一年的点滴回忆——兼说<蒋介石传>的出版》,作者就写到“干老一面要我去读大量的书籍,如我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第一次读到台湾出版的为纪念蒋介石七十岁而出版的上、下两大本《蒋介石言论集》(大红绸面、烫金字),又读了《黄埔训练集》、《东征训话集》、《庐山训练集》、《峨眉训练集》,才知道蒋介石还有那么多言论。”“当时在干老的具体指导下,我对蒋介石的话做了大量的读书卡片。对蒋的言论认识也很清楚,认为是‘好话为先生说尽’,是两面三刀手腕的表现。另一方面干老又直接带我去全国政协文史委拜访许多老人(其实当时也不老),如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老将领,像阎宝航等。”除此之外,作者还讲自己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以教研室为工作室,将要看的书(大概有四五百本以上)在教研室展开,有新中国成立以前出版的旧书,有台湾出版的书,有内地出版的书(主要是全国文史资料选辑),将这么多数综合起来,按照干老的一些构思,写了近百万字(装订成厚薄不一的八本)讲稿。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出版希望了,才写成《蒋介石传》。

  作者在资料收集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还在书的其他方面得到了体现。比如作者在写蒋介石与江浙财团之间的联系时,论述了多种说法,并引用了许多不同种的资料,例如1948年4月20日的第67期《经济导报》和很多其他作家写的关于蒋介石的书中的内容,这其中包括美国的霍塞写的《出卖的上海滩》、日本的石丸藤太写的《蒋介石评传》和《自反录》等。除此之外,作者将蒋介石与江浙财团中的张静江、虞洽卿的关系介绍的也十分详细。对于蒋介石投奔孙中山与上海交易所倒闭之间的关系,作者介绍了许多不同观点,但最后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上述这些说法均同历史事实不符,蒋介石投奔孙中山远在上海交易所倒闭前,在1918年春就南下广州了。”

  杨树标的书中对一些事的介绍与克洛泽的《蒋介石传》中的介绍不同,例如,在黄埔军校的创建上,《蒋介石传1887-1949》中引用了《叶剑英元帅谈孙中山的建军思想和大无畏精神》中的一段话“那一次(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创建时突然向孙中山提出辞职)是蒋因为个人闹意见,悄悄去了上海,后来中山先生表示要另请他人,他才回到黄埔来。当时真正懂得中山先生建军思想的是廖仲恺先生,而不是蒋介石。”而克洛泽的书中认为蒋介石离开广州的原因是孙中山对蒋介石并不信任,并且蒋对与共产党合作越来越表示怀疑。除此之外,还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杨树标认为蒋介石取得孙中山的信任绝非一朝一夕的石,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主要是蒋介石本身的才能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才能获得了孙中山的信赖,其中一个关键的事件是陈炯明的叛变,企图制孙中山于死地,此时蒋介石毅然决定南下广州潜入永丰舰,帮助孙中山渡过难关,这使孙中山不能不更加信任蒋介石,而且日渐将重任托付于蒋。

  而克洛泽认为许多传记渲染了孙中山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但有一点很明显,孙中山从来就未认真考虑蒋介石的建议,也未将他当做自己的真心朋友。例如:1921年1月12日,在广州召开国会议员大会,进行投票选举。尽管代表不足法定人数,孙中山作为“革命之父”已数次成为正义力量的领袖。这一次,孙中山希望通过法律程序成为当然的领袖。4月,国会议员选举孙中山为全国非常大总统。5月5日,孙正式宣誓就职。此前蒋介石就再三劝告孙中山不要搞这个选举,因为这种选举未达法定人数,缺少法律效力;而且一旦南方联合瓦解,不再效忠政府,这种选举便毫无意义。蒋介石争论说,任何不同意见都应被考虑。可是孙中山并没有听取蒋介石的建议。除了这件事,在与共产党联合事件上,孙中山也一直没有听取蒋介石的建议,导致蒋介石的多次出走。

  总而言之,两位作者的《蒋介石传》各有特点,《蒋介石传1887-1949》能够给研究蒋介石的学者提供十分全面的资料,包括了许多具体的数据,事件年月日的记录也很全面,还有许多原文引用的语录。而克洛泽的《蒋介石传》则将一个更全面,更鲜活的蒋介石展现在读者面前。

  蒋介石传读后感(四)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布赖恩·克罗泽

  “毛看特里尔,蒋看克罗泽”,前两天我拿到2010中文版《蒋介石传》,对比着肖特的《毛泽东传》开始了另一个角度的阅读,因为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还在阅读中。

  克洛泽的评价基本准确,蒋介石确实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性格的悲剧。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听不进意见,在北伐中,这个性格决定了他如黑马般成功,在孙中山走后的特殊时代,他超越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以其军事胜利主导党务政治;但是在解放战争中,他的性格有为他的失败埋下大祸,苏联和美国都希望一个和平的中国,甚至共产党都希望能牟个一官半职的就行时,他决绝了和平,他不要联合政府要独裁,他的失败是必然的:苏联大力支持了共产党,将东北的日本武器全部给了共产党;美国停止了对蒋的军事援助,他的武器很紧张。

  2、命运的悲剧。他的运气一直不好,从1927年开始,孙中山天真的去北京会冯玉祥,客死北京后,留下的烂摊子孙博士不要再操心了,但蒋却还只是个黄埔军校校长,他要对付党内竞争者,要对付共产党,要对付北伐军阀,要对付外国,一刻也没有停止。攘外必先安内,这没有错,至少他做到了99%,第五次围剿的胜利让共产党快消失了,当日本人救了共产党,蒋介石的最后一击的胜利被共产党史诗般的长征及北上抗日的宣传给冲淡了,他又面临与其合作的可能,如果再晚半年,小日本再侵华,那历史将重演。

  3、体制的悲剧。从一开始的北伐就埋下了祸根,为了尽快在党内竞争中取得胜利和决定权,蒋放弃了革命到底的机会,对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北伐军阀妥协了,虽然成立了国民政府,其实是军阀的暂时统一,蒋只是最大的一个军阀而已,这个体制注定了时刻的为了利益的反叛,时刻的命令不统一,时刻的党内斗争,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是如此,国民党如同一盘散沙。

  其实,总其一生,蒋都不懂中国革命要解决的问题,他都从未真正统治过中国,他只是频于应付,他是一个军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军事独裁者,不是一个统治者。

  看完蒋传,再对比毛传,我突然感觉到,埋头干事情和嘴上唱歌一样重要,甚至在一定时候,会说的比会做事情的更能成功,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从来就不缺乏做具体事情的人,缺的往往是思想家,缺的是信仰。毛解决这个问题,而蒋频于奔命,这就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个秀才,一个兵,秀才虽然在开始单挑兵是打不赢的,但是秀才号召一群农民把那个兵群殴了一顿,于是他胜利了,这就是中国近代史。

  蒋介石传读后感(五)

  历史不会是百分之百的事实但正是他们与事实的距离反而突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题记

  蒋介石一个不能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之中抹杀掉的人物,他的一生是非满是中国不可忽略的重大争议。

  我们可以向蒋介石在大革命之中的崛起的经验

  俗话说“时势造就英雄”,蒋介石自1928年大革命失败在之后几乎成为了国民党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仔细回味这段历史之时,我们会发现1928年的蒋介石未必能代表整个国民党,孙中山逝世之后他只不过是个将军罢了更何况作为一个将军在国民党之中也无唯一优势而在党内有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这样的强人。那么蒋介石为何能够在孙中山逝世5年以后成为国民党的最高领人的呢?笼统答之运用“权术”而已。那么这些权术的运用为何能够取得成功呢?从当时的形式来看主要有四股政治力量:以苏俄为后盾的共产党及亲苏的国民党左派、反对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右派、封建就军阀、帝国主义。

  北伐战争未开始之前在国民党内部由于左派深得民心及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共产党的密切配合势力极大而右派的势力及其弱小,而此时的蒋介石属于人们心门中的“红色将军”——铁杆左派,因而蒋介石不仅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而且在共产国际的心目中也是一个无疑的革命者但是正是这一切为蒋介石实力的初步形成给予很强的帮助也为蒋介石能在“中山舰事件”之中取得胜利创造了良好的“共产国际形象”。蒋介石实质上是一个十足的国民党右派,或许像李敖先生所认为的那样,蒋介石只是一个权力的追随者,为了自己能够取得极权有必要选择力量弱小的右派,但是蒋介石在这场权力的追逐之中无疑是一个胜利者,他不仅得到了其本身的敌人的支持也取得了右派的掌门地位以至于最后成为国民党的掌门人。所以,对于蒋介石的选择我们以正面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没有道德的投机行为但是在权力的角逐之中无疑是个明智之举,获得了左右逢源的优势,并且随便也解决了自己的几个强劲的对手。

  蒋介石以自己的左派形象以及自己的争夺成为了北伐军的总司令,在北伐之中蒋介石的装备是共产国际或者可以说是苏俄提供的,作战依靠的是李宗仁、唐生智、及后来加入阵营的冯玉祥等一批将军而蒋介石自己却指挥了北伐战争之中两场最大的败仗但是蒋介石却以总司令的身份取得极大的政治资本并且与收编旧军阀的部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得到了浙江财阀、旧官僚的支持,在此同时蒋介石的胆子真正的变大了不再搞口是心非的阴谋而是放开胆子的支持上海青帮帮着搞政变还在南京另立政府。自此,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同时也走上了对自己真正梦想的捍卫之路。蒋宋结合、宁汉合流、中原大战之后的蒋介石才真正的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最高统治者。这个曾经的“红色将军”成为了今日的反动总头目、这个当日的职业军人成为了一个“政界元首”、这个当日的盐商儿子成为了今日的国家元首,这一切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此时的蒋介石就权势和地位而言他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

  对于成功者我们都应该尊重,至少他们的成功之方,我们有学习的必要。那么蒋介蒋介石的这条成功之道或许满是革命者的鲜血、或许有无数个肮脏的交易、或许用了许多的卑鄙手段但是政治场上的角逐本来就不会是仁道的、洁净的、光明正大的。因为政治场上的利益是多样的而它的归属者是没有品质限制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怪罪这个追逐过程之中一些为人所耻的东西而成为任人宰割的小羊。那么蒋介石的崛起之道我们不应该学习吗?更何况我们是想一想哪有干净的政治争夺。那么蒋介石的成功之道如何呢?首先,他这种所求。其次,他有这种谋划的水平。

  再次,他有这种市场。蒋介石的所求就是取得最高的统治权并建设他所设想的“革命事业”,他的谋划水平则在于他能够合理为自己争取机会和利用各种势力从中渔利,蒋介石存在的市场则在于他能够满足在革命之中受到利益受到冲击的团体的要求——即有点“时势造就英雄”的味道。因此,我们想要成功首现要有所求、要有理想,同时好要合理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或不同利益团体的关系为自己的发展找到足够的空间还要正确的把握时代的需求寻的自己的生存市场。

  蒋介石传读后感(六)

  闲极无聊,信手拈来一本《蒋介石传》,书中以较为客观的角度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细细读来,一个活生生的蒋介石跃然于纸,让我思绪万千。

  关于蒋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除此之外,从没思考过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失败该归咎于什么

  观完全书蒋介石给我的感觉是,那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个很传统的男士,追寻着父辈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辈子实践着。一个守旧的人用着守旧的方式统领着当时风雨飘渺的中国。如果说蒋介石的失败在于他自己所说的党政军的腐败,但其中却缺少一人就是他自己的,归根结底,我发现他用施恩的方式令手下效忠(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施恩令追随者感恩戴德,但错误的是他放纵手下一边腐败一边效忠。毕竟整个社会都是由人组成,一小部分的腐败却会令另一大部分的人怨声四起。于是革命开始了,不懂得收服人心却用兵力镇压,这大概是熟读儒家却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人的悲哀吧?

  那是一个心胸极其狭隘的人,当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将军将蒋委员长亲自送到南京,但极度愤怒的蒋介石对着幽禁了他三天的张学良说,"你关了我三天,我要关你一辈子"。

  而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就是张学良将军幽禁生活的序曲,因为蒋介石喜欢这里的山水风光,于是把张学良关在他的脚下,他最喜欢的妙高台下面雪窦寺的后面的小旅社中。这段历史我不想多做评述,但一个人身关民族存亡正义的行为,虽然冒犯了一下他的权威,就对一个人的人往后长达一世纪的生活就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他的火气延伸到他去世的那天还没熄灭。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的没有宽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却一味的用金钱去讨好追随者们,也许这也是他失败的一大诱因吧?

  他对人的包容在哪里呢?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看了美仑美奂的小洋房和他的出生的故居我才知道,他眼中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家,他为他的家人和自己修建了许多的在当时很流行的房子,并扩建了自己的旧宅。一个统治着一个社会的人心中重要的只有他的小家而已这可能就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为自己出生的地方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报效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家族,提携和包容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甚至那个人是抢走所有家产的大哥。在他退守台湾时,为了他的族人不受解放军的可能会出现的不公平对待而把自己所有族亲全都带走,却丢下了溪口千千万万的和他毫无血缘的人。但这些保留下来的故居,这些曾经见证了他的辉煌历史的遗留物都在告诉我这是一个军阀留下来的。一个为了自己的生活的更好去牺牲别人并掠夺更多财物供自己享用的人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书中最后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大意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不出现一个叫蒋介石的人,也会有另一个不知名的人站在他的位子上,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选择的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已。

  蒋介石传读后感(七)

  刚刚读完了美国传记作家布莱恩·克洛泽的《蒋介石传》,照例我要写下一点感想。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非黑即白的,评价一个人也是一样。

  小时候受得教育都是说蒋介石是反动派,美国的走狗之类的,但是当人长大后,懂得分辨黑白时,我觉得以前的价值观很可笑,以前的价值观是被强加的,我们没有自己思考过。

  在受了这么多年所谓“国民教育”后,突然听到另外一些观点,感觉挺新鲜,然后对以前的价值观充满怀疑,甚至完全抛弃,最后成为愤青,意识形态这个东西处理不好,真的会成为它的傀儡。

  我现在明白了,学历史要先弄清事实,怎么评价历史是之后的事,弄清事实才是开始。想想以前,甚至现在,教育先灌输给我们总是一边倒的东西,先把东西条条框框好了才给我们看,永远我们都看不到真相。

  蒋介石是个怎样的人,当然他是对中国影响很大的人。对于怎么评价历史人物,功与过是一个传统的标准,大陆这边的历史教育更是如此。虽然蒋介石野心勃勃,在中国的传统他不符合一个贤主的标准,所以他得不到民心。他的战略上在当时的中国情形下完败给毛泽东。

  蒋介石自称自己的政府是中国大陆唯一合法的,事实上也如此,在当时,就算我也承认蒋的政府是唯一合法的,但也因为合法野背负太多期望,面对太多困难。蒋的政府进行每一次行动都要看列强的脸色,做任何事都要对外承担责任,同时也要对民众负责。而蒋却选择先对列强负责,漠视民众(01hn.com)。这样的政府离被民众抛弃不远了。毛领导的中共政府个人认为没有什么负担,可以说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既然都是野政府,就敢放手去干,效果反而更好。

  蒋的政府的成分太复杂混乱了,有军阀、地主、买办、官僚等等,都是没有统一信仰的。如何团结的了。所以蒋在1928年表面上统一了中国,其实中国还是四分五裂的。

  贪污腐败,蒋个人虽然更注重权力而非金钱,但对下面贪污视而不见,最后导致失败。今天,中共同样贪污成性,不知命运如何。现今台湾还可以称作民主自由的地区,风水轮流转,不知以后怎么发展。

  无论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希望中国统一。

  梦想啊!

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http://m.myl5520.com/mingrenmingyan/240462.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王维观猎]王维《观猎》原文及译文

近代名人名言

凉州词二首王之涣意思|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的配图和全诗翻译赏析

近代名人名言

明良海外|《明良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近代名人名言

评价孙中山的功与过

近代名人名言

孙中山的成就

近代名人名言

国庆的资料

近代名人名言

曾国藩总结一生的名句

近代名人名言

孙中山的事迹

近代名人名言

法国抗英民族女英雄

近代名人名言

养成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献给性格内向的人)

近代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