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精选九篇

2023-11-30   来源:寓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精选九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

font size=“6”>

作者:佚名    自:    点击数:46

| by: xuwenyan ]

《九寨沟》作者以生动的笔触,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原始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的珍禽异兽。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加深理解,细心体会,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我班上课时,我改变了一些教学方法:

一、自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在提出、选择、确定探究问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主阅读的策略和方法。自己读、自己想、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深入课文与阅读教材形成“对话”,主动地捕捉、搜集、处理与探究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九寨沟》一课导入后,有位学生告诉大家他去过九寨沟,我班同学纷纷举手,向他提出了许多疑问:“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叫九寨沟?九寨沟的景色怎样?”等,然后我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获取知识途径上,学生提出阅读课本、查阅课外书、上网等方法;在阅读方法上,学生提出边读边想象、抓中心句读、图文对照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我通过“我怎样知道你们已经读懂了呢?”这一问题引发交流,有的学生回答书后问题,有的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进行感情朗读,有的展示收集到的图片、信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自主探究的成果。课后,学生继续通过上网等其他方式探究九寨沟的相关知识,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学习状态,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言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读应该是最基本、最经常而又最重要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从读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使学生受到真情实感的熏陶,架起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这要比在课堂上进行繁琐分析而限制学生的思维来得简单而有效得多。如《九寨沟》一课介绍了九寨沟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读后不禁让人赞叹:此地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九寨沟此景“只应天上有,哪得人间几回看”的美,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多种手法促读、入境会文”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读法,图文对照,展开想象,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去描绘九寨沟,然后创造性地用读来表现自己多种感官咀嚼品味到的美景。这样,学生把九寨沟的美景刻在脑海中,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这正应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句话:“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九寨沟)

此问转载 www.ml.cn/blog/user1/xuwenyan/archives//11871.html

【篇2】《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

1、本课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使一幅如诗如画的夕照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夕照的“迷人”我采取了“法”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如①第一次读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流利,第二次读,边读边画出迷人“夕照”的语句,第三次,在小组内交流读,把你认为迷人的语句在小组内读出来并在组内谈谈你自己的想法,第四次,比赛读,看谁能读出感情。然后在小组长汇报后进行,归纳总结,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样通过多形式的读,学生不但学得活跃而且讨论热烈,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虽然学得较积极,但有个别后进生没有顾及到,还不会自主投入到小组内学习,所以必须密切注意后进生,使后进生更进步。

【篇3】《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

《古诗两首》教后记

《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朝代与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一、多方整合,营造浓浓春意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

语文课程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教学时片面注重字词的讲解而忽略对全诗意境的感悟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在分步解读《咏柳》和《春日》时,我分别抓住了“裁”和 “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教学《咏柳》,以“为什么作者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剪刀裁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切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阅读期待,并最终统领全诗的教学。《春日》一诗,重在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样地寻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带领学生不仅走进诗歌,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裁”一“寻”,使两首诗互为注脚。

三、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

古诗凝练含蓄。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教学中,我多次通过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如教学《咏柳》时,让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在这儿,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无疑充实了诗句的内容,拉近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二次整合时,让学生以“ 总是春”练习说话,同样达到了这一目的。

最后谈两点困惑:

1、字词理解与情感感悟氛围创设如何兼顾。

2、《春日》的教学太开放,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

【篇4】《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

《再别康桥》教后记

高语一册《再别康桥》一诗我教了几遍了,对第四节中的“梦” 始终不能理解,虽然课本对“梦”有注释,但是看了之后更糊涂。课本的注释是:暗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这一节“那绿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前四句明明是写景,怎么会突然插入自己的理想呢。下一节的理解同样有困难,下一节开头是“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寻梦”就该是寻找昔日的理想了,这与“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有什么关系呢?到潭中央去寻找昔日的理想吗?理解越来越困难了。

笔者认为这一节就是写美景,天上的虹倒映在潭中,被浮藻割裂成无数的彩色的"碎片,光闪闪的,“梦”就是指这美妙的境界。如果像这样解释“梦”,下一节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这梦幻般的境界吸引着诗人,想到潭中看个究竟,所以才去“寻梦”,因被美景陶醉,到很晚才回来(满载一船星辉)。这样理解诗意才能贯通起来。这首诗就是一首普通的写离愁的诗,跟理想应该没什么关系。把“梦”理解为昔日的理想,也并不能抬高诗的价值。

【篇5】《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

南辕北辙的寓言小故事

从前有个人,住在太行山一带。有一回他打算到楚国去旅行。

楚国在南方,按理说,他应该向南行,可是一坐上车,他不问青红皂白,就命令车夫向北赶路。

车夫扬起鞭子“啪”地一声响,马儿撒开四蹄飞一般地狂奔,车后扬起一道道尘土。

路上他碰到了一个熟人,便洋洋得意地说:

“你好呀,我要到楚国去旅行啦!”

“咦,楚国在南方,你怎么向北赶路?”那位熟人奇怪地说。

“别管这些,你要知道,我的马可是上等的好马,跑得挺快呐!”

“不行不行,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往楚国去的路呀。”

那人还是固执地说:“我有足够的旅费,怕什么?”

“唉,旅费虽多,无论怎么说,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那位熟人一再向他说。

“唔,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可大哩,谁也抵不上他。”

那个人终究没有听取熟人的劝告,他一声令下,车夫又是扬鞭“啪”地一声响,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

事情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那个人去的"目的地同走的方向相反,那么,马跑得愈快,路费愈多,车夫的技术愈好,只会离开目的地愈远。

【篇6】《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

《古诗三首》教后记

《古诗三首》教后记

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开展起带领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的活动,迄今为止,他们不但早已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八十首古诗背完,而且已经又背了很多首,现在正在背诵新教育实验《中华古诗文诵读本》,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所以,对这几首小诗他们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使他们真正地弄懂诗意、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拓展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课前预习:1、回家查找这几首诗的诗意;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在班长的带领下开始边用书打着节拍边陶醉在大声背诵这三首诗的气氛中。“独坐敬亭山......”看到这种现象,我二话没说,也边用手打着节拍,边和他们一起高声背诵起来。两、三遍过后,我将手高高举起,在空中做了个“T”,示意孩子们停下之后,用惊讶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看你们又陶醉了。无论怎样,也得等我把话说完呀。”于是,我趁机给他们出示了自学步骤:以小组的形式,1、检查诗的朗读情况(主要针对学困生而言);2、对照书上的重点词语,结合自己事先查到的诗意,讨论学习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要互相交流诗句和整首诗的意思);3、理解诗意之后,继续读诗,讨论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4、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出这首诗,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

同学们根据我的要求,开始一步步地小组讨论着自学了(我边巡视边了解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二、汇报讨论交流:

1、小组展开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感情最投入。

先后有四五个小组进行了朗读比赛。由于同学们热情很高。最后采取了让同学们自读的方式。

2、小组一块先说重点字的意思,再说诗意,看哪组同学积极踊跃?

李泽齐小组首先进行了表演,李成坤、毕凯鹏小组接着汇报。

3、指小组简介李白,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韩旭、于海洋小组对李白相继进行了简略介绍,并介绍了作者写诗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4、小组比赛,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两组比赛)?

王政勋、刘原铭小组的同学对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说明: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心情。(从“尽”、“孤”、“独”、“闲”、“只有”等词可以看出。)

5、带着这种感情,想着诗人当时的心情,进行男女生朗读比赛,体会这种感情。

三、小组讨论:你还知道作者写的哪些诗?通过朗读交流之后,每人至少背诵一首(集体没有背过的),并想想作者诗的风格。多数同学都很快地又背了一首。

四、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给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并在旁边题诗(课上未完,只好拓展到课下)。

五、开展诗配画的展示活动(张贴互相学习)。

《宿建德江》的教学与《独坐敬亭山》的教学方式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有三点:

1、导入方式不同。

上课铃响后,看到其他同学坐好了,只有刘洋还未进教室,我不仅问道:“刘洋这片孤云到哪儿闲游去了?”同学们听了,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你们想象的都很合理。咱们现在不等他了,还不知他什么时候能云游回来。下面我问问,第一首诗你们学得怎么样?”“都会了。”“吹牛吧?会默写吗?”“不吹牛,当然会!不信,我们就写写!”“写写就写写。你们现在开始默写吧。”同学们刚写了一、二句,刘洋就进来了。

2、对诗题进行了指导。

看到诗题有个“宿”字,怕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指名同学对诗题进行了讲解。

3、交流讨论中,发现多数同学们对诗的最后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理解的有偏颇。我重点对这句话进行了指导。

令人兴奋的是,孩子们不仅在交流的过程中谈到了与之风格相近的王维,还谈到了谢灵运。我感到非常高兴。至于,我为什么要采取让四人一组一起交流的方式,我想最大限度地给孩子提供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已。

本星期的手抄报内容为古诗配画(非课本上学得诗)。

【篇7】《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寓言两则最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1、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有错─→就改─→不算晚

【篇8】《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

南辕北辙寓言成语的故事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注音】nán yuán běi zhé

【成语故事】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出处】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策·魏策四》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背道而驰

【相反词】有的放矢

【成语例句】

1、第三,方向的配合各人合作,必须趋向同一方向,而后可生效果,否则南辕北辙,必难成功。

2、如果让一个企业不需要的机构“加强服务”,同时又强调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岂不是自相矛盾南辕北辙。

3、近年来盛行的“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招商活动已经产生变异,文体热热闹闹,经贸冷冷清清,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4、追流溯源,追到“新民主主义制度”;又山高水长,简括出两条“南辕北辙”的建国思路。

主人公介绍

季梁,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是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

魏王,战国时代大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正式称王,更改元年,至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篇9】《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成语故事之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拓展阅读:

成语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造句:

1、想成功却又不努力,岂非南辕北辙?

2、如今我的生活方式和原本的构想,可说是南辕北辙,全不相干。

3、做事如果无视客观环境,只凭主观想法,结果往往与事实的需求南辕北辙。

4、做事情不但要有目标而且要讲方法,只讲目标不讲方法,南辕北辙怎么完成?

5、你一面急着想要减肥,一面却荤甜不忌,南辕北辙,难怪越减越肥,一点没有成效。

《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精选九篇

http://m.myl5520.com/shiyonggongju/734846.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伊索寓言阅读心得范文十二篇

寓言

一年级伊索寓言读后感范文汇总二篇

寓言

伊索寓言阅读心得【汇编十一篇】

寓言

《寓言:南辕北辙》教后记精选九篇

寓言

伊索寓言写读后感300字汇编3篇

寓言

读完伊索寓言的阅读后感(通用7篇)

寓言

读伊索寓言有感50字范文(精选15篇)

寓言

寓言思考精选4篇

寓言

关于伊索寓言优秀读书笔记【三篇】

寓言

暑假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精选三篇)

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