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

2022-06-25   来源:李清照诗词鉴赏

宋词赏析【一】

唐诗宋词赏析读后感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禁会有人想到唐诗宋词,都会以唐诗宋词为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诗宋词赏析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清明小说……而唐诗、宋词,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唐宋词赏析》浓缩了唐诗宋词的精华,让我们从中了解了许多名诗名词。

  其中,我映象最深的便是《爵江月和》这首词的赏析。这首词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英雄文天祥所写。整首诗是这样的:“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 正是应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一线高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这首词的赏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的告诉读者这首异乎寻常的词是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叛徒所害而被俘与同时被压北行的同乡好友邓光荐临别时写下并送给邓光荐的。这首词对国族的不幸,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是我们对文天祥的壮举表示热忱的赞慕。这首词用了苏东坡赤壁怀古的词韵。这不是一般的唱和之作,而是赤心报国的强者之歌。既有巨大的政治鼓动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便是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的赏析点明了此诗是作者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并具体的展现了当时边疆景象的肃穆和凄凉,告诉人们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帝王的霸道。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 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并巧妙的运用了音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义。

  这本是其实还有许多像此类值得大家去品读去欣赏的诗词。它们不仅在文字上有着特殊的含义,就连它们的标点符号上都有着非凡的魅力。它们不仅传达着是人在不同年代对生活产生的不同感想,也是我们对进一步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学上不可缺的部分。本书清楚的讲述了大约六百多首唐诗宋词,并进行了详细的赏析,是我们学习语文必读的一本好书。

  历史,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宝山,只要你去发掘它,就会收获无限的知识。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宋词赏析【二】

毛泽东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下面是小编整理了毛泽东诗词赏析,一同缅怀一下这位伟人。欢迎阅读,更多毛泽东诗词赏析相关内容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毛泽东诗词全集【上】<<

  >>毛泽东诗词全集【下】<<

  

【毛泽东诗词赏析】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写作背景: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

  赏析:

  1)东山小学环境优美。它坐落在离城二三里的东岸坪,背依巍峨苍翠的东台山,面向碧波荡漾的连水河,左右是平展宽阔的稻田。学校围墙内,便河环绕,树木青葱。当春天来了以后,蛙声四起,激发了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蛙声》这首七言绝句。

  2)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一番曲折经历后,再来看《咏蛙》这首七言古风,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可以说它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五古 挽易昌陶①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注释:

  ①易昌陶,名咏畦,湖南衡山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与毛 泽东同班。

  写作背景:一九一五年三月病死家中,五月二十三日学校为他开追悼会。毛泽东在致湘生(生平不详)信中说:“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宋词赏析。

  赏析:

  这首诗通过悼念学友易昌陶,抒发了对亡友的怀念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悼诗与挽联情调一致,国耻之恨,友亡之痛,水乳交融,纤毫毕现。此诗比挽联的意境更深远,可谓苍凉骨,极似汉魏古诗,曹植风格。于迂回婉转、九曲回肠之中催人奋起,以试长剑。作者五言古诗的写作已较为圆熟,诗中用典和化用古诗较多,达到了大量化用古诗的意境和辞句而又踏雪无痕的程度。


 

  七古 送纵宇一郎①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注释:

  ①诗中的纵宇一郎是罗章龙先生早年的化名。罗章龙是湖南浏阳人,毛主席青年时代的朋友,也是新民学会会员。

  写作背景:

  当时(即1918年春)新民学会大部分会员面临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许多青年都倾向于出国继续学习,而且那时赴日留学之风颇盛,因此毛泽东与新民学会干事会也派罗章龙等人去日本。为送友人远行,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举行聚餐饯行,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作这首《七古》相赠,为朋友远行慨发浩歌,并以此互为勉励。

  赏析:

  毛主席这首送友人东行去日本的送别诗,多为友人鼓气并以雄伟之胸怀给友人以殷殷勉励;其中许多话虽是对朋友说,其本质上亦是对自己说的。

  此诗直抒胸臆,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年轻时巨人般的襟怀以及“风华正茂”的英迈之 气,大大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送别之诗。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 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 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 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 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 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

  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 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 与日俱长

  尚飨

  写作背景:

  诗人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哀悼他的母亲的。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三天内,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

  赏析:

  此诗前16句总略叙述母亲生平及养育儿子们所备受的艰辛磨难。尤其是“中间万万,皆伤心史”这二句读来令人耸然震动,母亲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全都是一部伤心史,这些伤心事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下来的30句是述说母亲的“盛德”,对母亲的博爱、慈祥、爱心,总而言之,对母亲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五德”

  予以高度赞美。再接下来22句是第三层意思,讲说母亲的隐痛及抱恨方面。劈头二句:“恨偏所在,三纲之末。”已说得很明白了,母亲的憾恨就是因为处于三纲的最后。

  再接下来的8句,收束前面母亲的“盛德”与“恨偏”,勉励自己一定禀承母亲的德行,而且还要努力弥补母亲的“恨偏”,要牢记于心,念念不忘。继续接下来的12句是第5层意思。最后9句写在家中祭奠母亲的情况,并收束全文。这篇《祭母文》虽用的旧体,但其中有新意。一方面对母亲颂扬,一方面指出母亲的隐痛(即:“恨偏”)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造成的。而且文中叙述与抒情配合妥贴,读来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全章文法也极考究,层层递进,回肠荡气,同时也写得端庄大方。


 

  虞美人 赠杨开慧①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释:①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第一夫人,湖南人。

  写作背景:

  那是1921年的春夏期间,他离别自己新婚燕尔的爱妻,到洞庭湖沿

  边的岳阳,常德,湘阴等地进行社会调查,这首词正是写于此时。

  赏析:

  这首词是铭刻在毛泽东心灵深处挚爱杨开慧的词碑。在这位伟人的一生当中不管有过多少女性,他的结发之妻杨开慧永远是不能忘怀无人能够取代的。此诗起首二句,就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忧愁袭来,堆在枕边,犹如江海翻卷着离愁相思的波浪。以水浪写愁,此法自古有之,如李后主著名的"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不一而足。但古人的愁大多偏于婉约,不重气势,当然也有稼轩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之类的大忧愁。而毛主席今夜的忧愁呢?却 是"江海翻波浪",婉约中又露出豪放但在全诗中这豪放的忧愁仅此一句。

  三、四句,诗人具体说明离愁相思的情状,漫漫长夜,天色何时才露出曙光啊,没有办法,心里难受,只好披衣闲坐在薄薄的寒凉之中,独自消受这份离愁。但并不直接说明这离愁,而是留着一个空间,让读者细细去品尝。下阕,顺势写来,继续描绘这忧愁的后果。先点明时间,现在已是破晓,这时,诗人因一夜未眠,又一直沉浸在愁绪里,自然是万念俱灰。而且,身体也很疲倦,却又无依凭。只好面对天边一弯晓月,看着它向西流逝而去。终于,在最后,诗人烘托、渲染的相思之苦达到了高潮。诗人禁不住洒下了眼泪。这是一掬细腻而婉约的眼泪,美丽而凄清的眼泪;是毛主席对妻子的思念。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写作背景:

  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赏析:

  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凄切动人。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的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但是,杨开慧毕竟不是一个平常女子,而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坚强女性。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 时,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热泪欲零还住”;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约,横塘四周呈现出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到车站了,要分手了,一声汽笛可谓催人肠断,从此之后两人将“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将来夫妻重新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短短六个字,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愿望。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 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赏析: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

  “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写作背景: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毛泽东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是在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将要召开,他决定武装反击,找到了出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此词的写作特色主要是寓情于景,既写黄鹤楼怀古又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富有艺术魅力。上阕首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词语雄浑有力,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波涛滚滚由西向东一泻千里的长江,从我国中部流过,还有贯通南北的京汉和粤汉两条铁路穿越我国大江南北,景观雄伟。这里的『一线』二字用得极为精确,因为站在高大的黄鹤楼向下眺望,京汉和粤汉铁路相接的形状确是『一线』。『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两句写的是近景,其中用一个『锁』字,把在如烟的迷茫一片的细雨笼罩下,隔江紧紧相对的龟蛇二山(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好像要把大江东去的巨流都封锁起来似的,真是把静物写活了。宋词赏析。

  下阕既含怀古之意,又抒慷慨激昂之情。『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这两句紧扣题目,同时表现出对当时武汉政局的深切关心。登上黄鹤楼,自然会联想到黄鹤楼自古以来流传着不少的神话和传说,还想到了一些诗人留下关于黄鹤楼的诗句,如唐代诗人崔颢写的那首《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作者写的是一种感伤的吊古和思念乡土的思想感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他立誓要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一腔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就像是汹涌的波涛那样翻腾起伏,追逐着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之后,大革命失败了,党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为新内容的路线方针,在湖南农民运动的基础上,亲自领导农民暴动,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秋收起义,然后又率领农民

  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从此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道路。这后来的事实就是词的收尾两句所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的具体表现。

  另外,本词的写作特点还有,描述事物用词形象生动。如『茫茫』,形象地表现了『九派』的广阔气势;『穿』,既表现贯通南北,又富有动感;『锁』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笔下景物,跃然纸上;『逐』字也是如此,把诗人当时激越、愤懑的思想感情用滚滚江水起伏翻涌这一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出来。词中的叠字,既精彩逼真地表现了事物,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来深有韵味。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二八年五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三三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现在的八 一军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秋收起义的重要性了。此文体现了毛泽东在革命中熟悉农村,擅长领导农民运动。

  写作背景: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共产国际令中共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并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领导集团。瞿要求各地组织暴动,开始了中共历史上所谓的瞿秋白“左”倾机会主义。毛泽东参加了八七会议,会后被中央派往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九月九日,驻在修水的原武汉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是中共党员),安源煤矿工人,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联合举行秋收暴动。毛泽东当时在铜鼓指挥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暴动队伍计划先攻克平江、浏阳,然后从南北两路包抄长沙,但在平江、浏阳先后失利。九月十九日,队伍退至浏阳文家市,毛说服众人向江西萍乡撤退。十月,暴动队伍被毛泽东带上井冈山。

  赏析:

  一九二七年的这一天,身材颀长,喜穿长袍的毛泽东亲自率领江西铜鼓、修水、萍乡三路起义部队围扑长沙。此前,毛泽东已然是政冶家,但从这天起,握惯笔杆子的手抓起了枪,又走上了军事家的征程。就在这次起义之后,毛泽东开始走上一条独特的革命新路——他把队伍引向了农村,不料竟走通了日后那条通往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这一路走得很艰难,但却让中共从弱小变得强大起来;这一路,毛泽东告别大城市,钻了近二十年的山沟……直至一九四九年,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今天成立了!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写作背景: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8月30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 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当时毛泽东同志并没有参加黄洋界保卫战

  赏析:

  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写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一部分从古田出发,向北经连城、宁化、清流、归化等地,越过武夷山到达江西。国民党反动派的『三省会剿』再次宣告破产。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过去称这一天为『元旦』。红军战士欢度春节,庆贺胜利,气氛非常热烈。毛泽东也很兴奋,回想一个月来的征距,从闽西到赣南一路艰险跋涉的情景又浮现在诗人眼前,即兴吟出《如梦令元旦》。

  赏析:

  毛泽东自1929年秋一直在上杭养病。由于红四军党内一些同志中存在着单纯军事观点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这一年6月,他被迫离开前敌委员会书记之职。而在紧接着的7月,红四军先后进击闽中、粤东,均受挫。广大将士要求毛泽东重返红四军。于是,在11月,他重返红四军工作。接着蒋介石纠集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反革命武装对闽西苏区进行“三省会剿”。

  1930年元旦后数日红四军分两批进行战略转移,一批由朱德率领,另一队由毛泽东率领。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虽然当时未取得决定的领导权,但他依然从容不迫,而且满心欢喜,没有半点患得患失的失落、悲观。从这首小诗就可以看到他乐观、向上的美好境界,当然这也是他的天性使然。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写作背景:

  1930年1月下旬,自闽西回师赣南的两批红四军部队在东韶会合后,立即向周围地区分兵,一举攻下了江西宁都、永丰、乐安等县,接着在2月最初的几个日子,红军各部在江西吉安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由我们英俊年轻的统帅毛主席主持,并提出夺取江西全省的号令,号令的第一步就是直取吉安。随后,十万大军(其中包括赤卫队)浩荡挺进逼近吉安。

  赏析:

  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同时,它也给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那么急迫?接下来可以看到,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

  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作者先自问自答,故意不说透。“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写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八月五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何说,“各省从前剿匪,大都不免省界观念,能将匪共驱出省界即为了事。故匪等东击西串,不能根株尽绝,反而愈延愈广。国府因见及此,特命行营负此专职,统筹兼顾,谋根本解决,以矫正前此之流弊。”自此从以前的各省“会剿”改为中央领导下的“围剿”。一九三零年十月七日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十二月七日,蒋至南昌布署第一次 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十二月三十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一九三一年四月,何应钦调集二十万军队作第二次大“围剿”,这就是下阙的“二十万军重入赣”。

  赏析:

  毛泽东按语: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作者 意思是,共工是改天换地、打破旧世界的“胜利的英雄”,在这里则暗指红军必胜,人民群众是无穷大的力量,依靠“工农千百万”,革命取得胜利是必然的。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

  赏析:

  这首诗从诗歌的角度看,对仗工整,气势不凡,严格按照律诗的章法,应用多种手法,使诗歌文句非常优美。“苍黄”同仓皇,这里用了双关,同时,全文多次用典,“虎踞龙盘”出自〈〈太平御览〉〉,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的地势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宜将剩勇追穷寇,”引自〈〈后汉书望甫嵩传〉〉:“兵法,穷寇莫追。”这里改变了这个用法。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则借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以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胜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毛主席写给柳亚子先生的,在建国前夕,国内百废待兴,毛主席邀柳亚子先生等人赴京共商国事。数日后,柳亚子先生作《感事呈毛主席》七律一首,发泄出牢骚意味,流露归隐情绪。次日毛主席就把这首诗送给了柳亚子先生,劝他不要消极,还是留京共商国事。柳亚子先生得诗后非常感动,放弃了回乡隐居的念头。柳亚子先生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毛主席用平和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使他明白了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选择隐归是不合时宜的,一切应以大局为重。通过毛主席的赠诗,柳亚子先生看到了自己因为一点点不顺意就发牢骚所表现的狭隘心胸是落后的,与自己作为新民主主义诗人的身份是不相符合的。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

  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赏析: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写作背景: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他把浩瀚的长江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五律 三上北高峰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晚莺

  写作背景:

  这是毛主席1959年11月在杭州写的一首诗《五律·看山》。20 世纪80年代公开发表后,大家都说毛主席这首诗是对杭州的湖光山色的赞美。如果光从字面上看,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其实不然,主席是在批评我们的警卫工作。主席对我们在警卫工作中脱离群众的做法十分不满,用写诗词的方式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卜算子 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忆是县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

  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历 几声抽泣 蚂蚁槐夸大树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明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写作背景:

  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世界局势动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分歧不断加剧、激化。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前苏联共产党领导集团在对外关系上奉行霸权主义,热衷于和美国做政治买卖,而对坚持原则的中国共产党采用阴谋手段,发动突然袭击,并将苏中两党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他们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断绝援助,挑起边界纠纷,妄图通过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压力,迫使中国共产党放弃原则立场,顺从其大国沙文主义的意志。“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面对来自西伯利亚的滚滚寒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同国际上的反共、反华、 反社会主义的逆流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坚决斗争。这首词就写于那场大规模的公开论战前夕。

  赏析:

  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撘,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下片则“高吟肺腑走风雷”,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上下片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艺术上讲,都称得上毛泽东的巅峰之作。


 

  念奴娇 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缘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写作背景: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时重上了井冈山。诗人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了两首以“井冈山”为题的诗,一首是《水调歌头·井冈山》,另一首就是《念奴娇·井冈山》。

  赏析:

  此诗上阕前三句,诗人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井冈山壮丽的总体风景画图。春末初夏的井冈山,万千林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派青翠翻卷延绵千百里直入云端。而井冈山这一雄奇的大山又一次唤醒诗人一贯的壮志与襟抱,诗人不觉吟道:“飞上南天奇岳”,这个“飞上”不仅给读者有山势险奇之感,而且也让读者领略了诗人英俊的风采。而以“奇岳”二字代指井冈山,也表明诗人对井冈山深怀的情感,祖国河山中有闻名的“三山五岳”,而唯有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诗人对此理所当然会情有独钟。下阕起始一句,诗人承接上文,将感叹再往前一引,“弹指38年”,诗人屈指算来离开井冈山已有38年了,而在这“弹指一挥间”里,祖国江山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间就彻底变了一个样,这一切犹如天翻地覆。

  但也勾起诗人对过去非凡峥嵘的岁月的追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这是诗人对井冈山革命斗争最形象的回忆。那时敌人不断围剿,战场上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真中谓九死一生的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记忆是那么清晰,那么突出,令诗人难以忘却。但红军的胜利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诗人及红军将士“独有豪情”,勇驱“虎豹”;气势若磅礴的风雷,豪情若天边的一轮明月。最终“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 人民迎来了解放,一切牛鬼蛇神全被扫除干净。


 

  念奴娇

  一九六五年秋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 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赏析:

  这是毛泽东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它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毛泽东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 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蓬间雀就是指前苏联修正主义领导人赫鲁晓夫,而鲲鹏当然象征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因此,显而易见,这首诗是一首政治寓言诗。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赏析:

  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斗争以及将来的斗争再抒大无畏的壮怀之志:可以飞升到长空去摘月亮,也可以扎入大海洋里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高奏凯歌,得胜之师欢天喜地班师回朝。诗人在这里将内心的潇洒与雄奇抒发得酣畅淋漓。最后二行诗人向自己,也向全人类表明一个朴素平常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给我们道出来朴素的哲理:世上的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们看出诗人的潇洒、雄奇更看出诗人凌云壮志并非是空想,而是很实在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有一颗平常的心,更懂得去实行那些看上去为一般人不屑的极其朴素简单的道理。诗中的这一以口语入诗的特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也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至今毛泽东的豪言壮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还不是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同时诗词也作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记叙着这个革命伟人的传奇一生。下面是对于毛泽东诗词的汇总,以时间为轴,辅以各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串构起伟人的辉煌一生。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写作背景: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

  赏析:

  1)东山小学环境优美。它坐落在离城二三里的东岸坪,背依巍峨苍翠的东台山,面向碧波荡漾的连水河,左右是平展宽阔的稻田。学校围墙内,便河环绕,树木青葱。当春天来了以后,蛙声四起,激发了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蛙声》这首七言绝句。

  2)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一番曲折经历后,再来看《咏蛙》这首七言古风,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可以说它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诗句 诗词鉴赏 诗词 散文 现代诗 打油诗

宋词赏析

http://m.myl5520.com/shicijianshang/237590.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浣溪沙苏轼】《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诗词赏析

李清照诗词鉴赏

[浣溪沙古诗]《浣溪沙·红桥》古诗赏析

李清照诗词鉴赏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_《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赏析

李清照诗词鉴赏

【浣溪沙翻译及赏析】浣溪沙译文翻译和赏析

李清照诗词鉴赏

[绝句志南和尚古诗赏析]绝句的古诗赏析

李清照诗词鉴赏

红楼梦开头的诗_诗题《红楼梦》的绝句总结

李清照诗词鉴赏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诗歌赏析

李清照诗词鉴赏

【如梦令春景秦观】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李清照诗词鉴赏

蝶恋花河中作|关于蝶恋花作文

李清照诗词鉴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歌

李清照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