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苏轼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2020-09-24   来源:苏轼诗词鉴赏

临江仙(夜归临皋)
篇一:临江仙,苏轼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临江仙(夜归临皋)》教学大纲

一、教学对象

《临江仙(夜归临皋)》在全院非中文专业的一年级新生中开设,开设时间是新生入学的第二个学期。

二、学分学时及课程

总学时为2时。总学分为2分。

课程类别:中文专业公共基础课。

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

课程属性:必修课

三、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是山西师范大学本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课程在学生经过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成为即有专长,又有多方面才能的新型人才。 四、教学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能准确的阅读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能读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结识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品产生的大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文章和理解文章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文背诵;

难点是文体知识介绍,个文章的个性特征,有争议的问题等,让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秉承传统,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中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主,辅以传统教学方式。适当加入视频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以双边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增加课堂讨论在课时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文学史知识为主线,以文体知识为切入点,以文本为依托,以思考题为核心,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整体认识和鉴赏水平。

4.重难点突出,重视参考书目的布置检查,强化课外拓展阅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5.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检查,尽量养成学生背诵诗文的习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教材与参考书目

《大学语文》 徐中玉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七、教学主要内容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作品名称临江仙·夜归临皋

作品别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

⑴临江仙·夜归临皋

⑵⑶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⑷⑸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

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白话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作品鉴赏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一百多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其实,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名家点评 高原: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

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

[1]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唐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临江仙,苏轼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详见《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大纲》。

八、成绩考核

考核主要以考查为主,具体按教学计划执行。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计分;考查形式多样,可以采用面试或笔试问答(试题以试题库为主)、诗文背诵、课程小论文等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共同进行,并同时参照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笔记、课外阅读笔记、学习心得、日记等多种形式)进行成绩综合考察和评定。成绩评定按《山西师范大学课程考核成绩评定办法》执行。

九、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1诗文背诵:注重诗文背诵习惯的培养,采用课堂提问和加分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背诵。注意文学素养和知识面的提高。

2讨论教学:指课外集中的专门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师生共同展开讨论,以期在讨论中增进对于有关问题的了解、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讨论教学贯彻在整个学期教学中。

编写者:河南理工大学

李逸楠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苏轼
篇二:临江仙,苏轼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苏轼及其豪放词鉴赏

【摘要】苏轼,即苏东坡,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

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

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

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

趣味。

【关键词】苏轼 豪放词 代表作 风格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

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

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宋后历

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 ;若提苏词,亦必提其“豪放”之风。这几乎是一个

规律了。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一系列豪放词是北宋豪放词派形成的重

要标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刘辰翁就曾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

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词作是比较丰富的,据统计现存三百四十多首。苏词

风格多样,既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

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也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

“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

展。

我以为,苏轼的纯豪放词的代表作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而非那首公认

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且看他早期的这首江城子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

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

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

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

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

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

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

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

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

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在稍早的《沁园春·密州

早行马上寄子由》中,作者还表达了自己“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

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在此将此词录出,读者诸君可与后面的几首词作一

比较,会发现与他被贬黄州后是有较大区别的。

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

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

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乌台诗案”后,苏轼开始更加真切而深刻的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不

定。个人不幸命运开始更多地融入词作,其悲剧性也因此明显加深(需要仔细体

会方能感觉出来)。在当时那种社会背景下,苏轼有些想法是不敢直接言说的,

只好非常含蓄隐曲地表达(不知大家还记得否,柳三变因一首《鹤冲天》:“才

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惹怒宋仁宗,称其“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而“奉旨填词”了几十年。这件事就发生在苏轼之前一段时间,一苏轼之博闻,应

当很是清楚。);再者,尽管苏轼一次次的感受到“人生如梦”这个命题(具体论

述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章),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

而是力求自我超越,始终保持着乐观顽强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所以词

中“悲性”的表达既隐曲又微弱,不易发觉。这种现象在他被贬黄州以后尤为明显,

故我在此选了他被贬黄州及此后的作品自认最具代表性的三首:定风波(莫听穿

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来做一分析。

下面结合前人对这几首词的分析及自己的理解,简述苏词中“悲”的气息。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这应是苏轼词向内心世界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个人观点,有待商榷,欢迎质

疑)。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像到一个孤苦的老人,在雨中蹒跚而行,竹

杖芒鞋真能胜过骑马吗?那只是无奈的自我安慰罢了。闭上眼睛设想一下,那位

老人突然转过身来,坚定的眼眸中怎能不流露出一丝凄凉或者悲哀呢?眼角流出

的,谁知道是雨水,还是酸涩的泪水?斜照相迎,更多的知识老人的一厢情愿吧。

下面的这首临江仙将这种感情升级了: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历来论家称赞全词风格

为“清旷而飘逸”,却独不见其悲。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深秋之

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

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上阙首句“夜饮东坡醒

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

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

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

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

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

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

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阙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

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

遐思联翩,从而为下阙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阙一开始,词人便慨

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

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重中之重,枢纽所在。以上两句精粹议论,是化用

了庄子的“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

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

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

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

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

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

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

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

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

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

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

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

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

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

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

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

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其词作之悲蕴含的人生不遇之辈正在于此。还有这首卜算子:

不妨再简单提一下那首还是作于黄州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素食已经流露出较多对自己部位朝廷所用的郁郁了。他对年纪尚轻就已功成名就的周瑜特特别钦慕,由此而慨叹自己年岁老大而遭遇坎坷,空有济世之才、报国之志却不得施展,积极地人生态度之外显现了一丝不易觉察的悲哀,与前面提到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不一样了。所以,我选择用“苍凉悲壮”四个字来形容这首词。

综上可见,苏轼后期所作多是为“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了。“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的苏轼,似乎也只能如此了。总的说来,“豪中见悲”是苏轼众多豪放词的一个总体审美特征,但历来为人所不注意。一种比较接近的说法是“在(苏轼)词的背后有一种宏观的视角,再观照人生的悲哀不幸时常能加已超越,从而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一位陈免于感伤。”再申明一点,大关的人生态度和豪迈的创作风格是苏轼一生的主流,“悲”只是其此做种含蓄流露出来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这根本掩盖不了苏词昂扬乐观的主题。这里的“悲”乃发自生命最深处的悲叹,亦绝非一个“悲哀”所能形容的,更不等同于“悲观”。豪中见悲,悲而不厌世,这是我对苏轼豪放词的一个整体理解。

苏轼即便再达观,再超然,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的人,是一个虽受佛理、道家思想广泛影响,但他毕竟还是有大才气、一腔济世之志的儒士、文人。因此,苏词尽管颇多豪放之作,但时而流露出一份悲凉则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不会影响苏轼的人品及文学成就,反而能够加强他在我们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拉近它与我们的距离。中国古代文人中,我最敬佩的还是苏轼。

【参考文献】

[1] 《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傅璇琮、孙钦善、倪其心、陈新、

许逸民主编。临江仙,苏轼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2] 《苏轼诗集》(八册)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1987年10月第2

次印刷,“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3] 《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潘百齐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4] 《宋词与人生》,邓乔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收入“传统文化与人生”丛

书。

苏轼及其作品讲义
篇三:临江仙,苏轼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苏轼及其作品

简介: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市)。他

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伟大作家,,现存诗2726首,词398阕,开创了北宋豪放词

的先河。散文4800余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

第二节 苏轼诗词

第三节 苏轼轶事

一、苏轼的生平

生平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

家庭,父亲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1057)

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

公事,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坎坷一生

苏轼的政治生涯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转任地方

(二)乌台诗案

(三)东山再起

(四)被贬海南

一、转任地方。

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

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担任判官诰院。

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接下来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职。

在地方为官共八年。一、转任地方。

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

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担任判官诰院。

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接下来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职。

在地方为官共八年。

二、 “乌台诗案”。

苏轼被下狱,关押了130多天后,得以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苏轼在黄州居住了

四年零两个月后被改派汝州,后来又允许他在常州居住。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三、东山再起

1085年3月5日,哲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5月6日苏轼被起用任登州知州七品,被调回中央先后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六品,1086年3月14日,升任中书舍人四品。9月12日又升任翰林学士正三品。先后任杭州、颖州、扬州以及定州知州。

四、被贬海南

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被贬广东英州,还未到达英州,就又被贬到广东惠州,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荔枝叹》等作写于此时。1100年哲宗病逝,徽宗继位,在儋州生活三年的已经65岁的苏轼,渡海而回, 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说明: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三次贬谪

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外任。(1085~1093)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于湖州,葬河南郏县。 苏轼的人生曲线

宋神宗、哲宗期间的残酷党争

变法派阵营

宋神宗(雄心万丈的皇帝) 王安石(拗相公)

吕惠卿(巨奸大恶,富有险谋又极具说服能力的小

人,声名狼藉,追随王安石,后出卖王安石。)

李定(母丧不奔,后弹劾苏东坡。乌台诗案中力主判

处苏东坡死刑。有“名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

自为之”)

舒亶(乌台诗案的策划人,罗织东坡罪证高手。与邓

绍一同弹劾苏东坡)

曾布(活跃的政客)

王雱 (王安石之子)

章谆(后为苏东坡敌人)

反对派派阵营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大史学家) 韩琦(元老重臣)

吕晦(第一个发动攻击的人) 曾公亮(脆弱宰相)

范镇(元老重臣,苏家“叔伯”辈好友) 苏东坡

苏子由(东坡之弟) 富弼(老宰相)

欧阳修 范仲淹(早期改革家) 吕公著(曾与王安石为友)

王安礼(王安石弟)

王安国 (王安石正和吕惠卿商讨政事,弟弟安国在外面吹笛子,王安石向外面弟弟喊道:“停此郑声如何?”弟弟应声回敬道:“远此佞人如何?”刘挚(独立批评者,后与东坡为敌)郑侠(宫廷门吏,呈给皇帝《难民图》,画了带着脚镣的难民在砍树挣钱,用以付还官家的青苗贷款。太后动怒。王安石始失势

乌台诗案 (7月28~11月29入狱)临江仙,苏轼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出自《山村五绝》)

讽刺农田水利法: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 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出自《戏子由》)

讽刺均输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出自《盐诗》)

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出自《桧树》) 给弟弟苏辙绝笔诗中有: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给妻子王闰之绝笔诗中有: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东坡居士”和“东坡雪堂”

高中课文(必修、选修)

《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篇四:临江仙,苏轼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一、导入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具体感受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二、作品内容分析

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上。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逢雨有感而作。由此可见,这是一篇即景生情的作品。词的正文分为上下两片。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

先看上片,它主要写作者在雨中的行为和感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

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急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并不为之所动,且吟且啸,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自我感觉轻快无比,一点也不害怕,仿佛风雨并不存在一样,这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相呼应。大家只要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苏轼在此时吟诗啸词的具体情景,就不难体会他那淡泊外物的从容气度。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的,作者说“莫听”显然就有外物不足萦怀的意味。“竹杖芒鞋轻胜马”,这是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竹杖芒鞋的确很轻,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用它们来行路,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显然就差远了。所以,这里的“轻”只是作者此时心情的外化。显然,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必然另有所指,这里的“轻”字因此也必然另有含义。它们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仔细分析了。竹杖芒鞋是普通人或闲人的步行用具,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行人路上马蹄忙”嘛。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曾在《答李之仪书》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从这里可以知道,“竹杖芒鞋”是此时的苏轼的常见形象。此外,被人推搡谩骂,大家都不认得他是个官,此时的苏轼认为这是可喜的事情。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此时对于做官的畏惧与厌烦。这是可以理解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后来又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他人从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廷”,在知湖州的任上被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经过这些年的仕途遭遇后,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这里的“马”与“为官”相联系,这里的“竹杖芒鞋”则与“为闲人”相联系,这里的“轻”显然就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了。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他用眼前的风雨比喻自己在仕途上遭受的打击;用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潇洒风度,比喻他遭受打击后淡泊人生的旷达胸怀;“竹杖芒鞋”喻指赋闲,“马”喻指为官,“竹杖芒鞋轻胜马”则表现了他此时“无官一身轻”的的从容自在。苏轼在遭受生与死的打击之后还能达观自解,有这种淡泊旷达的心态,实属少见。不过,在苏轼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丝隐痛,这也主要表现在词的这两句中。“莫”是“不要”的意思,“莫听”在这里有“劝阻”的意味;与此对应,“何妨”在这里有“推荐”的意味;两者连在一起,形成了“不要„„,不妨„„”这样的句子,由于在这里是苏轼自己对自己说,于是

就有了一种自我劝解的意味。他这样劝解自己,实际是也是这样去做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苏轼的达观自解。正是这种痛楚让他产生了“退隐江湖”的想法,于是有了下面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封建士大夫常有这样的信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出仕为官”相对的常常是“退隐江湖”,由此引出了词的下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道心中事。试想一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哪里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眼前的沙湖道中雨,而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遭受打击后的苏轼是想着要退隐于江湖!苏轼写这首《定风波》是在三月,到九月写的《临江仙》一词中,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样的句子,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再结合他在《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的心境,把“一蓑烟雨任平生”理解为归隐是合适的。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也与此合拍。

注: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着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这种解释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

再看下片。下片比较简单,它着眼于雨后,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想“退隐江湖”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一句是写实。此时阵雨刚过,天已放晴,空气清新;料峭的春风迎面吹来,让人觉得有些冷;前边的山头上,夕阳斜照,好像在向诗人致意。微冷的春风吹走了诗人的酒意,使他头脑清醒;山头的阳光又送来缕缕温暖,让他有了淡淡的喜悦。如此的文字正显示了经历风雨洗礼之后的诗人内心的平静。

然而,诗人毕竟已经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在这之后,他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一句中,诗人不仅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还化用了陶渊明的句子“归去来兮”。“向来萧瑟处”表面上是指刚才遭遇风雨的地方,实则比喻自己在仕途上经历的坎坷。回过头来想想这些年来自己在仕途上的遭遇,实在是阴晴莫测、安危难料,还不如陶渊明那样辞官回家,退隐江湖,那样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此时此刻,苏轼想退隐江湖的想法已跃然纸上。这一句正好与上片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相呼应。当然,这仅仅是他当时在遭受重大打击之后的一种想法而已,现实生活中的苏轼由于深受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的影响而并没有退隐江湖。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⑹夜阑:夜尽。残,尽,晚。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

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其实,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临江仙,苏轼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http://m.myl5520.com/shicijianshang/125093.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浣溪沙》苏轼诗词鉴赏汇编3篇

苏轼诗词鉴赏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苏轼诗词鉴赏

【守岁古诗董思恭】有关守岁的古诗

苏轼诗词鉴赏

[醉白堂记原文及翻译]苏轼《醉白堂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苏轼诗词鉴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乙】徙知徐州》阅读附答案

苏轼诗词鉴赏

【二十四桥仍在什么意思】二十四桥仍在,杜郎而今安在哉散文

苏轼诗词鉴赏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诗词鉴赏

宋史文天祥传全文翻译_关于《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的词|苏轼的《游净居寺》诗词

苏轼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