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2020-08-26   来源:爱国名言

黄帝内经译文
篇一: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从前有一位黄帝,生下来就十分聪慧与众不同,三岁时已经能说会道,十岁时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的的理解力,长大后诚朴又敏达,到成年时当上天子。他向天师岐伯请教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五十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时代变迁的呢?还是现在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了解养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于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挥,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乱的生活中,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散。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经常过分使用精神,贪图一时的快意,背弃了养生的乐趣,生活全无规律,所以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他的人民:对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谨慎躲避;同时在思想上要安闲清静,不贪不求,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又怎么会侵袭你呢?所以那时的人都能心态安闲少欲望,心境安定不忧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真气从容而顺调,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为甘美,所穿着的衣服为舒适,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民才称得是朴实。对这些朴实的人民来讲,嗜欲又怎能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论也不能扰乱他们的心态,无论是愚笨的、聪明的、或者是有才能的、能力差的,都能追求内心的安定,而不汲汲于外物的获得或丧失,所以能符合养生之道。因此,年龄都超过一百岁,但行动不显衰老,是因为他们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才能避免身体受到伤害的缘故啊。”

黄帝问:“人年纪老了就不能生育,这是因为精力枯竭了呢?还是自然生长发育的规律的必要结果呢?”

岐伯说:“人的生理过程:女子到七岁,肾气已经充盛,牙齿更换,头发生长;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行动,所以能怀孕生育;二十一岁,肾气充满,智齿长出,生长发育期结束;二十八岁,这是身体最强壮的阶段,筋肉骨骼强健坚固,头发长到极点;到了三十五岁,身体开始衰老,首先是阳明脉衰退,面容开始枯焦,头发也会堕脱;四十二岁,上部的三阳脉衰退,面容枯焦槁悴,头发开始变白;到了七七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经,所以形体衰老,不再有生育能力。男子到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良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肾气充满,筋肉骨骼强劲,真牙生出,

牙齿长全,生长发育期结束。三十二岁,这是身体最强壮的阶段,筋骨粗壮,肌肉丰富。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面容枯焦,发鬓斑白;五十六岁,肝气衰,筋脉搏活动不便;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退,形体衰惫,牙齿和头发脱落。肾是人体中主管水的脏器,能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所以只有五脏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的年纪大了,五脏都已衰退,筋骨懈怠无力,天癸也完全枯竭,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不再有生育的能力。”

黄帝又问:“有的人年纪已经很大,但仍然还能生育子女,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他先天禀赋超常,气血经脉能保持通畅,而且肾气有余的缘故。不过,这种人虽然能较长时间保持生育能力,但一般男子不会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会超过四十九岁。到这个时候,天地所赋与的精气都已竭尽,也就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黄帝说:“那些掌握了养生之道的,年龄超过一百岁,还能不能有生育能力呢?”

岐伯回答说:“掌握了养生之疲乏的人能延缓衰老,保持肌体的旺盛,年寿虽然已高,仍然有生育能力”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一种叫真人的,他能把握天地自然变化之机,掌握阴阳消长之要,吐故纳新,保养精气,精神内守,超然独立,肌肉形体,永远不变,所以能与天地同寿,永无终结。这是因为契合养生之道,因而能够长生。中古时代有一种叫至人的,他有淳厚的道德,并懂得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能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递迁,远离世俗的纷扰,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视听所及,达于八荒之外。这是一类能增益寿命而自强不息的人,可以归属于真人。其次有称作圣人的,安处于天地间的和气,顺合于八风的变化,让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会产生恼恨的情绪,行为并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受世欲牵制。在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不让思想有所负担,务求精神安逸愉悦,以悠然自得为已功,形体不会衰惫,精神不会耗散,也可以活到一百岁。其实有和作贤人的,他以天地为法则,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希望追随上古真人,以求符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能够使寿命延长到一定的限度。”

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这乃是顺应春气、

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到了冬天,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颈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天气能够总是清爽洁净、一片光明,是由于上天所具的化生万物之道藏而不露并健运不息、永不衰减的缘故。如果天上阴霾笼罩、晦暗不清,日月就不能放射光明。在这样的时候,邪气就会侵入人的孔窍而造成疾病。如果天上的阳气闭塞不通,地上的阴气不能萌发上腾,云雾不能消散而使天空放晴,那么天上下应地气的甘露就不会降下,天地阴阳的交感就不会发生,万物的生机也就因此而不能延续下去了。万物的生机不能延续,即使高大的树木也会大量枯死。有害于万物生长的恶劣气候不能终止,风雨不能按时到来,甘露不能降下,草木就会凋零枯萎而不能繁茂。邪风频频刮来,暴雨屡屡突降,天地阴阳、四季之气不能相互保持协调,同时又大大背离正常规律,那么万物将活不到各自寿命的半数就会完全死亡。只有懂得养生之道的圣人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他们的身体从无大病。

要是万物都能像圣人一样不去背离养生之道,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它们的生气就不会枯竭。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违背了春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焕发生机,肝气就会因此内郁而引起病变;违背了夏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太阳之气就不能旺盛滋长,心气就会因此内空而出现虚寒;违背了秋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少阴之气就不能起到收敛的作用,肺气就会因此枯萎而导致肺部胀满;违背了冬天的时令规律,人体的太阴之气就不能起到闭藏的作用,肾气就会因此失常而发生泻泄。

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的根本。懂得养生的圣人在春夏二季摄养阳气、在秋冬二季保养阴精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养生的根本规律,所以能同万物在生发、滋长、收敛、闭藏这些方面保持一致。违背了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本元、毁坏人的身体。所以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违背了它,灾祸就会产生

;而适应它,重病就不会患上。懂得了这些,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圣人遵行它,愚蠢的人们违背它。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能生存,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会死亡;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能功能正常,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会功能紊乱。把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颠倒过来变成违背它而产生的病变,这叫“内格”。

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的功能还没有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说的就是这些道理。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用药治疗,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进行调理,打一个比方,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不是太晚了吗?

黄帝指出:自古以来,无数事实证明,人与天地自然是否息息相通并保持和谐统一,是生命长短的根本问题。而这一根本的根本,乃是阴阳。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世上的万物,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经脉,都与天地自然之气息息相通。阴阳之道,化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体现为天、地、人三气。人如果常常违背这些,就会被邪气所伤。所以说,阴阳乃是寿命的根本之根本。

人既然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所以,天气如果清爽明净,人的心情就会平和安定。人能够顺应这种天气的话,阳气就会稳固充实,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这就是顺应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以保养身体的做法了。所以圣人能够精神专一地去适应自然四季之气,因而能够通达神妙而高超的阴阳之道。人如果违背了这些道理,就会在内使九窍闭阻不通,

在外使肌腠壅塞不开,使卫气消散而失去卫护。这属于自己招致伤害的情况,结果必然会使正气受到严重削弱 。

人体的阳气,犹如天和太阳。要是丧失了它的本来作用,就会使人减损寿命而且没有明显的表现。上天的运行,乃是借着太阳来昭示其强盛作用的。与之相应的人体阳气,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律而向上运行并发挥卫护身体的作用的。

人体如果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就会像门轴在门臼内转动一样受到束缚而不能宣发卫外,起居之时就会因而烦乱不安、常常妄动,神气也会因而浮躁不定、向外越泄。如果受到暑气的侵袭,就会湿汗淋淋,烦躁时可见发声喘促,平静时则见多言多语,全身发热,犹如燃烧的炭火,这种情况,在汗出之后就会消除。如果受到湿气的侵袭,就会感到头部沉闷,犹如有物裹住一般。要是湿热不能去除,就会使大筋萎缩变短,使小筋松弛变长。萎缩变短就会造成拘急牵引的病症,松弛变长就会造成痿弱无力的病症;如果被风邪所伤而导致了气虚,就会发生肿病,表现为四肢交替浮肿。出现这种情况,阳气就会衰竭。

人体的阳气,在人过度烦劳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亢盛,从而导致阴精亏损。这种情况如果一再地发生,到了夏天,加上炎热之气的侵袭,就会令人出现"煎厥"之病,使得眼睛昏暗以至变瞎而不能视物,耳中闭塞以至变聋而不能听声;又使得阳气自身的丧失,就如江河决堤一样而无法固护,像急流奔泻而去一样不能制止。

人体的阳气,在人大怒的情况下,就会发生逆乱,导致血气隔绝,进而使得血脉郁结在人体的上部,出现突然气逆昏厥的病症。筋脉如果因而受到损伤,就会痿废,肢体则会随之出现似乎已不受意志支配的情况。 阳气虚衰之后,如果出汗时身体只有半边有汗,就会使人发生偏瘫之病;如果出汗时受到湿邪的侵袭,就会使人长出疖子、痱子。此外,过多享用肥美的肉食粱米,也会造成病变:即足以使人生出大的疔疮,又能够使身体非常容易招致其他疾病,就像拿着空无一物的器皿去受纳东西一样。身体劳作之后出汗时如果受了风寒,其邪就会侵入皮肤,使人长出粉刺;其邪郁结日久,则会使人生出痤疮。

人体阳气内在的强健之性,具有滋养神气的作用;而外在的柔和之性,则具有滋养筋脉的作用。肤腠汗孔的开闭失去了常规,寒气就会乘机由此侵入人体,进而造成腰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起的病症。寒气如果深入经脉,就会导致瘘疮;如果留滞在肌腠之间,就会从腧穴侵入体内并内迫脏腑;如果进一步传变,就会使人产生诸事畏惧和易受惊骇的病症;如果导致营气不能依循常道运行而逆阻在肌腠的情况,就会造成痈疮、疔肿的病症。如果虚汗没有出尽、身体本即衰弱而又感受了风邪,正气被邪气严重损伤,腧穴就会因而闭阻不通,从而导致风疟。

黄帝内经素问序翻译
篇二: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这些大概都是《素问》哺育教化的显著成果,也是天资给他们的帮助吧! 我年青时就向往医学,一向爱好养生之道。幸运地遇到了这部真经,就用它来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借鉴和解决疑难的依据。可是世上流行的版本错误很多,有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章的内容前后远隔不连贯等问题。施用它于治疗实践很不方便,披阅领会它的意思也很困难。年深日久,沿袭下来就造成多种弊端了。有的是同一篇文章重复出现,却另立两个篇名;有的是两论并在一起,却归总在一个题目之下;有的篇中君臣的问答还未完毕,就将下文另设篇题;有的地方脱简缺文没有写明,却说历代都是残缺不全。还有,把《经合篇》重复出现,而加上《针服》二字为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合并到《咳论》篇中;把《通评虚实论》割裂开,而并入《四时刺逆从论》;把《经络篇》并入到《玉版论要篇》;把《皮部论》节解分开,而加入了《经络论》,把有“至教”等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向后,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移向前。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全部列举。况且,如要去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能上去?要到扶桑国去,没有船,怎么能去成?我于是就专心一意地钻研,广泛地访求当今名流,而全都找到了那些精通《内经》的高人。经历了十二年的编次整理,方才达到有条理有要领的程度。反复考虑自己编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深深地完成了我向来的心愿。 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得到了已故老师张公的秘藏之本,文章的字体清楚明白,经义的理论全面而周密,一旦用它来参阅详考,各种疑难都像冰水一样消融了。恐怕它流落到末流无才之辈的手中,断绝了那传授《内经》的范本,于是就编写注释,以便使它永传不朽。加上原藏卷数,合起来共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总集中为一部书。希望人们研究后面的注文就能明了前面的内容,运用注解去领会经义,使初学医者得到启发,使这高深的理论,能广泛流传。 其中竹简脱落、文句断绝、内容不相连接的地方,搜求经论中所有的内容,把它迁移过来补在这里;有的篇名遗失短缺,所指的事理不明白,估量推敲它所指的意思,增加文字而使文章明晰;有的这一篇跟那一篇合并在一起,内容不相关联,还有缺漏篇名的,就区别分开所论事情的类属,另立篇名而放

在篇前;君臣之间回答的内容,在礼节、仪式上有违背、错乱之处,就考察出地位的高低而予以校正,或加说明而使文意明显;文字颠倒错乱,文句零碎不全,或者前后重复,就详细辨别其中所指的意思,删去繁杂的文字,而保存其中的要点;文理深奥,难以粗浅论述的地方,就另外编写《玄珠》一书,以便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增加的文字,都用红笔书写,使它和古书原文明显分开,不相混杂。希望这样能使上古圣人的旨意清楚明白,使那深奥的理论得到充分的陈述和阐发,就像天上众星高挂,次序井然,有条不紊;又像那深彻的泉水清净透明,水里的生物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君臣上下再没有短命枉死的时候,华夷各族人民都有延长寿命的希望。使医生们都有所遵循而不犯错误,学习的人更加容易明白,最精妙的理论流行于世,人间的福音连续承继。千年之后,方知古圣贤的仁慈恩惠是无穷无尽的。 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年序。

《类经》序原文及译文
篇三: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类经》序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葆衡等叙,业已辟之。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 余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继而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 因奋然鼓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于是乎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然惧擅动圣经,犹未敢也。

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撮钞,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且此非《十三经》之比,盖彼无须类,而此欲醒瞆指迷,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由是徧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

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阴阳类。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藏府治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经络类。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五宫强矣,故七曰气味类。驹隙百年,谁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论治类。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九曰疾病类。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至若天道茫茫,运行今古,苞无穷,协惟一,推之以理,指诸掌矣,故十一曰运气类。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汇分三十二卷。此外复附著《图翼》十五卷。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

是役也,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

四千余祀矣。因敢忘陋效矉 ,勉图蚊负。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故凡遇驳正之处,每多不讳,诚知非雅,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

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时大明天启四年,岁次甲子黄钟之吉,景岳子自序于通一斋。

译文

《内经》是伏羲、神农、黄帝三家所著古书的一种。原来是出自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大臣互相讨论、阐发说明最高医理的问答,并因而留传下来教育后代的。它的文章内容深奥,对上极力探讨天文,对下穷究地理,对中详究人事。大如阴阳的变化,小如草木昆虫的生态,音乐声律、占卜吉凶等术数的起源、五脏六腑和经络等的原委本末,无不一条一条地指出而又详细陈述列举的。真是博大高深啊!赐给人民永久恩惠,开拓人民长寿境域。《内经》的功德跟天地相同,和日月并齐。哪里只能拘泥地看作一部治病的方术之书呢?

据晋代皇甫士安《甲乙经·序》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在《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就是《内经》的卷数。”可是有的人说《素问》、《针经》和《明堂》三部书,不是黄帝的著作,像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文章风格能够像这样吗?宋朝的高保衡等人已经驳斥了这种说法。这种主观猜测,没有根据的话,本来不值得深辨。可是还有一种人,把医学看成小道,甚至连《内经》这部书也当成无用的东西而废弃它,这难道是有智慧有眼力的人吗?我看苏东坡《楞伽经·跋》说:“经典中的《难经》,每句都是真理,每字都可效法。”可是哪里晓得《难经》是从《内经》摘出的,而且只占它的十分之一!《难经》尚且这样,《内经》就可想而知了。《内经》使人民的生命得到繁衍和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植人民思想的价值少吗?所以玄晏先生说:“一个人从父母得到生命,具有高大的躯体,如果不懂得医道,就是形同废物一样的人!即使他有忠君孝亲的思想,慈爱后辈的性情,当出现君父病危,百姓病困的情况,也没有什么办法救助他们。这就是黄帝、岐伯等圣贤精密思考,详尽讨论,使医理完善的原因。”从这一点说,读书人难道可以不用全部精力学好这部书吗?无奈现在以医学为职业的人却把《灵枢》、《素问》弃置不理,不明白性命之学的奥妙,使病盛的更盛,虚的更虚,给人带来早死的灾祸,招致病邪,损失正气,因而断绝人长寿的性命。所谓以医学为职业专长的人,竟像这样啊!这中间的缘故,正是因为《内经》文辞深奥,内容广博,钻研阅读实在困难。如果对于最高理论不明了,却希望通晓神妙的道理,运用入微,仰慕赶上远古的大圣上智,断然是不行的。

从唐以来,《内经·素问》虽然靠有启玄子的注解,其中阐发说明深奥隐秘的内容尽管很多,然而遗漏的也还不少。大概有因难解而不加注释的地方,有原文释义不相适合的地方,有同一类问题不集中注释而散见于各篇,且注文意义不浅显,因而查阅不方便的地方。凡是王冰阐述发挥不全面,《灵枢》又没有加注等问题,都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到了近代各家,尤其不过是依照原文叙述引申,疑难的地方仍旧没有注明,精微处仍旧不能阐发,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开始时我用心钻研这部书,曾经做摘要,打算用来帮助自己学习。接着寻究得久了,就觉得其中每句话都像金石之声那样优美,每个字都像珠宝那样的珍贵,竟不能分辨哪个可摘录,哪个可弃去。因而奋发地打定主意,希望有用来阐发隐晦的内容,使之达到清楚明白,

使疑难的内容转变过来而成为容易理解的内容的办法。完全打开其中的秘奥,而公开给人们。一定要使后代学习的人明了,一看到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像从堂屋走进内室似的,由浅入深地完全熟悉它的本源,这样才不致既害自己,又害别人,使人们都到达最完善的境界。于是详细研究了这种方法,那就只有完全改变《内经》旧的体例,把章节颠倒一翻,依照内容分列门类,然后加以阐明发挥,希望使它蕴藏的含义清楚明白。但怕擅自改动圣经,还不敢进行。

查考过去时代,周朝有秦越人摘录的八十一问的《难经》,晋朝有玄晏先生分类的《甲乙经》,唐代有王太仆对《素问》的补缺删复,元代有滑撄宁对《素问》的摘抄,以这四位先生的做法为借鉴,然后我的主意就已决定。况且《内经》不是《十三经》这一类书,因为那是无须分类的,而这本书要能使人打开眼界,指明方向,就不容不分类,以便求得方便。从此我就在《灵枢》、《素问》两经中全面地寻求研究,首先推求出疑难之处,如此反复研究尝试,年复一年,渐渐找到了一点头绪,然后合并两经为一经,命名为《类经》。分类的意思就是用《灵枢》来启发《素问》的精微处,用《素问》来阐明《灵枢》的秘奥处,互为表里,使两本书的义理互相贯通。

将《灵枢》、《素问》两经合并后,就分成十二类:人的大事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了,能够保持人的真元,就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所以第一叫“摄生类”。化育生长的规律,由阴阳所主宰,阴阳一确立,天地人就定位了,所以第二叫“阴阳类”。人有生命,脏气是根本,五脏畅通,三焦就平安了,所以第三叫“藏象类”。要知道体内情况,必须察看体外的神色,切脉望色通达神妙,内部的吉凶,也就可以判断了,所以第四叫“脉色类”。脏腑主内,经络主外,能明白经络运行的起迄,人体就平安了,所以第五叫“经络类”。一切事物都有差别,都有本有末,有主有次,明白了先治与后治的是什么,就掌握要领了,所以第六叫“标本类”。人依靠的东西,药食是第一位的,气味适合需要,五脏就强盛了,所以第七叫“气味类”。人生百岁谁能保证没病呢?治疗它不错过时机,严重的疾病也可转危为安,所以第八叫“论治类”。疾病侵袭人体,变化多端,不能测度,高明的诊断能照见隐藏的病证,病魔就逃跑了,所以第九叫“疾病类”。如果药物效力达不到,古代有针灸、砭石,应用九种针法来搜索玄秘的病证,这种医术超过一般,所以第十叫“针刺类”。至于上天广大,无边无际,从古到今,运行往复,包涵无限,和洽于天地阴阳之气,如果用运气学说的道理来推究,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第十一叫“运气类”。又如《内经》的经文,连属不断,难以勉强划分,有的附见在别的门类,要寻求它而找不到,就分列专条,探求隐藏的含义,就像血脉一样贯通了,所以第十二叫“会通类”。汇合起来,分成三十二卷。在这部《类经》以外,又附《图翼》十五卷。因为《内经》文义深奥,言语所不能概括的,不用图画检取,其中的精华不能集中突出地揭示出来;图画形象虽然明显,但意思有不通达的,不用文字说明来辅助,其中的深奥处仍难于窥见。有此二书,从此,经文的条理分明,纲举目张,不明显的地方清楚了,隐藏的道理就显现了,大大小小各种内容融会贯通,分歧疑难之处完全清楚。一翻开书本,像一扇扇门敞开似的,其中极细微的含义也看得出来了。不仅对于后辈有很大的帮助,就是一切有志重视养生的人,要寻求此中妙义,也没有不伸手可取的。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我编写《类经》这项工作,实在是因前代许多贤的注释不完备,偶尔有错误,以致掩埋了《内经》的本质和光辉,使最高的理论在世上不被全部明白的情况已经有四千多年了。因此,我冒昧地不顾自己才疏学浅,东施效颦一样地献丑,勉强地像蚊子负山一样担负起不能胜任的使命,我实不敢班门弄斧似地在内行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本领,然而也不愿意拿着钵子去沿街讨乞似地一味依赖他人。所以凡是碰到应该辨驳改正的地方,常多直言陈述而不避忌,确实知道这样做是不高雅的。只是因为人们心中养成的习惯已经长久了,错误相传,就是放开大水冲洗,还担心难以洗除,假使辨别不力,可能永久没有补救改正的时候了。这是我反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复思考而不敢回避的原因。

嘿!我是什么人呢,岂敢乱改前辈名家的解说?话没说完,就知道一定会有人窥视我的错误,随后在背后评议我了。是正确还是错误,这个评定权不操在我手里,而是操在后代明智之士手中。虽是这样,然而也正如用别的山上的砺石可以琢成宝玉,断流的水面可以照见形体一样,就是墙洞里透过来的灯影、囊萤放射出来的亮光,都能资助有志读书的人;竹头木屑等也曾经有利于打仗的军事家。这部编著假如也有千虑中的一点可取之处,能够被圣人选中,那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幸运的呢!只是因为解答《内经》的问题有很多方面,而执笔写作只靠一个人,一句一字,都是挤出时间来写的。大概经过三十年的岁月,文稿改订四次,才完成《类经》的编写工作。只是像河海里的一点水,泰山上的一块土,无非是想共同来助成《内经》的高度和深度罢了。后代如果有扬子云这样的人,或许怜悯我的辛劳而给予指正,难道不是幸中又幸的事吗?而助成我功德的那些人,谁说不是我的后辈老师呢。

古代汉语原文翻译
篇四: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古代汉语原文翻译.txt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 总昰想太多 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第一单元

1子鱼论战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1)。宋公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7)。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8),宋师败绩(9)。公伤股(10),门官歼焉(11)。 国人皆咎(12)公。公曰:“君子不重伤(13),不禽二毛(14)。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5)。寡人虽亡国之余(16),不鼓不成列(17)。”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

(19),天赞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3),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4)?明耻教战(25),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6),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7)。三军以利用也(28),金鼓以声气也(29)。利而用之(30),阻隘可也;声盛致志(31),鼓儳可也(32)。”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编辑本段]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

(2)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a这)城县西。 (4)既:尽。 (5)济:渡过。 (6)同(2)。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3)重(chóng从)再次。 (14)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情)敌:强敌。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0)赞:助。 (23)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4)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5)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7)服:(对敌人)屈服。 (28)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9)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32)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编辑本段]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子鱼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 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杀。 全国人都归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抓获了就俘虏过来,还管什么头发花白?明耻用来

鼓舞士兵的士气,教会他们作战的技巧,为了杀敌人。伤害(敌人)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能再伤害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开始不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还不如屈服于敌人。军队应抓住战机进攻,钟鼓用声音来提高士气。时机有利而进攻,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2晋灵公不君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http://m.myl5520.com/mingrenmingyan/119767.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爱国名言名人警句佳句赏析(锦集3篇)

爱国名言

中国爱国名言名句(锦集3篇)

爱国名言

爱国名言名人警句佳句赏析【三篇】

爱国名言

我国名人的经典爱国名言范文(精选三篇)

爱国名言

爱国名言名人警句佳句赏析(通用3篇)

爱国名言

时间学习美德爱国名言二篇

爱国名言

爱国名言警句推荐

爱国名言

爱国名言名句范文(精选4篇)

爱国名言

热血沸腾的爱国名言警句四十九句(合集2篇)

爱国名言

现代爱国名言警句四十四条【二篇】

爱国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