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2020-10-03   来源:教学设计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
篇一: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

一、楠溪江古村落概况

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群散落在楠溪江中游两岸,目前尚存有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筑及其文化习俗,是“传统文化的明珠”与“传统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舞台”。楠溪江古村落规划及民宅设计,均体现“天人感应”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发达的环境意识。村落选址、布局和入口处理,开放空间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崇祀建筑的位置和形式,蛮石和原木天然形态的自然运用,都巧妙地因山借水,利用自然,风格淡雅天然,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表现出与时间的高度和谐与对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其建筑风格背后的文脉,直追晋人风范。

千百年来,楠溪江的先贤们,跋山涉水,从繁华的都市迁居到楠溪江,不为生计而羡慕楠溪江山水之胜。据永嘉县渠口乡塘湾村宗谱记载:“其十六世祖慕楠溪江山水之胜,徙居四十三都清通乡两溪口”。先贤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深厚的耕读文化为背景,以生态环境意识和风水思想为基础,以他们自己浓烈的山水情怀,创造性地以“文房四宝”、“七星八斗”、“金山丽水”构筑了苍坡、芙蓉和岩头等一大批古村落,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被专家誉为民居中的“活化石”和“奇葩”。岩头丽水湖、苍坡东西砚池是一组景观价值极高的村落园林,布局合理,构思巧妙,既无北方皇家园林的摄人气势,也无南方私家园林的娇揉选作,它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是难得村落园林之瑰宝。楠溪江的古建筑每一座都是蛮石原木,与远山、近水、滩

林达到高度统一,构成一幅精美的中国山水画。故楠溪江古村落犹如巨大的艺术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为人们更易接受的欣赏品。这就是“越是楠溪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根本原因。这种充满传统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完美景区在中国是极少见的,在世界上应该有它的地位。

楠溪江古村落近几年在上级政府和专家的支持下,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已成功开发了芙蓉古村、岩头丽水街、苍坡古村、埭头古村、岭上人家、林坑古村等。2005年以来,古村落旅游人数达135万人次,门票收入644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8.7亿元。

二、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利用情况

我县在1985年着手准备申报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即把古村落作为景区重要内容予以重视。楠溪江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我们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多次邀请陈志华、阮仪三等教授专家考察指地,并委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特别是省、市领导批示和实地考察楠溪江古村落后,我县进一步加大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着手规划,立足保护,几年来,我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自89年以来,分别委托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系等编制了《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丽水街”自然与传统风貌街区保护规划设计》、《浙江省永嘉县苍坡、芙蓉古村落保护规划》等14个古村落规划。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古村落保护。

二是突出重点,抓点带面,按“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点面兼顾,堵疏结合”的保护原则,在做好全面保护的前提下,对楠溪江中游的芙蓉、苍坡、丽水街、埭头、岭上和上游的林坑、上坳等古村实施重点保护。主要表现为强化管理,组织县有关部门对苍坡等古村违法建筑进行执法,拆除一批违法建筑;建设新区,促进古村落保护科学性,缓解古村人口压力,化解村民对保护古村落的抵触情绪;积极抢修一批古建、古文物。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保障。

三是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发掘古村落旅游文化资源。几年来,共创建了岩头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岩头丽水街旅游开发公司、楠溪江婚俗旅游服务公司等多家古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公司。这些旅游企业以股份制形式盘活资产,以市场运作方式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同时积极鼓励古村落村民创办家庭旅馆,以开发促保护,有效调动村民自我保护积极性。

四是建立机构,加强对古村落保护工作的领导协调。为明确保护责任,形成条块合力,建立了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组建了大若岩镇、岩头镇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苍坡、岩头、林坑三个村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新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古村落保护管理体制。

几年来,省、市、县拔款和地方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分别用于苍坡、芙蓉、丽水街、埭头、林坑等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几年来,分别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苍坡村、芙蓉古村、丽水街等中游古村落的修缮与开发;投入资金200余万,用于埭头古村保护开发;投入资金400余万,用于屿北、岭上、林坑等

上游古村保护开发。该些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古村落规划编制、修缮与开发、新区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方面。

三、古村落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古村落保护机构不健全

目前还没有古村落保护的常设机构,古村落保护由规划、文化、风景旅游和当地乡镇政府多头管理,容易产生互相推诿现象,不利于保护开发。

(二)规划编制有待完善,组织实施欠缺力度

到目前为止,虽已编制苍坡、芙蓉、枫林等20多个古村落保护规划,但组织实施力度不太,以致出现有规划而难以实施的尴尬局面。

(三)古村落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楠溪江有50多个古村落,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和古村落较多,很多村民自己实难投入保护资金,市、县政府这几年已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规划和保护,但仍是杯水车薪。

(四)村民建房要求强烈,新区建设迫不及待

近几年,古村落内村民外出经商回乡后,不愿再住在低矮的老房子内,纷纷要求建新房,在古村内建新房与古村风貌极不协调,因而急需划出新区给予建房,但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急需解决用地指标。

四、建设和对策

(一)建立机构

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应遵循地方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结合的原则。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具体从事古

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工作。设立专门的保护开发管理机构,其机构全权负责各个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和规划编制,保护开发资金筹措与使用,新旧区工程政策处理、审批及建设,古村落经营与管理等相关事宜。

(二)编制古村落总体规划。

编制古村落总体规划,为各个古村落的详细规划提供一个统一保护科学依据,避免现在存在的各村详细规划多头性,杂乱性。

(三)保证古村落保护资金的可持续投入

古村落保护开发工作任重道远,资金投入不足将成为今后保护开发工作的最大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等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古村落保护资金可持续投入。

(四)加快新区建设,促进古村落保护

加快古村落的新区选址和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新区工程建设进度。结合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古村落村民向城镇集聚,研究制订政策将部分古村落村民搬迁安置到城镇。

丽水河阳古民居论文
篇二: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河阳古民居景区开发评价与分析 班级:旅游 101 本 组员姓名:陈茜 吴芳燕 张素兰 许尹芸 毛梦丽2012 年 5 月 27 日-1-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河阳古民居景区开发评价与分析摘要:通过现场走访和班级讨论对丽水河阳古民居景区的经济、环境与社会 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河阳古民居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促进环境改善、 经济的发展,并加强当地居民对当地风俗的重视。但同时也发现当前页存在不少 问他:没有完善的设施建设,忽视了景区导游人员的培训等软件条件的改进;没 有自己的品牌效应,投入不够。交通不便,景点较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针对这 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导游服务管理-2-

目录中文摘要 1、项目背景分析—————————————————————5 1.1 国家对旅游产业开发的政策形势 1.2 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1.3 河阳古民居景区开发现状分析 2、河阳古民居景区总体开发规划原则——————————————7 3、景区远景规划目标—————————————————————7 4、阶段性开发规划即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实施策略————————8 4.1 第一阶段:立足景区现有景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开发乡村旅游, 加大营销力度,实现景区游客量的较大增长。 4.2 第二阶段:细分旅游市场,针对特定顾客群,开发特色旅游景点及设 施。 4.3 第三阶段: 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大力开发,形成绿色环保产品产业链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3-

引言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吃起就明确了开发的几本方 针。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 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假设旅游项目。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 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 件。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 河阳古民居景区简介: 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镇 西 1.5 公里的河阳村。始建于五代末期,为元代古民居,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2000 年 2 月 18 日,有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 保护区”。距缙云县仙都国家 AAAA 级风景名胜区 16 公里。古香古色,原 汁原味,千年古村,明清建筑。 河阳”一词迁自河南,唐末僖宗年间(约公元九世纪七十年代)河阳朱氏 始祖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朱清渊兄弟原籍山东濮阳,后迁徙到河南信阳, 自幼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公元 933 年唐朝末年,群雄四起,你争我夺, 兄弟俩为避五季之乱,到了浙江杭州。当时杭州属于吴越国,吴越皇帝钱 武肃王听说朱清源学问渊博,口才出众,既聘他为掌书记,成为王宫主管。 武肃王病故,天下兵争四起,天下纷争,大势未有所属,哥哥朱清源劝弟 弟朱清渊要韬光养晦, “负英武之才,志欲勘乱之功,以靖中原” 。先隐居 起来,以待天下清。于是武肃王死后第二年朱清源携弟弟漫游括苍之缙云, 看到那里山水秀丽,就选择山下的风水宝地而居,为使朱氏后裔不忘祖宗 之本,取河南信阳各一字而名“河阳” 。于是也就有了现在的河阳村。朱氏 定居以来,已繁衍四十三代。现居河阳的为第三十五至四十二代朱氏子孙。 江南不少地区,如青田、湖州、丽水、温州、台州,甚至福建福州、安徽 歙县等地的朱姓,各支各派大多发源于河阳。河阳村号称“烟灶八百、人 口三千” ,是个有着 1100 多年历史的古村庄,河阳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 着元代村庄设计特色,现有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 有三教合一的宋代古刹“福昌寺” ,元代的“八士门”及“八士门”前明太 祖朱元璋御赐的石“稀罕” ,古代的大桥、农具、家具、壁画、诗句、匾额、 雕刻,还有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窗花剪纸,以及历代农民义军的-4-

遗迹,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动,构成了江南罕见的千年文化古村。还有十座 古祠堂,五座古庙宇,百栋旧弟共 1500 余间,乃是明清两代所建,数量之 多,规模之大,堪称“江南一绝” 。弄堂、街道、水系充满古怠。风火山墙、 马头墙毅然耸立,砖雕木雕复杂多样,四合院、大天井、砖木结构、屋面 双披,自称特色。主要院落,宗祠为前厅后堂,雕龙画栋,名胜古迹密集。 一、 项目背景分析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虽包罗万象,但无 外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类。我国众多的旅游胜地中,有的以自然资源突出为 特色,有的以人文资源突出为特色。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一个 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地域文化资源,其凝聚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 中有着浓郁民族风情, 地方特色和悠远的文物古迹的人文资源, 其蕴藏着独特的、 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能满足旅 游者追求新奇乐的心理,往往成为旅游中最具魅力的优势资源,形成一种旅游文 化,并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河阳古民居风景区不但有特定的人文资源,而 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国家对旅游产业开发的政策形势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产业,争取把中国发展成为旅游强国,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位居世界第 7 位,但与世界旅游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发 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产业政策。 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国旅游业将尽快改变政府的主导地位, 变政策调节为市场调节,以加速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步伐。 (二)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1.21 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对景区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众多旅游专家 一致认为,生态、绿色、极限、人与自然、度假、文化、体育等将是未来旅游业 的主题。 2.中国旅游景点的开发将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 3.旅游市场越来越呈现出细分化的特点。 (三)河阳古民居景区开发现状分析 1、成功点-5-

《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三: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历史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标志着我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在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问题的今天,人类文明也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一、生态文明在丽水的实践与取得的成效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也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全市林地面积2100多万亩,林木蓄积量38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0%,被誉为“浙南林海”、“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是浙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是丽水的最大优势,有“中国生态第一市”之称的丽水,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名符其实的“秀山丽水、浙江绿谷”。近年来,丽水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目标,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培育发展生态经济,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家园和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人文优势。

1、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更是丽水加快发展的优势和希望所在。丽水市始终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体做法有:(1)优化布局保生态。以《浙江省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中所划定的生态功能区为基础,结合丽水环境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经济布局等,进一步对城乡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

优化调整。(2)严格制度保生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促发展”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力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到新上建设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3)全力整治保生态。把环境污染治理作为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坚决关停一批不符合要求、达不到整治验收标准的企业。近几年来,我市相继开展了“绿剑”一至四号、重点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南明湖周边环境整治等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检查排污企业700多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5件,依法关停企业16家,限期治理企业10家。此外,丽水市还以“碧水、蓝天、清静、洁美、绿色、朝阳” 六大工程为载体,稳步推进“创模”工作。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要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布局,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重点是着力推动“四个转变”:一是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为了切实抓好生态农业建设,丽水先后制定出台了《丽水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生态农业子规划》、《丽水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明确提出绿色生态农业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模式,确立了绿色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示范区建设工程项目,先后建成省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1个,县级农业示范园区20个,休闲观光农业区(点)99个。二是着力推动粗放型工业向集约型工业转变。牢牢把握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等政策机遇,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存量,破解工业发展的土地要素制约,促进工业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如龙泉的“回归工程”就是一个生动的实践。三是着力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丽水各县市顺应当前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休闲游、养生度假游为切入点,以打造“江浙第一峰、全国生态第一市、剑瓷之都、中国摄影之乡”等旅游金名片为重点,着力打造浙闽赣著名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3、积极打造生态家园。近几年来,生态移民已成为丽水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一大创新行动。在总结一些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正式编制出《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争取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引导和鼓励10万居住高山远山和地质隐患点的农民,整体撤并搬迁到中心镇,以达到让农民下山脱贫和减轻水系源头地区环境压力的目的。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依托生态市建设工程和生态示范点、“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兴林富民工程等一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不断引向深入。仅2007年,全市累计创建省市级示范村122个,环境整治村1077个,完成10个村“百万农户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建设,受益人口约达6.5万人。

4、不断繁荣生态文化。近几年来,丽水市紧紧围绕“弘扬生态文化,深化绿谷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这一中心,结合文化工作实际,提出“大投入、大创新、大活动”三大举措,准备在5年内投入125亿元建设生态文化工程,推进绿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先后举办了全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绿谷之声”音乐会、“绿谷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和“绿谷风”文化大篷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投资9.9亿元的青瓷文化基地在“中国青瓷之乡”龙泉破土动工,这座国内首屈一指的“青瓷城”将成为中国青瓷文化研究创作中心、陶艺人才培训基地。与此同时,总投资6500万元的万象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此外,丽水市还以“剑瓷、石雕、畲乡、好川、山水”等传统特色文化为主,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大、带动力强的生态文化品牌,并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

二、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丽水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增强。当前,尽管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某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追求、互相攀比经济增长速度”,“以GDP论英雄” 等现象。相当多的人,包括某些领导者和公职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等非理性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占主导地位,拼资源、拼环境,追求高速发展,其结果是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这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显然,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此外,由于受历史环境及经济发展等条件的制约,丽水市民的生态意识还比较薄弱,很多农民普遍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不抗拒但是也不

积极响应和热衷,“等”和“靠”的思想较严重,缺乏创新意识,积极性挖掘也很不够。

2、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力量薄弱。由于丽水是浙江发达省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比较困难,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虽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努力攻坚克难保证我市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生态建设资金的需求与实际投入还有很大差距,资金缺口大。此外,生态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可当前情况下,支持我市生态建设的科技还较薄弱,特别是在农村,科技开发能力不足,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产品科技含量都偏低,普遍缺乏高技术产品及再加工产业,科普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也亟待提高。

3、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屏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引导和促进人们增强环保意识,防止和制裁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一些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虽然近几年来,丽水市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市生态建设工作的 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出台了促进生态建设的政策等,可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来说就是理论性太强,可操作性缺乏,或者是政策出台后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其结果是难以落实到位,这些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对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积极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应从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养成生态化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建立完善的生态法律制度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

(一)积极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成败”。只有积极开展生态教育,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意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全社会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都应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自觉

地规范自身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让推进生态文明尽快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及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具体建议如下: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把生态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态教育;以党政干部为主要对象,把生态意识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把生态教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以社会群众为主要对象,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活动。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虽然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具有先天较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丽水与发达地区一样,面临着日益加重的生态环境压力。因此,丽水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入手,大力发展以生态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要立足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完成传统发展模式向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对政府而言,主要是进行宣传和引导,出台相关的制度与政策,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对环保部门而言,在事关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经济建设项目上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参谋作用,使这些重大建设项目在建设之初就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确保经济总量和环境容量的动态平衡。对企业而言,要鼓励企业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引入绿色生产理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尽可能使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三)逐步养成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适度、绿色、全面、可持续的消费。生态消费是一种以“绿色、自然、和谐和健康”为宗旨的消费,它排斥过度的物质消费,倡导消费者的循环再

丽水非遗保护30年历程及其思考
篇四: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0年历程及其思考

贾建良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步重视的大环境下,丽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既有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壮观,也有过九十年代的沉寂,又有过本世纪初的复苏,更有着当前的猛烈。本文通过分析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过的30年历程,从一个缩影看中国,指出基层特别是市县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着机构缺位、档案失落、研究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看法,以期对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思考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1976年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并首次建立《世界遗产名录》,在1997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在2003年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些举措对世界文化的认定及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直紧跟世界的步伐,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从而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丽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本文试图通过对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和各阶段成果进行分析,来指出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和各阶段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丽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根据各阶段的特征,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1、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编撰时期,年份约为1980年至199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根据文化部、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丽水市先后启动了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工作,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看,丽水的民间文艺集成编撰最早开始于1980年8月的全区民歌选编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丽水地区民歌编委会,部署了本地区民歌选编工作。1982年3月成立丽水地区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本地区民舞集成工作,在此前后对濒临失传的青田民舞《百鸟灯》进行了抢救整理。1985年4月成立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集成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确定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曲艺音乐集成、民歌集成等4个系列的编辑人员。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战下,1987年如期完成《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地区卷)、《戏曲志》(地区卷——表演部类)、《曲艺音乐集成》(地区卷)的采编、整理、付印,《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也在之后完成。

2、民间文艺十大集成补遗时期,年份约为1991年至2002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十大集成中未完成的项目进行查漏补缺,九十年代初完成《丽水地区群众文化志》、《丽水地区民间故事集成》等,取得了一定进展。1992年完成《丽水地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对近代革命文化史料进行了发掘整理。1998年完成《丽水地区曲艺志》的编纂,各县(市)都完成了曲艺志资料本的汇编。在此阶段还完成了丽水地区三大剧种松阳高腔、庆元二都戏、处州乱弹的编辑整理,并分别形成数十万字的油印资料本。

3、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时期,年份为2003年至2006年。丽水市在2003年3月召开的分管文化文物局长会议上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作了部署,并将松阳高腔、庆元二都戏、遂昌昆曲十番、畲族文化、龙泉剑瓷文化、云和客家文化、莲都泄川采茶灯、青田鱼灯、缙云民间广场艺术等列入丽水市各地

民间艺术资源保护项目,由县(市、区)文化、财政局联合向省有关部门申报专项资金。这次会议标志着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之后开始启动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经过3年时间的普查、整理、汇编,共普查挖掘民族民间艺术项目558件,其中造型艺术190件、表演艺术317件,民俗类51件。在普查同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保护名录体系,有4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名录,7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名录,7个项目入选第一批省级名录,22个项目入选第二批省级名录,公布第一批市级名录48个,各县(市、区)也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4、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时期,年份为2007年至今。2007年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景宁县、遂昌县作为浙江省普查试点单位,在2007年率先开始了调查线索和编制调查文本,2008年初丽水所属9县(市、区)全面铺开普查活动,并于2008年8月基本完成。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丽水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普查活动,无论从参与普查的人数,还是发现的线索和调查的项目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也发现了很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搞十大集成汇编时未发现的新项目。这次普查共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12068条,整理出涵盖18个门类的调查项目16956个,加上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成果,丽水基本摸清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量和重点,并掌握了主要项目的文字、照片和影像等翔实材料。

二、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和教训

尽管上述四个时期中各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谓各不相同,各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指范畴有所交叉,但其内核部分应该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丽水30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本地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功不可没。同时,由于各个阶段的工作是在摸索中进行的,也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其中主要的有这样几个:

1、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机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虽然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这块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并在机构设置上给予了支持,如国家2003年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2005年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期文化部三定方案明确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浙江省也在2006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省群艺馆独立出来,从机制上有力地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但从丽水的情况来看,市直这块工作一直都是由各种编委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等临时机构、兼职人员担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所属的多数县(市、区)也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或者成立了也是设在文化馆里,缺乏编制和工作的独立性,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滞后于其他工作。

2、缺乏对档案资料的保管利用。由于机构和人员的不稳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保管利用这项工作存在较大缺陷。这些缺陷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分散,要在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或群艺馆这样的目前主要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构找到一整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材料已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了,这些重要的材料分散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联、群艺馆、图书馆、档案馆甚至是一些个人手中,而且各县的材料也基本都分散在各县;二是不全,即使把各单位及个人手里的资料归集在一起,也还缺少一些重要的材料,如《丽水地区群众文化志》,只闻其名,难见其影,我们在各相关单位和人员中找了很长时间,目前还是没有找到。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查找资料工作事倍功半,资料的利用也成问题,在权威性和准确性上打了一定的折扣。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丽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启动很晚,实际上,无论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角度,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角度,在30年的历程中,由于缺乏专家学者的介入,几乎是没有进行过一项深入研究,而基本上做的都是普查和资料汇编的工作。因此,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项目,包括已成为各级名录的项目,其理论研究的著作和文章都是非常鲜见的,如松阳县起源唐代的道教音乐《月宫调》,十大集成

普查时就被认为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项目,时隔近30年,依然还停留在普查和资料整理的进度上。理论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缺乏理论的指导,每个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如同摸着石子过河,有较大的盲目性,也造成了一些工作失误,走了一些弯路。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虽然国家、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很大,成绩也不小,但越到基层,存在的问题也越多,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在基层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全国各地市县都或多或少、或此或彼地存在着上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探索解决的方法。

1、健全机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经常性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省级各相关部门应明确发文,使各市、县能尽快成立实质性机构并落实编制人员。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办的各市、县要积极推动本级尽快成立相关机构,配置安排专业人员,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开展经常性的工作,如经常性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专业培训、切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素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研究和保护等等,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质保量地开展。

2、巩固成果,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库。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部门要在汇编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收齐收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种资料,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库,将各种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归类,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文档数据库,为下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的合理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定期举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展览活动,征集和展出重要项目的相关民俗实物和图片,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工厂等活动,通过展览、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人心。

3、加强研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阶段性完成,各地又将进入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

丽水古民居开发与保护

http://m.myl5520.com/jiaoanxiazai/126771.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论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

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精选六篇

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锦集5篇)

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学设计(锦集3篇)

教学设计

黄冈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刷子李》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7篇)

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四篇)

教学设计

课文《大道之行也》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教案:谷雨节气活动方案-幼儿园四季教学设计范文(精选六篇)

教学设计

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民族团结教案范文四篇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