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简介

2010-06-10   来源:抒情作文

越剧的简介
篇一:越剧简介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越剧。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的名称由来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9]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12-13]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 Shaoxing Opera”一词。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 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越剧的剧目举要

  至2006年,越剧有大量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红丝错》《花中君子》《汉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

  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剧卷》。

  越剧的唱腔基础

  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二胡,主要伴奏乐器,一人为主胡,二到三人为二胡

  越剧的艺术特色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越剧的装扮艺术

  化妆

  越剧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妆;男演女角时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成发髻,上搽胭脂和铅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妆,两颊用红纸沾水搽腮红,不画眉,或用锅底灰画眉,称“清水打扮”。进入上海后的初期,向绍剧、京剧学习演传统老戏的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墨膏描眉眼。后来演古装戏仿效绍剧学,大花面开脸,小丑画白鼻梁。1942年10月雪声越剧团上演《古庙冤魂》时,韩义首次给袁雪芬试化油彩妆,之后编导于吟又邀请电影明星为该团作化妆指导,全部废除水粉上妆,改用油彩。此后数年间,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钱妙花、吴小楼等在演出新编剧目时,均改为油彩化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越剧在编演现代题材剧目时又吸收了美容方法和绘画化妆法、毛发粘贴法,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形象。

  发式和头饰

  男班初期,男演员解开自己头上的辫子梳上发髻插朵花,这是最早的发式与头饰。后演古装戏仿照绍剧。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须装饰发髻,在发髻上用顶花装饰。20世纪20年代学京剧,包大头,因无条件制备全套“头面”,改用木质或铁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头面来装饰演出。自女班诞生后因女演员留有辫子,就用作“包头”的“发帘子”和顶级假发,并与服装的“私彩行头”相配合,学习京剧使用“铜泡包头”(如《别窑》中的王宝钏)、“水钻包头”(如《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点彩包头”(如《碧玉簪》中李夫人)所使用的头饰。20世纪40年代初,袁雪芬演《恒娘》时,改为用自己的头发梳古装头,把头面饰件按需选择使用。之后演员们纷纷改革头饰,从古装仕女画中找根据,开始创造越剧旦角特有的古装发式和头饰,头饰改繁为简,改华丽为清丽,头上以戴珠凤为主,装饰花不多,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为发式的需要和化妆省时始做假发头套。

  髯口

  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装戏中男角,有用庙里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黑白纱线制成一排当髯口。开始租用演出行头后即采用绍剧的髯口。1917年男班进入上海后采用京剧的髯口,后女班演出仍然沿袭之。20世纪30年代末,越剧兴起改革,髯口也开始改良。将髯须改短、改轻。20世纪40年代初,老生不用传统挂须,学习话剧的“粘胡”。后因“粘胡”化妆法既不方便又化时间较多,遂改用铜丝作架子制作各种胡须。大面需用满腮胡须时不再用“虬髯”,改用“套胡”,小丑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夹鼻胡”、“翘胡”,被统称为“改良胡”。传统“满口”不见嘴唇,改良胡用粗铜丝弯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见。20世纪60年代上海越剧演古装剧时全部用改良胡,胡须原料以人发和牦牛毛为主,掺入羊毛,后将毛发勾在肉色丝绢或网眼纱上。演现代剧目:少数民族剧目及外国题材剧目时,一般均采用粘贴的办法。

黄梅戏的简介
篇二:越剧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黄梅戏。

  黄梅戏的简介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剧种。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黄梅戏的历史溯源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 主调

  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长于叙述,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独立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征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2) 花腔:

  是对传统"花腔小戏"唱腔的总称。《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汲水》、《补背褡》、《打纸牌》、《卖杂货》、《三字经》、《送绫罗》、《瞧相》、《讨学俸》等小戏,都有各自专用的一至数首曲调,间以锣鼓。除个别戏有旋宫转调外,一般都是几首曲调保持在同一宫调里,形成简单的联曲体。这些唱腔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还保留着民歌、小调特色,未向板腔化发展。其调式,宫、商、角、征、羽皆有,但以征调式运用最多,羽、宫次之,商、角再次。 介于平词类和花腔类之间,有一彩腔,原为当地花鼓的唱腔,早期曾用来向观众讨彩,故又称"花鼓调"、"彩腔"。它既用于花腔小戏。如《夫妻观灯》、《苦媳妇自叹》、《送绫罗》等,与歌体的花腔小调联用,也有自己的数板、对板和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以向板腔体曲调演化,在正本戏中运用。唱腔由启、承、转、合式的4个乐句组成,征调式,一板一眼,2/4记谱。

  (3) 仙腔、阴司腔:

  此为一小调,属专用曲调。这类专用曲调建国后已打破使用界限,故有人也把这类唱腔列入主腔范畴。

  仙腔:又名道腔、道情,原为神道出场专用的曲调,曲调旋律流畅,也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原为商调式,后渐向征调式转化与彩腔靠近。这一专用曲调已向板腔体发展,并增加了对板、数板、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

  阴司腔:又名"还魂腔"。旧戏中多用作鬼魂出场或人物病重将死时演唱。曲调为商调式,上下句结构,一板一眼,记谱作2/4。旋律低沉优美,凄苦悲凉,有较长的拖腔。在发展过程中,也增加了数板、迈腔等附加乐句。建国后,它已被广泛运用于抒情的地方,并发展创作了对板、二行、三行等板式。

  (二)语 言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三)伴 奏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还有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四)脚色行当

  黄梅戏脚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脚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脚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脚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脚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五)经典剧目及名家

  1953年5月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剧目。其中,《天仙配》还创当时戏曲影片观众的最高记录,一时风靡全国,扬名海外。这是黄梅戏第一次与电影艺术结合,使黄梅戏添上了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飞跃,使之成为国内外引人注目的大地方剧种。越剧的简介

  在黄梅戏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作出较大的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有成就的演员。严风英的演唱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她的唱腔圆润甜美,富有民歌风味,表演形象生动,真切感人,有浓郁的内在感情。其中编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剧目流行很广,有的、拍成电影,驰誉国内外。

  黄梅戏的传承价值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目前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历届春节戏曲晚会的节目单
篇三:越剧简介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与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歌舞晚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盛大节日。每年除夕晚上都会举办综艺性文艺晚会。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戏曲晚会的戏曲吧,仅供参考。

  历届春节戏曲晚会的节目单一:

  1992年春节戏曲晚会

  1992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此为首届戏曲晚会。

  时间:1992年2月3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三十日。

  1993-98春节戏曲晚会

  略

越剧的简介   1999年

  节目单

  1、《中华大拜年》

  2、京剧《四郎探母--坐宫》

  3、京剧《双投唐》选段

  4、京剧《螺丝峪》选段

  5、评剧《剪窗花》

  6、黄梅戏《游春》

  7、越剧《吕布与貂蝉》选段

  8、苏淮锡扬四剧种联唱《盛世花怒放》

  9、“新闻界长安戏迷俱乐部”戏迷联唱

  京剧《四进士》选段,演员李丹;京剧《群英会》选段,演员翟慧生;京剧《苏三起解》选段,演员鞠萍;京剧《淮河营》选段,演员罗京;京剧《凤还巢》选段,演员任涛;京剧《三家店》选段,演员白燕升

  10、群丑荟萃《考状元》

  11、京剧《西厢记》选段

  12、京剧《雏凤凌空》选段

  13、《共绘吉祥图》

  14、京剧歌舞《欢乐的月宫》

  15、扬剧舞蹈《女娃兵》

  16、京剧《锁麟囊》

  17、京剧《红娘》

  18、京剧《大登殿》选段

  19、豫剧《抢妈妈》

  20、评剧《小女婿》

  21、河北梆子《杜十娘》

  22、眉户戏《五更鸟》

  23、吉剧《喜贴春联》

  24、京剧歌舞《靓丽行》

  25、京剧《青城十九侠》片段

  26、京剧《飞虎山》

  27、京剧《龙凤呈祥--洞房》

  28、京剧《百鸟斗金蟾》

  29、昆曲《长生殿--小宴》

  30、川剧《别洞观景》

  31、赣剧《八仙飘海》

  32、少数民族戏曲联唱《五色花》

  彝剧《铜鼓祭》选段;藏剧《文成公主》选段;蒙古剧《满都海斯琴》选段;白剧《阿盖公主》选段;傣剧《娥并与桑洛》选段;《刘三姐》选段

  33、京剧《武家坡》

  34、大陆、港、澳粤剧联唱《圆梦》

  35、京剧《马前泼水》选段

  36、京剧《群英会--回书》

  37、《中华神韵》

  2000年春节戏曲晚会

  ——“盛世龙腾”

  节目单

  1.昆曲歌舞《九州迎春》(陈俊杰、李洁、罗长德)

  2.京剧《冯谖客孟尝》(于魁智)

  3.河北梆子《宝莲灯》(彭蕙蘅)

  4.少儿京剧《击鼓骂曹》(胡晓楠、王文端)

  5.京剧《张门桃李》、《西厢记》、《刘兰芝》(王蓉蓉、赵秀君)

  6.昆曲《单刀会》(侯少奎、董红钢)

  7.京剧《桃花村》(耿巧云)

  8.京剧《恶虎村》(赵永伟)

  9.黄梅戏《王昭君》(韩再芬)

  10.京剧《岳母刺字》(赵葆秀、李明、李海青)

  11.川剧《金子》(沈铁梅、赵勇)

  12.豫剧《美女涅槃记》(王红丽)

  13.拉场戏《红月娥做梦》(闫学晶)

  14.粤剧《宝玉成婚》(丁凡)

  15.高甲戏《金龙戏珠》福建安溪高甲戏剧团

  16.少儿豫剧《智取威虎山》河南临颖南街村希望戏曲学校

  17.蒲剧《孟姜女》(武俊英)

  18.京剧《铜锤错位》(邓沐玮、孟广禄、康万生)

  19.广东汉剧《柳如是》(李仙花)

  20.越剧《一枝梅》(萧雅、董美华)

  21.昆曲《牡丹亭·惊梦》(杨春霞)

  22.黄梅戏《牛郎织女》(周源源)

  23.《戏迷招亲·绝技荟萃》(朱世慧、金不换、韩俊丽、张建平、丁力)

  24.京剧《雁荡山》(路岩等)

  25.京剧《大登殿》(李尤婉云)

  26.粤剧《范蠡觅西施》(唐宝莲)

  27.京剧《一战成功》(唐文华)

  28.客串京剧《拾玉镯》(鞠萍、郭达、李金斗)

  29.上党梆子《初定中原》(吴国华、张保平)

  30.京剧《梅苑芳华》;《太真外传》(王怡);《霸王别姬》(李胜素);《西施》(董圆圆);《天女散花》(张晶)

  31.秦腔《打柴权弟》(李晓锋)

  32.京剧《花木兰》(邓敏)

  33.龙江剧《花木兰》(白淑贤)

  34.评剧《玉堂春》(宋丽、齐建波)

  35.婺剧《昆仑儿女》(陈美兰、张建敏)

  36.京剧《沙家浜》(袁慧琴、叶庆柱)

  37.少儿扬剧《小小巾帼》南京空军小百灵幼儿艺术团

  38.越剧《吴王悲歌》(吴凤花、陈飞)

  39.京剧《程韵风流》;《英台抗婚》(李佩红);《文姬归汉》(刘桂娟);《春闺梦》(张火丁、宋小川)

  40.京剧《西门豹》(杨赤)

  41.京剧《金田风雷》(叶少兰)

  42.京剧《文王访贤》(马长礼、尚长荣)

  43.京豫联唱《穆桂英挂帅》(梅葆玖、马金凤)

  43.京剧歌舞《腾龙颂》(杜鹏、杨燕毅、杜镇杰、陈真治)

  2001年春节戏曲晚会

  1月23日(除夕)21:00(cctv-3)

  节目单

  序曲:世纪第一春;戏歌联唱:秦腔、豫剧、黄梅戏、越剧、吉剧、京剧

  一、闹春宵

  1、观众对春联

  2、现场观众学京剧花脸(孟广禄教唱)

  3、京剧《赵氏孤儿》(孟广禄)

  4、京剧数板(卡尔罗)

  5、京剧《武家坡》(王蓉蓉、罗京、白燕升、李扬)

  6、女主持人联唱豫剧《百岁拜年》(小香玉、刘璐、周涛、鞠萍、孙晓梅)

  二、赏华章

  1、京剧《将相和·三挡》(于魁智、杨赤)

  2、京剧《大保国》选段(邓沐伟、赵秀君)

  3、京剧《四郎探母·见娘》(赵葆秀、叶复润)

  4、电视小戏《巧献艺》(吴爱民、孙鹏、魏建平、张斌、王雪桦)

  5、京剧乐舞《白蛇情》

  (1)峨眉的祝愿(吉林市歌舞团、桦甸市歌舞团)

  (2)《婚庆》(周涛、鞠萍、白燕升)

  (3)《宝和堂》(张火丁、宋小川)

  (4)《惊变》(空政歌舞团乐队)

  (5)《水漫金山》(王怡、张淑景、包飞、北京京剧院、河北京剧院、河北省艺术学校、吉林市歌舞团、桦甸市歌舞团)

  三、满庭芳

  1、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越剧《五女拜寿》选段(张霞君、孙晓梅等)

  2、秦腔《背媳妇》(张武宏、刘西玲)

  3、黄梅戏《巧妹与憨哥》选段(吴亚玲、余顺)

  4、蒲剧《徐策跑城》选段(郭泽民)

  5、越剧《盘妻索妻·洞房》(肖雅、刘伟)

  6、粤剧《宝莲灯·花灯咏》(梁淑清、李燕明、邓有银)

  7、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彭蕙蘅、彭艳琴、刘志欣)

  四、重回眸

  1、京剧歌舞《兰陵王》(邓敏、李欣)

  2、电视小戏《慈禧看戏》(孙晓梅、朱军、杨少春等)

  3、电视小戏《定军山》(谭元寿、李玉声、赵保乐等)

  4、京歌《百年菊圃放眼量》(李佩红、董圆圆、朱强、杜镇杰)

  2002年春节戏曲晚会

  2月11日(除夕)三套播出

  节目单

  1、京韵大歌舞《喜洋洋》李海燕、于兰、杜镇杰、朱强、魏积军、安平、翟墨、郭跃进

  2、京剧《双投唐》选段邓沐玮、关栋天

  3、京剧《四郎探母》选段李维康、耿其昌

  4、少儿京剧《马儿谣》

  5、群丑念状朱世慧、朱军、金不换、郑岩、李伯祥、刘俊杰

  6、京剧《定军山》选段谭孝曾

  7、京剧《望江亭》选段赵秀君、王蓉蓉

  8、京剧《二进宫》选段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

  9、京剧《三打祝家庄》片断赵永伟

  10、地方戏曲联唱《菊苑缤纷》:碗碗腔《杨贵妃》选段李梅;评剧《茶瓶计》选段曾昭娟;川剧《秋江》选段刘萍;晋剧《珍珠塔》选段宋转转;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谢群英、陈雪萍、徐铭、周好俊

  11、戏歌·服饰·特技组合《梨园奇葩》陈真治、杭天琪、巩汉林

  12、京剧《秦琼卖马》选段欧阳中石

  13、《开心锁》找错儿(一)《战马超》片断李师友、翟岗

  14、《洋腔京韵》丁广泉、鞠萍、孙晓梅、玛丽娜、董沫寒、刘加达

  15、找错儿(二)《扈家庄》片断主沉浮、景宝琪

  16、找错儿(三)《盗库银》片断张淑景等

  17、黄梅戏《风尘女画家》选段白燕升、吴琼

  18、昆曲《牡丹亭》选段沈轶丽、倪泓

  19、越剧《早春二月》选段萧雅、双人舞、孙晓娟、汪子涵

  20、河北梆子戏歌《钟馗嫁妹》彭蕙蘅

  21、黄梅戏《西施浣纱》韩再芬

  22、关东秧歌剧《雪妞与花童》

  23、京剧《赤桑镇》选段丁扬士、赵葆秀

  24、歌仔戏《白鹭女神》选段黄娟娟

  25、微型高甲戏《相马》石福林、杨振川等

  26、京剧《武家坡》选段马长礼、李尤婉云

  27、粤曲《欢乐年年》李池湘、梁华济

  28、京剧《江姐》选段张火丁

  29、京剧流派联唱“国粹流金”《四郎探母》选段王佩瑜;《穆桂英挂帅》选段李洁;《文昭关》选段张克;《春草闯堂》选段管波;《珠帘寨》选段张建国;《让徐州》选段任德川;《锁麟囊》选段李海燕、李佩红;《鸿门宴》选段陈少云;《打严嵩》选段冯志孝;《大登殿》选段李红梅、姜亦珊、王艳

  30、京剧大家唱《沙家浜》选段刘小源、马凯、刘山丽;《马年唱马》郝爱民及全体票友;《沙家浜》选段关栋天及全体票友

  31、地方戏曲器乐联奏《飞花流韵》

  32、京剧交响乐《杨门女将》选段袁慧琴

  33、京剧现代戏交响乐组曲《杜鹃山》选段于兰;《红灯记》选段耿巧云;《奇袭白虎团》选段宋昌林;《红色娘子军》选段陈淑芳;《骆驼祥子》选段陈霖苍;《党的女儿》选段史敏;《智取威虎山》选段李军

  34、扬剧小歌舞《莲花童子》

  35、京剧《张飞敬贤》选段尚长荣

  36、京剧《文姬归汉》选段李世济

  37、京韵大歌舞《龙马之歌》刘桂娟、孟广禄、杨赤、邓沐玮、陈俊杰

  2003年春节戏曲晚会

  (1月31日21:00央视3套播出)

  节目单

  1、《天上人间贺新春》(王艳吕扬等)

  2、经典唱段荟萃京剧《上天台》(于魁智)京剧《坐寨》(孟广禄)京剧《嫦娥奔月》(张火丁)京剧《杨门女将巡营》(袁慧琴)黄梅戏《天女散花》(韩再芬)

  3、巾帼风采花木兰京剧《从军》(邓敏)豫剧《路遇》(王红丽)龙江剧《操练》(白淑贤)河北梆子《奇袭》(邓敏)

  4、《妙曲行云》(马谭奚杨)京剧《甘露寺》(朱强谭晓增张建国张克)

  5、三方戏迷打擂

  6、戏曲小品《东西南北丑》(金不换刘异龙孙存蝶徐孟珂等)

  7、姹紫嫣红《洛神赋》(董圆圆)

  《昆仑剑侠传》(孙明珠)《梅妃》(李海燕)《春草闯堂》(耿巧云)

  8、须眉雄风《锤震金蝉子》(常东)

  《挑滑车》(叶金援)

  《金钱豹》(秦占宝)

  《长坂坡》(赵永伟)

  《收大鹏》(黄齐锋)

  9、《情系西厢》(王蓉蓉张萍赵秀君)

  10、春苗青青豫剧《朝阳沟》(刘道阳);京剧《红娘》(李佩青)

  11、新编京剧《打面缸》(北大京昆社)

  12、百花争艳评剧《刘巧儿》(罗慧琴)川剧《凤仪亭》(沈铁梅)粤剧《牡丹亭》(丁凡)评剧《花为媒》歌仔戏《邵江海》越剧《何文秀》(萧雅)昆曲《单刀会》(侯少奎)

  13、小提琴芭蕾舞越剧《梁祝》

  14、海外京韵京剧《横梁赋诗》(殷秋瑞)京剧《西施》(李尤宛云)京剧《洗浮山》(刘子蔚)京剧《武则天》(吴如伯李崇善)

  15、抢接下句

  16、获金奖票友《武家坡》(杨树树江汁)《坐宫》(阮宝利崔英李军赵群)

  17、新编剧荟萃评剧《胡凤汉月》(刘秀霞)京剧《桃花扇》(杨春霞)京剧《廉吏于成龙》(尚长荣)京剧《金田风雷》(叶少兰)京剧《草原母亲》(于兰)京剧《蝶恋花》(刁丽)

  18、戏歌《吉祥满人间》(李佩红)

  19、名家名段京剧《九江口》(杨赤李宏图)京剧《碧玉簪》(刘桂娟)京剧《八珍汤》(赵宝秀)京剧《贵妃醉酒》(李维康)京剧《姚期》(李长春)京剧《宇宙锋》(李慧芳)京剧《三家店》(马长礼)京剧《太真外传》(梅葆玖卢燕)京剧《天霸拜山》(谭元寿景荣庆)

  20、《今夜让我们祝福》(李胜素载玉强)(注:节目以当天播出为准)

  2004年春节戏曲晚会

  节目单

  序曲 《大拜年》 邓沐伟、朱强、李洁、于兰

  一、百花争艳

  京剧《兵圣孙武》:于魁智

  京剧《锁麟囊》:迟小秋

  京剧《赤桑镇》:孟广禄、袁慧琴

  京剧《麻姑献寿》:李胜素

  金猴闹春:六小龄童、董文华、李阳鸣、马德华

  黄梅戏《采莲》:韩再芬

  越剧 《盘妻》:肖雅、吴海丽

  川剧 《白蛇传》:刘萍、孙勇波

  晋剧 《打金枝》:崔建华

  昆曲 《钗钏记》:史红梅、雷玲

  秦腔 《郑瑛娇》:齐爱云

  豫剧 《穆桂英挂帅》:马金凤携一组少儿演员

  戏舞《刀马旦》:孙明珠、李静文、苗杰、黄雨晴、王春燕等三个武旦,张春红、保定戏校等

  二、流派纷呈

  京剧《西厢记》:赵秀君

  京剧《卖水》:耿巧云、管波

  京剧《珠帘寨》:张建国、王佩瑜

  京剧《淮河营》:马长礼、杜镇杰

  京剧《定军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

  三、以戏会友

  票友:林琳、周星灿、李佩青、裘芸和两个洋票友

  演员:杨春霞、王艳、包飞、姜亦珊、程联群

  《年歌》:南京空军小百灵、包头艺校

  四、新戏连台

  京剧《杜十娘》:张慧芳、靳学斌

  京剧《宰相刘罗锅》:陈少云、董圆圆

  京剧《蔡文姬》:王蓉蓉

  京剧《图兰朵公主》:黄炳强、邓敏

  河北梆子《洪湖赤卫队》:彭蕙蘅、刘志欣、刘凤香

  京剧《江姐》:张火丁

  京剧《智取威虎山》:李军

  五、庙会采风

  朱世慧、金不换、郑岩、张寄蝶等名丑串场,主持人孙晓梅、鞠萍、周涛参与(“剪花天使”樊晓梅剪纸艺术现场展示)

  二人台丑婆子:武利平

  山东柳子花旦:陈媛西北老包:范云海

  高甲丑婆子二人

  拉场戏(吉林市歌舞团)群体:《双回门》

  六、南北飞虹

  龙江剧《荒唐宝玉》:白淑贤

  广东汉剧《柳如是》:李仙花

  歌仔戏《厦门新娘》

  广东粤剧《范蠡访西施》:丁凡

  越剧《九斤姑娘》:周奇、陈明水

  川剧《别洞观景》:沈铁梅

  评剧《喜迎春》:谷文月、曾昭娟、刘慧欣

  七、名家名段

  京剧《痴梦》:王桂荣

  京剧《野猪林》:杨赤

  京剧《赤壁之战·壮别》:李宏图

  京剧《武家坡》:张克、李海燕

  昆曲《华容道》:侯少奎

  京剧《坐宫》:李维康、耿其昌

  尾声《戏魂》:尚长荣、关栋天、刘桂娟、李佩红

  2005年春节戏曲晚会

  节目单

  一、挂红灯

  1、内蒙二人台《挂红灯》:彭关心、张玉兰、武力平等

  2、评剧《花为媒》:于文华王冠丽

  3、京剧《锁麟囊》:郭伟、江汁、赵欢、吕洋、刘桂娟、迟小秋、朱世慧

  二、大拜年

  1、京剧《贵妃醉酒》:殷秀梅、朱世慧、武力平

  2、京剧《双喜临门》:孙晓梅、石晓亮、鞠萍、毕福剑

  3、豫剧《花木兰》:常如玉、王惠

  4、武戏组合《争奇斗艳》:孙亮、阎虹羽、崔欣欣、张强、潘月娇 徐孟珂

  5、越剧《梁祝》:黄慧、王志萍

  6、京剧《四五花洞》:梅葆玖、李世济、刘长瑜、孙明珠

  三、阖家欢

  1、戏歌《点播时间》:主持人与各戏迷联欢夸栏目

  2、京剧《曹操与杨修》:尚长荣、言兴朋

  3、越剧《红楼梦》:萧雅

  4、京剧《沙桥饯别》:张克

  5、川剧《凤冠梦》:蒋淑梅

  6、京剧《二进宫》杨赤、李海燕、郑子如

  7、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赵媛媛、董家林

  8、评剧《凤阳情》:曾昭娟

  9、京剧《大登殿》:李维康、张云、张笠媛、王璐、周婧

  10、秦腔《火焰驹·表花》:齐爱云、张雅琴

  11、广东粤剧《楚河汉界》:欧凯明、梁淑卿

  四、绽新蕾

  1、京剧《大登殿》:福建田磊(余)

  2、京剧《上天台》:严阵、贾劲松

  3、京剧《妈祖》:王艳

  4、京剧《岳母刺字》:康静、翟墨

  5、京剧《诗文会》:赵群、刘铮、姜亦珊

  6、京剧《飞虎山》:安平、金喜全

  7、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俞玖林、沈丰英

  五、金鸡鸣

  1、《画鸡唱鸡》:宋保罗(浙江)

  2、《春蕾勃发》:南空小百灵艺术团

  3、《闻鸡起舞》:濮存昕、京胡伴奏王彩云

  4、《金鸡颂春》:黄齐峰(天津)、李丹(北京)、黄桦(中国京剧院)、冯蕴(中国戏曲学院)

  六、春来了

  1、《春来了》:李洁(江苏省京剧院)

  2006年春节戏曲晚会越剧的简介

  ——“百花迎春”戏曲晚会[1]

  节目单

  序曲:《鼓舞中国》:史依弘、邓沐伟、杨赤、杜镇杰、倪茂才

  一、京韵流芳——名家名段联唱(一)

  京剧《西施》:李胜素;京剧《洛神赋》:叶少兰、董圆圆

  京剧《红拂传》:迟小秋;京剧《赤桑镇》:袁慧琴、孟广禄

  二、高甲歌舞《花婆闹春》:福建省晋江高甲戏剧团

  三、风俗画卷——地方风情小戏

  北京曲剧《摘豆角》:卢雪文等;锡剧《双推磨》:汤达、董云华

  五音戏《拐磨子》:吕凤琴、孟凡令;广东粤剧《分飞燕》:李淑琴

  花鼓戏《刘海砍樵》:李左、叶红;广西彩调《刘三姐》:王予嘉

  四、群仙夺魁——武戏集锦:年金鹏、李阳鸣、黄齐峰、刘魁魁、詹磊、王雪清、阎虹羽、秦占宝、吕兴、徐滢、刘宸、黄桦等

  五、《空城计》:谭元寿、谭孝增、谭正岩

  六、《天女散花》郑佳艳、丁小君

  七、风华正茂——名家名段联唱(二)

  京剧、藏戏《文成公主》:邓敏、马翔飞、斑典旺久

  京剧《二堂舍子》:张建国;京剧《诗文会》:王蓉蓉

  京剧《白蛇传》:张火丁;京剧《珠帘寨》:于魁智

  八、戏曲什锦《大登殿》:王洪玲(河北梆子)、齐爱云(秦腔)、翟墨(京剧)、李树建(豫剧)

  九、时代节拍——现代戏荟萃

  豫剧《朝阳沟》:王荃珍、贾文龙;评剧《黛诺》:曾昭娟

  京剧《杜鹃山》:于兰;京剧《智斗》:玛丽娜、王陶阳、赵超智

  十、“行云流水”——京剧联唱

  《锁麟囊》:吕洋、郭伟;《穆桂英挂帅》:李国静

  《淮河营》:朱强;《状元媒》:张立媛

  《双阳公主》:周利、刘山丽;《白蛇传》:靳学斌

  《红娘》:常秋月、唐禾香;《秦香莲》:陈俊杰

  十一、家乡美——地方小戏联唱

  歌仔戏《三家福》:厦门市歌仔戏剧团

  黄梅戏《牛郎织女》:吴亚玲;晋剧《富贵图》:崔建华、张智

  琼剧《红叶题诗》:陈素珍;川剧《杜兰朵》:刘萍

  十二、湖山情梦(越剧联唱);《盘妻索妻》:赵志刚

  《春香传》:王志萍、郑国凤;《何文秀》:萧雅

  《盘夫索夫》:谢群英;《梅龙镇》:章瑞虹、华怡青

  十三、戏迷一家亲

  《梨园擂台》擂主表演;《霸王别姬》:[中国香港]李尤婉云

  十四、国韵流觞

  京剧《大登殿》:沈福存;京剧《李清照》:李维康、耿其昌

  京剧《谢瑶环》:杜近芳;京剧《曹操与杨修》:尚长荣

  尾声——歌舞《合家欢》:赵葆秀、李军、刘桂娟、王艳、姜亦珊

  2007年春节戏曲晚会

  ——“千秋华宴”

  中央电视台11套和中央电视台3套并机播出

  晚会总导演:白燕升,主持人:鞠萍、董艺、毕福剑

  节目单

  1. 开场歌舞《千秋华宴》:于魁智、李胜素2. 京剧《九江口》:李宏图 安平

  3. 黄梅戏《对花》:张辉、吴琼

  4. 京剧《状元媒》:王蓉蓉、董翠娜、张萍越剧的简介

  (大屏幕播放:越剧老艺术家拜年)

  5. 越剧《十八相送》:黄慧、陈翠红

  6. 陕西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

  (大屏幕播放:部分地方台戏曲主持人拜年)

  7. 京歌《万众共育和谐篇》:管波

  8. 眉户剧《迟开的玫瑰》:李小峰

  9. 豫剧《村官李天成》:贾文龙

  10.评剧《任长霞》:高闯

  11.广东粤剧《风雪夜归人》:冯刚毅

  12.川剧《茉莉花》:沈铁梅

  (现场拜年:梅葆玖代表老艺术家拜年)13.京剧《春闺梦》:李佩红、康健14.京剧《红娘》:耿巧云、唐禾香

  15.京剧《女起解》:王怡、宋怡萱、王盼、储兰兰

  16.京剧《空城计》:张克

  17.京剧《打龙袍》:孟广禄、袁慧琴

  18.京剧《四郎探母》:张建国、赵葆秀、吴汝俊

  19.京剧《凤还巢》:董圆圆、史依弘

  20.戏曲小品《群丑表春》:朱世慧、叶江翔、徐孟轲、刘宸

  21.京剧《武家坡》:迟小秋、杜镇杰

  22.河北梆子《算粮》:王英会、张四刚

  23.晋剧《大登殿》:谢涛

  24.河北梆子《大登殿》:王洪玲、许荷英

  25.京剧《大登殿》:隋晓庆、谷娜、王艳、常秋月

  26.昆曲《游园惊梦》:魏春荣

  27.锡剧《珍珠塔》:周东亮

  28.广东汉剧《王金爱》:李仙花

  29.越剧《山河恋》方亚芬、萧雅

  30.京剧《坐宫》:宋小川

  31.京剧《梁祝》:张火丁

  32.京剧《沙家浜》:谭正岩

  (衔接大屏幕:全国各剧种老艺术家拜年……)

  33.豫剧《花打朝》:孔莹(6岁)

  34.越剧《惜别离》:吕薇:孙晓梅

  35.京剧《坐宫·对唱》:周佑君、傅希如(自拉自唱)

  36.新疆手风琴自弹自唱《红灯记》:图尔迪

  37.京剧《智斗》:刘兰芳、李元华、张光北

  38.京剧《神话》:哪吒:徐莹 金翅大鹏:黄齐峰 龙女:阎虹羽

  39.尾声歌舞《咏梅》:李维康、尚长荣

越剧介绍
篇四:越剧简介

越剧介绍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江南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建国后,越剧多次随周恩来总理出访各国,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发展历史:

流行于浙江省嵊州市一带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越剧的前身,是二十世纪初流传于浙江嵊县一带的小型演唱班子,它以山歌小调为基础,人称“小歌班”。在这一阶段全由男演员扮演。后来,“小歌班”吸收了余姚滩簧、绍剧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逐渐得到发展,并增加了男女合演;至三十年代,它又演变为全是女子演出。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2)行当:

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3)艺术特色: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乐清市越剧团简介
篇五:越剧简介

乐清市越剧团简介

乐清市越剧团创建于一九五一年,朴实的艺术风格,严谨的舞台作风,执着的探索精神,深受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经过几代人矢志不渝的努力奋斗,成为蜚声省内外的省一级艺术表演团体,多次被省文化厅、人事厅评为先进集体。

剧团目前剧团拥有国家高级艺术职称15人(其中正高级4人),中级艺术职称19多人,艺术队伍建设形成梯次。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正茁壮成长,他们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衣钵,秉承剧团的优良传统,为越剧艺术的繁荣谱写新的篇章。50多年来,乐清市越剧团创作、移植、排练了上百部批立意新颖,风格各异的优秀剧目。现常演剧目有《章纶》、《新三笑》、《杨贵妃后传》、《一夜新娘》、《洗马桥》、《江流记》、《狸猫换太子》、《双玉蝉》、《三试浪荡子》、《花中君子》、《秦宫遗恨》、《莫问奴归处》、《孟丽君》等几十部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凭借优良的舞台作风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多次在省、市戏剧节汇演中获高奖。并于1985年冬晋京,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演;2000年11月,应邀赴香港演出,获得赞誉。新闻界30多家报刊、电台先后撰文评价和报道,中央、浙江等电视台

越剧简介

http://m.myl5520.com/youxiuzuowen/44435.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无眠之后800字抒情作文(锦集25篇)

抒情作文

静抒情作文(合集9篇)

抒情作文

纪念袁隆平院士-抒情作文900字精选二十一篇

抒情作文

抒情作文精选十三篇

抒情作文

寄托梦想,天际翱翔的抒情作文汇编9篇

抒情作文

向老师致敬叙事抒情作文(通用15篇)

抒情作文

电视让我着迷抒情作文(通用17篇)

抒情作文

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抒情作文300字范文(精选22篇)

抒情作文

依靠中学抒情作文十三篇

抒情作文

抒情作文范文汇总十四篇

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