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2020-09-27   来源:单元作文

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的SWOT分析
篇一: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基于SWOT定量分析的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摘要:对省域单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需求。件和国家针对甘肃在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屏障的战略定位,围绕甘肃为何建设、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核心问题,运用战略研究应用较为广泛的SWOT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将SWOT定量分析结果与坐标法相结合,通过战略方位角θ、强度系数ρ的计算,结果表明甘肃应采取机会型战略,选择机遇—优势和机遇—劣势战略内容,即借助机遇,强化省内优势条件,弱化劣势条件,并采取开拓性措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措施。

关键词:SWOT分析;生态文明省;战略研究;甘肃省

1.引言

生态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产生了国内外众多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案例。区域生态建设在国外的主要研究热点是生态现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EM),早在1980年代德国学者Joseph Huber首先提出的,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将现代化理论与生态化理论结合起来。生态现代化研究的主要背景是工业化国家传统环境政策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局限性,提出的一种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框架与技术导向[1]。1980-1990年间,生态现代化在相对有限的国家与少数领域受到关注,后来逐步从瑞典[2]、德国等先行国家扩展到英国、荷兰、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更多国家,涉及学科领域延伸到地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科学领域[3]。在理解和阐释现代工业社会如何应付环境危机的过程中,生态现代化理论逐渐成为环境社会科学的主导理论[4]。其核心思想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实现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5]。这一思想与国内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省域单元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这一思想的重要举措。

生态省、生态文明省建设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省域单元增强可持续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国内外生态现代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发展实践提出的,其实质是省域单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6]。自1999年海南省进行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以来,全国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7],2003年环保部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条件[8],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试点,国内区域生态建设从规划、组织、实施、监督等环节都有了比较规范的程序,初步形成了“生态省一生态市一生态县一生态村”的生态示范建设体系。2007年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丽莉,女,甘肃通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通讯作者:肖洪浪,男,重庆人,博导,研究员,主要从事内陆河流域科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流域文化变迁与生态演化相互作用对流域生态政策影响的机理研究”(91125007)资助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针对生态文明开展较为广泛的研究,据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2007年以后,生态文明研究文献急剧增加(2006年308篇,2013年为3910篇),相比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对生态文明省的研究较为少见,海南、云南、山东等省份提出了生态文明省或者示范省建设的政策性指向[9],但目前少见对生态文明省的理论、实证研究案例。本文在国家提出甘肃要建设生态文明省[10]的背景下,认为生态文明省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不同省域单元的发展实践,其主要目标是增强地方社会、经济、生态多纬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发展策略。

甘肃是西北生态功能特殊、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11]。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出甘肃建设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省”的新取向[12],将甘肃生态功能上升到国家层面,也指出了地方发展的明确方向。甘肃省政府拟定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已列为重点发展的三大战略性平台之一[13],建设 生态文明省目标从理论探索逐步进入实践阶段。以甘肃为例开展省级层面生态文明省建设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应用需求。本文基于国内外战略研究应用广泛的SWOT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将定量分析结果与极坐标分析相结合,应用于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的实证研究,以期能为该领域更多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地方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2、研究方法设计

SWOT分析法是战略规划与决策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 K.R.安德鲁斯于1971年首次提出的[14],SWOT分析指把企业/区域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及其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考虑,最终制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企业/区域发展战略[15]。该方法最初应用于单个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后来逐步延伸到产业群体分析[16]、区域产业发展[17]、城市管理[18],区域、国家发展战略[19,20]等众多研究领域。SWOT分析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应用中体现出主观性强、静态性、定量分析不足等各种问题[21],因此国内外学者对SWOT分析法进行了改进。如将德尔菲法[22]、层次分析法 [23]、极坐标法、四半维坐标系[24]等数学方法与工具应用到SWOT分析中。本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专家打分法,将定量化后的影响因素与极坐标法结合,通过战略类型角和战略强度的计算,得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组合类型和措施类型。具体分析流程见图1。

3、SWOT分析结果

3.1影响因素的定性选取

3.1.1优势

(1)生态地位在全国范围上升。甘肃位居黄河、长江、4大内陆河上游,是重要河流的水源涵养区,其中黄河在甘南境内流经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m3,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占黄河年均径流量的18.6%,另外,每年向长江上游的白龙江注水40亿m3(甘肃省财政厅课题组.我国区域生态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J]. 财会研究.2010,8:5-11 );甘肃省荒漠化地区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4.3 %;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 947. 18万hm2,其中沙漠化面积为1 597. 84万hm2,沙漠化面积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2%( QU Jian-jun,Ma Li-peng,LIU Cong. Present Situation,Cause and Control Way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Gansu Province[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02,22(5):520-525.),约占甘肃总面积60%的河西走廊地区是全国沙尘暴源区之一,(ZHANG Ning,ZHANG Wu-ping,ZHANG Meng.The Research on the Fffect of Sand Storm Dust fall on Air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 in Gansu Province[J].Research of Rnvimnmental Sciences)。甘肃在全国范围称为“上风上水”的关键区域[25], 是一个生态功能特殊、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影响全国生态安全的区域,生态屏障功能区的定位与建设是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的优势条件。

(2)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生态文明省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自2009年国家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甘肃是循环经济由战略到实践突破的首个示范省份[26],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践过程中,筛选了涉及冶金、有色、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行业的167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27],这些项目有助于甘肃传统重工业

产业结构的逐渐转型,同时也为建设生态文明省在产业发展领域实现重要内部支持。

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3)生态文明省建设已有明确指向。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的指向,是从国家层面对甘肃地方可持续能力建设的明确定位;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41”项目工程,要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其中之一是“打造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

[28]。生态文明省建设目标逐步在地方、国家受到重视,为生态文明省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政策背景与支持。

(4)生态建设的技术积累具有比较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甘肃省启动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植被保护,黑河、石羊河及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甘南)生态保护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项目,配合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积累了多年的生态科技以及生态建设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和经验,为生态文明省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3.1.2 劣势

(1)生态环境长期透支,生态恶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甘肃省总土地面积 45.44万km2, 山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 以上,干旱区戈壁、沙漠广布,绿洲仅占 5- 8%,为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均降水量在 30- 500mm,人均水资源量为 656. 5m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SHI Pei-ji,YANG Zhong-biao, CHENG Hong-fang. The Evalu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Gansu Province[J]. Journal o f A 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22(2) :26-31.)。依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生态脆弱性特征指标,甘肃81个县区中,58个县属于中级以上脆弱程度[29],虽然甘肃在生态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扭转[30]。生态恶化给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增加挑战,成为内部影响因素中首要的劣势条件。

(2)地方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存在冲突

甘肃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传统工业的扩张,传统工业中大多数是能源原材料工业。2011年,甘肃省三次产业比例为6.86︰58.51︰34.63,第二产业中石化、有色、电力、钢铁、机械和食品6大支柱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甘肃省统计年鉴);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耗能高,污染严重,2011年甘肃主要废水主要污染物物中铅、汞、铬、砷等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6884.83kg、72.47kg、4672.33kg、5735.65kg,均为西北5省最多的省份(中国统计年鉴)。经济结构域发展现状与生态建设目标存在内部矛盾,成为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的重要劣势因素。

(3)生态文明省建设缺乏可操作性政策支持

甘肃的生态问题多年来虽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但至今没有出台与其生态功能相匹配的支持性政策;自1990年代以来,甘肃省先后出台了有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7项综合性法规、条例,国办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省的目标后,仍未提出相关依据性文件(加文献);而海南、吉林、黑龙江等14个省份生态省建设从地方到中央已有较为规范的配套政策。因此,甘肃在全国范围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突出,但从国家到地方都存在支持政策的空缺问

题,也是生态文明省难见实质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找自主课题中的文件个数与性质概括)

(4)生态建设基本没有固定投入

依据甘肃省2013年财政预算方案,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项目的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76%,剩余资金重点配置在扶持惠农政策、促进经济转型等社会经济发展领域[31],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中央资金多侧重对“三农”以及民生项目的专项支付。因此,甘肃财政支出基本没有关于生态建设的固定预算投入,生态建设缺少资金支持,更谈不上支撑全省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3.1.3机遇

(1)全国范围生态文明理念广泛推广

生态文明概念最早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在中国的哲学界、生态学界出现, 2012 年 “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32],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官方、民间组织、论坛、研究案例数量激增。2008年至今,全国先后开展三批共52个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试点,(环保部. 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1-10-26),生态文明实践在区域层面的探索日益广泛,成为不同省份建设生态文明重要背景,对于甘肃这样一个生态脆弱型省份,国家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地方发展环境的重大机遇。

(2)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外部支持

围绕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的建设要求,国家已下拨资金支持甘肃打造7个市区,40个园区、116户企业开工建设循环经济项目(2012年甘肃省统计年鉴,88-89),并同时侧重支持传统产业转型以及循环经济基地的基础设施、水利、交通、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公益性项目,同时鼓励节能节水等技术项目的推广,诸多支持将是甘肃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省重要外部支撑条件。

(3)全国范围的生态省建设示范带动作用

2000年,国家提出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建设[34]。此后开展了第一批至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共计389个生态示范区建设(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list of national ecological pilot districts in China.年1-10月,国家先后批示两批(第一批18个,第二批54个)共72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otice on carrying out the Sixth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ilot work.

甘肃省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篇二: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

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甘政办发〔2015〕3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4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

第一章 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形势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一、甘肃生态格局及其战略定位

(一)生态特征及格局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总土地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甘肃地域狭长,地质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等六大陆地生态系统均有发育,自然因素影响大、干旱范围广、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承载力低、修复能力弱是甘肃生态的基本特征。

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较为分明的生态格局。南部沿省界从西北到东南的带状区域,依次分布有祁连山、甘南高原、“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子午岭,该区域降水量大,植被较茂密,是我省的主要林区与草原区,也是河西内陆河和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和涵养区,承担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生态功能,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北部沿省界从西北到东南为河西三大内陆河流域的中下游、陇中和陇东黄土高原北

部,本区域降水量小,植被稀疏,西北部有库姆塔格、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沙尘暴策源区分布,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位于南北两区之间的是城市和农业集中分布区,社会经济活动频繁,能量流动旺盛,扶贫攻坚任务巨大,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内核位置,是复杂系统、多样生态的交错区,是生态优化的重点区域。

(二)生态地位

甘肃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其生态建设是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涵养补给黄河水源、根治长江水患、实现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阻止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环境、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两屏三带”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生态安全在西北乃至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甘南高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甘南高原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大面积的湿地、草地和森林孕育了众多河流,每年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年径流量的35.8%、黄河总径流量的11.4%。该区域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直接影响到黄河径流的稳定。

——甘肃“两江一水”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甘肃境内“两江一水”流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森林面积较大,是长江主要支流嘉陵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区域内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上游主要的水土流失防治区;此外,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国宝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区。

——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区域。黄土高原是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甘肃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总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黄土高原总面积(64.87万平方公里)的16.9%,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4.92亿吨,占黄河年均输沙量的30.8%。特别是泾河上游1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强度大,是黄河流域年输沙量最大的水系。

——河西走廊北部是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区。甘肃省沙化土地(包括沙漠、戈壁)总面积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列全国第5位。沙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河西走廊北部地区(占98%),风沙线长1600公里,主要风沙口846处,全国八大沙漠中的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在此有分布。该地区是我国沙尘暴主要策源区之一,也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

——祁连山是内陆河水源涵养和补给区。祁连山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过渡带和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

地带。海拔2500—3500米有森林分布,3600米以上为多年冻土,4400米以上终年积雪,5000米以上发育有现代冰川。祁连山冰雪、降水和地下水所形成的径流汇成56条河流,形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每年7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支撑着我省河西地区及黑河下游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阻止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合拢和抵御风沙东扩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殊的复合生态系统,对确保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西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战略定位

基于甘肃生态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大影响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甘肃生态的战略定位为:是西部生态建设的枢纽区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生态敏感区,是国家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战略稳定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生态后盾。

二、甘肃生态保护与建设形势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建设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

甘肃省敦煌市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三: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甘肃省敦煌市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敦煌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绿色屏障”逐渐退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加重,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自然灾害日趋频繁,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大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的存续受到严重威胁。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敦煌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节约用水、保护敦煌绿洲已刻不容缓。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些对策及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保护 对策 问题 敦煌市

1、敦煌市生态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敦煌市地处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年均降雨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敦煌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疏勒河下游断流,党河流域人口、耕地、用水量成倍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补给严重失衡,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水资源十分短缺。敦煌地表水以党河为主,年径流量3.02亿m3,人均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1389m3,属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瓜州双塔水库、玉门昌马水库相继建成,使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1974年敦煌党河水库建成蓄水,党河下游断流。疏勒河与党河断流后,直接造成敦煌北部、西部没有了地表径流,绿洲区外围的西湖自然保护区及北湖湿地逐渐萎缩。同时,受气候影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祁连山雪线上升了50多米,党河源头来水出现危机。

(2)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解放至今,敦煌人口由3.7万人增加到了18.2万人,灌溉面积由13.4万亩增加到44.72万亩。全市总用水量4.0705亿m3,其中,农业用水3.7182亿m3,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3%,党河来水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敦煌有机井2862眼,年开采地下水近1亿立方米。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1975年—2001年地下水位共下降10.77米,目前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下降。敦煌绿洲原有的1万余亩咸水湖和1千余亩淡水湖80%已基本干涸。

(3)“绿色屏障”严重退化,土地沙化加剧。近年来,敦煌地区天然植被不断退化,绿洲缩小,大风和沙尘天气逐年增加,年均出现八级以上大风达15次至20次,累计日数15.4天。建国初期,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有天然林219万亩,湿地375万亩,现仅存天然林130多万亩、减少40%,湿地275.5万亩、减少26.5%。1994年以来,仅党河灌区外围沙化面积就增加了2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库姆塔格沙漠平均每年向前推进2-4米,给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严重影响。

甘肃省生态区划
篇四: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1,甘南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青海、 四川3 省交界处,是黄河首曲,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面积为9 835 平方公里。该区植被类型以草甸、灌丛为主,其次还有较大面积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类型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此外,还有重要的土壤保持、沙化控制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生态脆弱,超载过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较为严重,表现 为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大、鼠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强化监管力度,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恶化 的人为破坏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退化草地实行休牧、轮牧和围栏封育措施;合理控制载畜量,实施鼠虫害防治工程;对生态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

2,甘肃白银地区生态区域分异及其恢复途径初步探讨 .cn/Article/CJFD2005-CYKX200511003.htm 3, 甘肃白银地区生态区域分异及其恢复途径初步探讨

4, 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product.sf.2196922.1/

甘肃地区生态退化

http://m.myl5520.com/youxiuzuowen/125542.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800字汇编17篇

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汇编21篇

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名言启示3作文500字十五篇

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名言的启示作文800字范文十九篇

单元作文

2024我的心儿怦怦跳四年级单元作文精选十篇

单元作文

汉字真有趣五年级单元作文六篇

单元作文

五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汇编7篇

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400字范文汇总七篇

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三单元作文我是小小推销员550【汇编十九篇】

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读《七律·长征》有感-400字范文汇总十七篇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