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简称

2022-07-26   来源:节日手抄报内容

篇一:湖北的简称

湖北省简称为什么是“鄂”

  作为湖北省的简称,“鄂”字的来源和原义,很多人是不甚明了的,就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也不见得能说得清楚。外地人更有疑问:你们湖北呀,大江大湖,水系多,可为什么简称“鄂”?今天,就来扒一扒湖北简称“鄂”的由来。

  1.“鄂” 通“萼”——花朵盛开

  曾有人戏谑:鄂——两口,为多嘴多舌;一耳,乃偏听偏信,所以总是吃“亏”。 但谬矣。

  我们寻根溯源,查阅辞海、辞源、说文解字等,认为鄂除姓氏、地名外,尚有多义。一义同鳄,大口巨声;一义同谔,正直的话;一义为愕,惊之讶之;一义为边界,“纷被丽而亡鄂”;一义为萼,花朵盛开——我们更倾向于此义,萼萼争艳,侧耳可闻,荆楚大地,繁花似锦!

  2.“鄂” 通“鳄”——与古鄂国有关

  据网友“七秩龄童”考证,鼍→鮀/咢→噩→鳄→鳄→鄂,这几个字,古时音义转承相通,属于一个字族。

  鼍,是鳄鱼类的一个品种,现今世界上只有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和中国的长江中下游才适于其栖息。中国鼍又称扬子鳄。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鼍龙,又名鮀鱼,俗名土龙,“鼍穴极深,…其声如鼓,夜鸣应更,谓之鼍豉。”至宋代时,苏颂说过:“今江湖(指长江流域)极多,形似守宫鲮鲤辈,而长一、二丈,背尾俱有鳞甲,夜则鸣吼,舟人畏之。”可见其时在长江流域,扬子鳄是非常多的,只是到了近代,才稀珍起来。

  大约4000年前,扬子鳄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雨量,也同于今长江流域,同样适于扬子鳄的觅食和栖息繁殖。其时一个以捕鼍为生,以鼍龙为图腾的部落,便以“噩”为部族的名称,在如今山西乡宁县形成了当时的“鄂国”。其县东三十里有鳄山,一名鄂山,山下有水,名鄂水,流经鄂谷,入黄河,是古代鄂国在其处时留下的地名。到周成王时,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国名为“晋”。古鄂国地近晋都,《世本》说:“唐虞侯居鄂”,就是说,鄂国的土地被强晋吞并了。鄂国的遗民乃向南逃到了今河南洛阳邙山的鄂里坂,也就是周封单父的地方。此时鄂国地近成周,更有受逼迫的感觉,再往南迁到今河南南阳一带,仍称之为鄂国。南阳有山名宣山,即是《山海经》里所说的:“南阳鄂山”,是鄂人在南迁途中,将老祖籍的地名也带来了。周夷王时,周鄂交恶,周、虢联军出兵征鄂,占领了鄂国都城“噩墉”,鄂人只好再南迁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西畈李角),定居下来。这里川泽交错,山林茂密,是既产鳄鱼又是周廷一时间鞭长莫及的好地方。长江多鳄,多到可以以鳄鱼皮制成“皮筏”,连成“舟桥”横跨长江的程度。《竹书记年》有:“周穆王三十七年,东至九江,比鼍鼋以为梁也”的记载,即此;故《离骚》唱道:“麾蛟龙使津梁兮”,用的即是似周穆王比之鼍鼋为浮桥的笔法。

  古鄂国定居梁子湖畔,虽然未再受周庭的逼迫,却正好又遇上了与周夷王同时的楚国熊渠势力的强盛,发展到长江中游来了。《史记·楚世家》说:熊渠喊着“我是野蛮人,不依中国的规矩”的口号,动用武力,“乃兴兵伐庸、杨粤,乃到于鄂”。楚熊渠灭亡了鄂国,仍以鄂为国名,封其三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红为鄂王。熊挚红称王不久,因畏于周厉王的征伐,虽自动去了王号,却同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鄂王城”。这时的“鳄”字,由鱼字偏旁改为“邑”字旁,就变成为城市的名称“鄂”了。鄂王城作为楚国的国都持续200余年,直到楚文王熊赀迁都至郢。

  秦统一六国后,先后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设鄂县;三国时,孙权在此建都。因鄂王城东南约10千米处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也是武昌的最初来源。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鄂州,下辖江夏(今武昌区)、武昌(今鄂州市)、永兴(今阳新县)、蒲圻(今赤壁市)四县,治所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这是“鄂”字首次用为湖北政区名之始。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始建荆湖路行中书省,省会在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故荆湖路行中书省又称“鄂州行省”,简称鄂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也仍因湖广行省的省会在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故湖广行省的简称仍为鄂。至此,湖北简称“鄂”就固定下来。

  3.清代湖北省会为鄂州的治所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简称“鄂”。

  4.源于鄂国——即现在的鄂州

  湖北简称“鄂”,缘于省会城市武汉市之武昌,自隋代起曾多次被称为鄂州。而鄂州又与鄂王城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据原大冶一中副校长邹天福研究著述:鄂王城是远古时期鄂氏族所建诸侯国都城;有文字记载,夏商时代的鄂国和两周时期楚公的第二个儿子鄂王,都在这里建都;春秋时期,鄂王城作为楚国的国都持续200余年,直到楚文王熊赀迁都至郢。

  秦统一六国后,先后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及鄂州市设县,县名为“鄂”;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州建都,改鄂王城为鄂县。因鄂王城东南约10公里处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也是武昌的最初来源。到隋朝,鄂王城日益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从此,今之武昌多次被作为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简称为“鄂”。

  湖北简称“鄂”还是“楚”?

  曾引改名之争

  “湖北简称鄂,还是楚?”这一争论由来已久。

  流传的段子困扰湖北人

  湖北简称“鄂”的来历有几个说法: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其次,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代,噩鱼大量分布在长江流域,形成了以捕噩为生的民族,称为鄂(古时噩,鄂同音,同义)。

  湖北简称“鄂”因音同“恶”,民间戏说湖北人简称“恶人”。当地流传的段子更让“鄂人”不爽:“鄂”字左上两个口,代表两人发生口角。右边耳朵,代表旁边有耳朵偏听偏信。左下一个亏,代表都吃了亏。说湖北人好斗,不团结,领导又爱偏听偏信,最后的结果是都吃了亏。

  对此,祖籍黄陂的品牌策划专家陈放教授曾给湖北省委负责人写信称,楚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于其中的精髓很多,更显湖北魅力,应把湖北简称“鄂”改为“楚”,在他看来,“楚”字,上面两个“木”,“极目楚天舒”,意义似乎更胜一筹。

  2011年10月,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透露,将组织专家学者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这意味着民间争论多时的“楚”、“鄂”之争正式浮出水面。

  湖北商人率先更名为“楚商”

  2011年10月,湖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后在公务活动和政府机关公文中,在对外交往和经贸活动中,凡涉及到湖北商人简称,都将统一称作“楚商”。

  当年7月22日至8月3日,湖北省工商联面向社会开展了湖北商人征名定名活动,有11万多人参与讨论,投票结果显示,在楚商、鄂商、汉商、荆商等10大待定名中,赞成“楚商”的票数最高。

  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就此次活动作出批示,认为该活动效果很好,并决定将每两年召开一次楚商大会,邀请国内外湖北商会负责人及世界各地楚商,以“弘扬楚商精神,打造楚商品牌,促进湖北发展”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赵晓勇表示,统一“楚商”称谓,有利于叫响湖北商人品牌,推动湖北经济发展。

  社科专家:湖北简称改为“楚”的八大理由

  建议将湖北的简称改为“楚”的,早在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波“易名热”中,就被湖北几个学者提出来了,当地的主流媒体《楚天都市报》便曾作了连续报道,造成了不小影响。

  据了解,“挺楚派”的代表人物,是时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其在2002年02期《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湖北的简称应为“楚” 》一文,系统阐述了湖北的简称“鄂”不宜,而应改为“楚”的“八大理由”:

  一、从时间上来看,“鄂”在湖北的出现比“楚”晚,资历浅。

  二、从空间上来看,“鄂”只是僻处今湖北鄂州一带的一个地狭人少的方国,影响小;楚国则不然,自春秋中期开始已占领了今湖北全部,最后统治了南方大半个中国。

  三、从享国长短来看,鄂国在春秋中期已被楚灭亡,短命。

  四、从文化成就来看,“鄂文化”无足称道,楚国则创造了一流的“楚文化”,更能给湖北人长脸。

  五、从字的造型来看,“鄂”在金文中写作“噩”,不好,不吉祥;“楚”在甲骨文中上半部是一个“林”字,下半部是一个“足”字,寓意一个人在深山密林中艰难地跋涉,更能代表湖北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精神。

  六、从历史成因来看,“鄂”之得名,缘于清代湖北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而鄂州却系由南朝设置的郢州改名而来,作为湖北简称,“鄂”甚至没有“郢”更能代表湖北,缺资格。

  七、从人们的习惯称谓来看,“楚”或“楚天”、“荆楚”,本来就是湖北的代称,顺理成章。

  八、从各省简称确定的原则来看,易“鄂”为“楚”符合规范,如山西、山东的简称也是从春秋五霸中的“晋国”、“鲁国”中提取而来。


  (说读音不好听的你让海南朋友怎么想,而楚也不是湖北独有的,“湘楚”还是湖南的别称呢)

  推荐阅读:中国各省名字及简称的由来

篇二:湖北的简称

湖北各市县地名的来历

  整理了湖北各市县地名的来历,湖北人快来看看自己家乡,如果这都不了解,还好意思说是你家乡吗?

  湖北

  简称鄂。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属湖广行中书省,设有荆湖道宣慰司,简称“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会武昌在唐、宋时称鄂州,故亦简称“鄂”。

  【武汉市】

  武汉市

  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

  黄陂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北,滠水流域。据唐代《黄陂记》:“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驻,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来由也”。一说源于三国时期,“黄”指黄祖兴建的城垣“黄城”,“陂”指武湖。黄陂为黄城和武湖的合称。北周置黄陂县。

  新洲县

  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1951年由黄冈县析置。据《乾隆黄冈县志》:“邾县俗名新洲,又名旧州。”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区别,遂名新洲。

  黄石市

  在湖北省东部,在武汉市东南。1950年设黄石市,因大治县的黄石港得名。一说因黄石山得名。

  大冶市

  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宋乾德五年(967年)设大冶县,因县境矿藏丰富,不少朝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取名大冶县。1994年设市。

  阳新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面。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永兴县,1914年复改阳新县。

  【襄阳市】

  襄阳市

  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据《今县释名》:“应劭曰,在襄水之阳,襄水今名疏水,为汉水之流。”1950年以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1983年襄阳地区并入地级襄樊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老河口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清康熙年间称新镇,因地当汉江故道之口,也称老河口镇。1951年以老河口镇设市。

  枣阳市

  在湖北省北部,滚河上游。与河南省相邻。据《元和郡县志》:“后周改襄乡县曰广昌县。隋初郡废,寻避太子讳,改广昌县曰枣阳县,因枣阳村以为名也。”1988年设市。

  宜城市

  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本鄢,为楚之别都,有鄢城汉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愠父名彝,改曰蛮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设市。

  南漳县

  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南漳县。据乾隆《襄阳府志》:“漳水,县南一百里,源出荆山。县之立名以此。”又据《明史》:“南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于沮水。”

  谷城县

  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据《水经注》:“谷城县因古谷国而得名,……春秋谷伯绥之邑也。”

  保康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侧。北周置永清县。据《保康县志新纂》:“赵宋太祖时置保康军,邑名始此。”明因以置保康县。保康,永保安康之意。

  【十堰】

  十堰市

  在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头山,为百二河发源地,北流入江汉。居民利用百二河拦水筑堰,共有头、二、三、四、五、六个堰,另外还有四堰。在头堰符近设了一个管理水利的机构,驻地名为十堰,意在标示管理范围。十堰以此得名。1969年设十堰市,1973年改为省辖市。

  丹江口市

  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库南岸。1983年设丹江口市,均县撤销并入。因临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库,得名。

  郧县

  在湖北省西北部,与陕西、河南省相邻。古郧子国地,汉为郧关,属长利县,蜀先主封申躭为郧乡侯即此,晋因置郧乡县,因郧乡得名。元改郧县。

  竹山县

  在湖北省西北部,邻接陕西省。据《今县释名》:“西魏置,有黄竹山,在县东百里,一名黄山岭,山上竹色皆黄,县以此名。

  房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以四川省(即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古房国地。隋置房州,据《元和郡县志》:“县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明置房县。

  郧西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郧西县志):明成化十二年,设郧西县.郧西因在郧县之西而得名.

  竹溪县

  在湖北省西北部,与四川(今重庆,天津四注)、陕西省为邻。明置竹溪县。据《竹溪县志》:“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荆州市】

  荆州市

  在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唐代始称沙头、沙头市,简称沙市。其意为沙洲顶端的集市。1949年设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1994年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1996年荆沙市改名为荆州市,取古荆州为名。

  石首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与湖南省为邻。晋置石首山。据《今县释名》:“石首山在县东,江滨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

  洪湖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1951年成立洪湖县,以境内最大湖泊洪湖得名。1987年县改市。

  【宜昌市】

  宜昌市

  在湖北省中部,武汉市西。据《今县释名》:“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隋称宜昌,清为宜昌府,1912年改为县。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来,并附昌盛新意。

  枝城市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汉置夷道县。南朝陈置宜都县。隋改宜昌县。唐复置宜都县。1987年改为枝城市。因枝城镇得名。枝城,原为枝江县城,名枝江镇。长江流至百里洲,河分两道,因大江分枝而得名枝江。

  当阳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汉置当阳县,“谓天子南而治天下也”。当阳,地处京都长安以南,又在荆山之南,故名。1988年设。

  宜昌县

  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时为楚夷陵地,汉置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以为名。隋改宜昌县。“宜”取“夷”之谐音,为“宜于昌盛”之意。

  秭归县

  在湖北省西部,汉置秭归县。素有“屈原故里”之称。据《水经注》引袁山□《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秭归。”

  远安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沮水之畔。北周改高安县为远安县。据清同治年间《远安县志》:“以其近猺而远”之意;即此地邻近少数民族,又距京城较远,但愿永远安宁相处之意。

  兴山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香溪上游。三国吴置兴山县。据《兴山县治》:“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郡山之中,故名兴山。”

  枝江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长江之畔。据《枝江县志》:“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1996年设市。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清置长乐县,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1914年改为五峰县,因县城西南二公里处的五峰山得名。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隋置长杨县。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长杨为长阳。

  监利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监利县。据《湖广总志》:“地富鱼稻”,于是东吴便“邻官监办”,以图鱼、稻之“利”。

  公安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将军刘备号称“左公”,立营油河口,领荆州牧,“邑赖以安”,置公安县,晋改江安县,南北朝复置。

  松滋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南岸。据《今县释名》:“汉置松兹县,在庐江郡,此县地为汉南郡之高成县,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兹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此,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按古鸠兹邑,在今芜湖县。”1995年设市。

  【荆门市】

  荆门市

  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唐置荆门县,以境内荆门山得名。据《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恭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1979年设市。

  钟祥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钟祥县。钟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发迹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赐名钟祥。1992年设市。

  京山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隋置京山县。京山县城东7.5公里处有京山,又称京源山。

  鄂州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秦置鄂县,以古邑和古国为县名。三国为武昌县。1913年改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因有古鄂王城,故名。1979年设市,1983年改为鄂州市。

  【孝感市】

  孝感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北朝孝建元年(454年)以汉孝子董永故析安陆东境置孝昌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庄宗为避其皇祖李国昌之名讳,改孝昌为孝感,意为董永“孝感动天”。

  应城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朝宋置应城县。据《今县释名》:“县近应山,故名。”据《水经注》:似因古殷时应国而得名。

  安陆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汉置,县西有大安山,县在大安之陆,以与“江夏”相对取名。1987年改市。

  广水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梁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戌,置应州,并置永阳县,隋改应山。”又据《水经注》:“鲁阳县有应山。应城,……此之名应,或殷时应国所在欤。”1988年改广水市,以广水河命名。

  汉川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唐分汉阳地置氵义川县,因汉水为名。宋初改为义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避赵光义讳,改为汉川县,因汉水流经县境,故名。

  云梦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云梦一名似以古云梦泽省“泽”字而得名。《国语》、《左传》或单称“云”,或单称“梦”。《梦辞》、《国策》等称“云梦”。一说梦人曰“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称“云”或“梦”。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置云梦县。

  大悟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北。1933年置礼山县,1952年改为大悟县,因有大悟山得名。

  【黄冈市】

  黄冈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1990年设黄州市。1995年在黄冈地区所辖范围内改黄州市为黄冈市,沿用地区名为市名。

  麻城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县为麻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本石勒将麻秋所筑,因名麻城。1987年改市。

  武穴市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邻接江西省。唐置广济县。1987年改为武穴市,因武穴镇得名。据《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据何绍基《长江图说》:“武穴古为大江九穴之一。”明代更名为武家穴,后演变为“武穴”。

  红安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北,大别山南侧。明置黄安县。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战役”奇取县城后,12月改黄安为红安县,以庆祝红四方面军的胜利。

  罗田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大别山南麓。据《今县释名》:“梁置、县西北有同罗关,《舆地纪胜》,崄石河在浠水县东北,罗石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一说罗田系巴蛮酋长田光兴,文小罗助其灭叛将有功,设县时盖取二人名姓称罗田。

  浠水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长江北岸。南朝宋置浠水左县,唐改为蕲水县。1933年改为烯水县。县治南有浠水,故名。

  蕲春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汉置蕲春县。据《太平寰宇记》:蕲春县以水隈多蕲菜而得名。蕲菜即楚菜,俗称水芹菜。春,取生机勃勃之意。

  黄梅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临长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据《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

  英山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大别山南侧。宋置英山县。据《英山县志》:“九江王英国公墓在英山尖下,茔碑尚存。”因山为名。

  【咸宁地区】

  咸宁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唐置永安镇,南唐为永安县,宋避永安陵名,因改咸宁县,其意近。1983年设市。

  蒲圻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三国黄武二年(283年)置蒲圻县。据《元和郡县志》:“蒲圻湖在县东北,湖多蒲草,吴帝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1986年设市。

  嘉鱼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隋代以其地多生鲇鱼置鲇渎镇,南店升为县,取南有嘉鱼之意。

  通山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县,取通羊、青山二镇各一字,置县。

  崇阳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流域。据《今县释名》:“五代杨氏置,县北有大集山,自龙窖山发脉,历方山龙头岩而东,至此崇山崇聚,县在其阳,故名。”

  通城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上游。唐元和五年置通城镇,宋熙宁五年(1072年)升镇为县。据传“通城”,意为四通八达之城。

  【恩施州】

  恩施市

  在湖北省西南。东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据《水经注》:“施水出施山,北流会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县,七年改为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

  利川市

  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清置利川县,固革井溪为名。1986年设市。

  建始县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晋泰始元年(265年)设建始县。据《今县释名》,因建始溪得名。

  来凤县

  在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清置来凤县。据《来凤县志》:“翔凤山地,土司时,传说有凤集于此,邑因之得名。”

  巴东县

  在湖北省西部,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相邻。隋置巴东县,以县在巴山之东,故名。

  鹤峰县

  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鹤峰州,以城后诸山奇峰,如鹤飞翔而得名。1912年改县。

  宣恩县

  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宣恩县,为“传布恩德”之意。

  咸丰县

  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咸丰县,取“咸庆丰收”之意。

  【省直辖县级单位】

  随州市

  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春秋为随国地,据《水经注》:“楚灭随以为县”,以国为名。汉置随县。1979年设市。

  仙桃市

  在湖北省中部,汉江南岸。据《今县释名》:“粱置郡,隋改县,在沔水之阳。”又“汉有沔阳,属汉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颜师古曰,汉上曰沔。”1986年改设仙桃市,因镇得名。

  天门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据《大清一统志》: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名之讳,遂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有天门山而得名。1987年县改市。

  潜江市

  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汉江南岸。宋置潜江县,汉水自石城北分流为潜江,一名芦洑河。据《水经注》:“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耳”。1988年设市。

  神农架林区

  在湖北省西北边境,大巴山区。因神农架山峰而得名。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为民除害。为省辖林区,1981年曾设神农架县,后废。

篇三:湖北的简称

各省简称

  中国地大物博,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的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简称,这些简称都是有来源的:1.古国或九州名:山西省,春秋时属晋地,故简称晋。2.取全称中一字.像北京(京),天津(津)。3.地理因素.像湖南(湘),就是因为湘江;江西(赣),赣江贯穿全境。那么,今天的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各省简称的详细内容。


  各省简称

  北京市—京

  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1381.9万人。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湖北的简称。

  地形地貌: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38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38%。山区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62%。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1282.8平方公里,远郊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县的面积 12239.9平方公里。市区规划范围: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 河,面积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区(即旧城区,东西以二环路中心线为界,南北以护 城河中心线为界)面积62.5平方公里。

  天津市—津

  历史悠久的工商大埠、渤海湾上璀璨的明珠!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

  地理位置:天津位于东经116°43"至118°04",北纬38°34"至40°15"之间。市中心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北起蓟县黄崖关,南至滨海新区翟庄子沧浪渠,南北长189公里;东起滨海新区洒金坨以东陡河西干渠,西至静海县子牙河王进庄以西滩德干渠,东西宽117公里。天津市疆域周长约1290.8公里,海岸线长153公里,陆界长1137.48公里。东、西、南分别与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沧州地区接壤。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上海—沪

  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地形地貌: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米左右。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公里。2006年末,上海总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18.65平方公里,长江口水域面积1107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76平方公里。

  重庆市—渝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重庆市渝因在此入长江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在这里设置了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地形地貌: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 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界渝东、渝东南临湖北省和湖南省,渝南接贵州省,渝西、渝北连四川省,渝东北与陕西省和湖北省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辖区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靠大巴山和东南部连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四川—川、蜀

  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地形地貌:四川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东西边境时差51分钟。与7个省(区、市)接壤,东邻重庆,北连青海、甘肃、陕西,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山东—鲁

  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地形地貌: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长约420多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多公里,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4%。山东省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 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为山东省最高点。

  山西—晋

  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春秋时属晋地,故称晋。

  地形地貌:山西省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全境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6%。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纵长约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34°34′;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40°44′。东西间距较短,宽约385千米: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东经114°33′;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东经110°14′。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380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山西境内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太岳山等。山西境内六大盆地: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阳泉、寿阳、襄垣、黎城、泽州等小盆地。湖北的简称。

  河南—豫

  古称黄河以南南地区为河南。汉设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设河南省。 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千里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豫东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最低处在固始县的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北—冀

  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汉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辖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地形地貌: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总面积18.88万平方公里,省会石家庄市。北距北京283公里,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坝上高原属蒙古高原一部分,地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 1200米 ~ 1380米 ,面积15954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山地,包括中山山地区、低山山地区、丘陵地区和山间盆地4种地貌类型,海拔多在 2000米 以下,高于 2000米 的孤峰类有10余座,其中小五台山高达 2882米 ,为河北省最高峰。山地面积90280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按其成因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中部中湖积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3种地貌类型,全区面积81459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3.4%。


  点击下一页查看其余省份简称及详细介绍

篇四:湖北的简称

中国各省名字及简称的由来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人口众多,34个省市自治区,地理、文化、民俗各有特色。今天小编来讲讲中国各省名字及简称的由来。

  1 北京

  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2 天津

  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为纪念在这里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简称津。

  3 上海

  北宋初期,这里已形成居民点,从这里上海洋,所以称上海。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地方,当时渔民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编成,插在水中),后来邕改为沪,所以上海简称沪。

  4 重庆

  重庆,古名称巴。隋改为渝州,不久废,唐复置。北宋改为恭州。南宋孝宗即位后封其三子赵惇为恭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惇继皇位,半年后,升恭州为府,认为真是“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自此后始有“重庆”一称。因重庆以前叫过渝州,且重庆合川区以下一段嘉陵江,因与渠江合流,古时亦通称渝水,故今重庆简称“渝”。

  5 吉林省

  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是『沿』的意思,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建省时,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简称吉。

  6 辽宁省

  由于它在辽河流域,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简称辽。

  7 河北省

  相对于黄河为北。唐朝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河北道,1928年称河北省。因古代属冀州地区,所以简称冀。

  8 河南省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大禹降伏洪水后,在天下置九鼎,设九州,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

  9 山西省

  相对于太行山为西。明朝设置山西省,春秋时是晋国领土,所以简称晋。

  10 山东省

  相对于太行山为东。明朝设置山东省,春秋时是鲁国领土,所以简称鲁。

  11 湖南省

  相对于洞庭湖为南。由于湘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湘。

  12 湖北省

  相对于洞庭湖为北。清朝时省会武昌属鄂州管辖,所以简称鄂。

  13 浙江省

  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

  14 江西省

  唐朝为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清朝时改为江西省。因赣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赣。

  15 陕西省

  是指现在的河南省陕县西南陕陌以西的地区称陕西。简称陕。古代时是秦国领土,又简称秦。

  16 安徽省

  以清朝时的安庆府(今安庆)和徽州府(今歙县)的头一字组成。因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因而简称皖。

  17 江苏省

  是以清朝时的江宁府(今南京市)和苏州府(今苏州市)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苏。

  18 甘肃省

  是以古代甘州(今长掖),肃州(今酒泉)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甘。境内的六盘山又叫陇山,故又简称陇。

  19 贵州省

  明朝设置贵州省。简称贵。因古代属黔中郡,所以简称黔。

  20 四川省

  唐朝初年现在的四川省剑阁以南设东川,西川。这里的川,是平川广野的意思。宋代分设益州,榨州、利州等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元朝设四川省,简称川。三国时是蜀国领土,所以简称蜀。

  21 云南省

  因在云岭以南而得名。相传汉武帝时有人在白崖看见彩云,派人追彩云到这里,因为设立的县在彩云的边,所以叫云南,简称云。因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国,故又简称滇。

  22 广东省

  唐朝时,广东属于岭南道。五代时期,广东和广西属于一个地区,叫做广南。北宋时期,将原来的广南地区,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也就是东部的地方叫做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这就是广东名字说法的来源。元朝时期,设置海北广东道。明朝时期,设置广东省,后来改名为广东布政使司。清朝时期,又改名广东省。至今省名未变。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地区有一国,名为南越,《史记》中称为“南越”、《汉书》称“南粤”,今天广东省的简称“粤”就是来源于此。详情请看:广东的简称为什么是“粤”

  23 福建省

  古代设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个州,取前两个州的头一个字就是福建。明朝设福建省,因是闽族人居住地区,所以简称闽。

  24 台湾省

  古代台湾称「夷州」或「流求」,又称「东番」、「北港」、「大员」、「大湾」,后来又改为「台湾」,清光绪年间建立台湾省,简称台。

  25 青海省

  因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建青海省,简称青。

  26 宁夏回族自治区

  这里原为古代西夏地区。取夏地安宁的意思,因此叫宁夏。1928年设宁夏省。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27 广西壮族自治区

  明朝初年建广西省,1958年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简称桂。

  28 西藏自治区

  元朝、明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因为它在中国西部,称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古代称西域,公元前一世纪起,成为汉王朝的一部分,因为是新开辟的疆土,习惯上称新疆。清光绪年间设置新疆省,解放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30 内蒙古自治区

  是蒙古族聚居地区,清朝时,为区别外蒙古,习惯上称为内蒙古。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简称蒙。

  31 海南省

  简称琼。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原为广东省海南黎族自治州。1984年改为海南行政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因海南岛而得名。因唐、宋时置琼州,明、清置琼州府,故简称“琼”。

  32 黑龙江省

  由黑龙江而得名。因为江水呈黑绿色,蜿蜒地流着象条游龙。简称黑。

  33 香港

  香港的得名同香料有关。那时,香港这座小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因为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才被人们称为“香港”。简称“港”。

  34 澳门

  一说澳门半岛有南台、北台(即今日西望洋山,东望洋山),两山相对如门;一说澳门半岛之南有氹仔岛、路环岛与大、小横琴岛四山分立,成十字形,曰十字门,亦称澳门。简称“澳”。

湖北的简称

http://m.myl5520.com/shouchaobao/243762.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国庆节节日手抄报内容素材范文(通用3篇)

节日手抄报内容

迁户口后身份证要换吗

节日手抄报内容

国际飞机步骤

节日手抄报内容

湖北的简称

节日手抄报内容

新生儿吐泡泡怎么回事

节日手抄报内容

深圳社保缴纳

节日手抄报内容

2017年转学新规定

节日手抄报内容

小孩鞋子

节日手抄报内容

海鲜特色小吃

节日手抄报内容

个人缴费基数

节日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