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2020-10-04   来源:名人简介

胡雪岩生平简介
篇一: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胡光墉(1823—1885),徽州绩溪人,因在杭州经商,寄居杭州,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

红顶商人--胡雪岩

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墉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后在王有龄的帮助下乃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京内外诸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 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且招牌为“真不二价,”胡庆馀堂现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据他观察,主要原因是华商各自为战,被洋人控制了价格权,胡雪岩高调坐庄。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事已如此,胡雪岩已无回天之力。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仆从,姬妾仆从宁死都不离开胡雪岩,他的棺木埋于杭州西郊鸬鹚岭下的乱石堆中。1921年纱布交易所建立,也算是给乱坟堆里的胡雪岩一个迟到了30年的告慰。

评价 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他曾经拥有的万贯家财和浮华一生,都没能给后人留下基业与向往。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虽然钦差大人文煜为

了保存这座国药国库,帮助胡雪岩接管胡庆馀堂。善良的百姓,至今仍记得他姓胡,并因胡庆馀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

清朝时讲,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我个人认为目前胡雪岩应该是中国商人的偶像。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官商,同时,令人佩服的是他黑白通吃。在当时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权限极大,所以企业要做大,必须找到这个靠山。

胡雪岩的个人魅力更是了得,他虽然有那么多的老婆,但是他的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老婆都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缺乏信用契约的前提下,有老婆相助(相对稳固的夫妻契约)更是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外的环境和中国相去甚远,在中国做生意还是要研究国学,中国特有的官僚制度,人际关系,信用制度,胡雪岩作为中国商人的偶像当之无愧!!

胡雪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这里且只分析他的人道。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长取人,不求完人。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名人录
篇二: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中文名:李白 别 名:李太白 国 籍: 中国(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碎叶城出生日期:701年(辛丑年) 逝世日期: 762年(壬寅年) 职 业: 诗人 信 仰: 道教

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代表作品: 《蜀道难》、《静夜思》、《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等 字:太白 代表诗集:《李太白集》 后世尊称:诗仙 号:青莲居士 祖 籍:陇西成纪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

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词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声声慢(寻寻觅觅)

点绛唇(寂寞深闺)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

忆秦娥(临高阁)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孤雁儿(小阁藏春)

满庭芳(小阁藏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

长寿乐(南昌生日) 行香子(天与秋光)

念奴娇·春情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临江仙·梅

多丽·咏白菊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行香子·七夕 点绛唇(蹴罢秋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家世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外貌: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母亲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

中文名:李渊 别 名: 唐高祖,叔德 国

籍: 中国(唐朝)民 族: 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日期:天和元年(566年)逝世日期:贞观九年(635年)职 业:政治家,军事

继 任:李世民 谥 号: 太武皇帝

陇西成纪(一说是是陇西狄道人,又说是赵郡隆庆人。)人,唐朝开国皇帝。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职为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官拜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治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一说是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又说是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

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于是李渊世袭为唐国公。李渊长大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

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的发扬人。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

);《三闲集》,《二心》(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真实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瘦瘦的身体,黄里带白的皮肤,似乎如同大病愈初的病人一样脸色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整个人精神焕发,眼神炯炯有神。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没一根是耷拉着的,都那么长,头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须——浓密极了,而且极其像隶书的“一”字。都知道他是谁了吧——中年鲁迅。鲁迅先生一向习惯穿长衫,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安烟。当有人说了可笑的话,鲁迅先生就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他的笑十分明朗,常常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常三根半夜写文章,用笔战斗一生,被命为“民族魂”。 少年鲁迅:光溜溜滑滑的皮肤,大大俏皮的眼睛,白白的脸颊,乌黑的长辫,头戴一顶小小的棉帽,构成了一个聪明活泼的他——少年鲁迅。他穿着光亮的丝绸长袍,衣服上绣着龙凤图案,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人,希望自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时,他还是一个少爷——人称小皇帝。鲁迅背起书来真是摇头晃脑的,他闭着眼睛,连头上的辫子都跟着晃起来。当有人说了新鲜的话,少年鲁迅的眼睛立刻睁得大大的,眼里放射出奇异的光芒。他笑起来,也只是淡淡地抿嘴一笑。如此可见,他可真是一个周家大少爷啊!

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2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以“男士”为笔名,写了一组以妇女为题材的散文,结集为《关于女人》。

1946年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回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代表作品:《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小桔灯》 《只拣儿童多处行》

少年时的冰心,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冰雪外表,玲珑内心(排比,比喻)。

小户人家的姑娘,普通的家境,养成了乖巧的性格,大方的举止,敏锐地内心。中年时的冰心,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冰冷外表,冰冷内心(排比,比喻)。目睹林徽因和梁思成打情骂俏,小家碧玉的情调是她没有的,她在聚会中总是缩在边上,想象自己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比喻),即使不如海棠那样清新华贵(比喻),也独在一角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暗香(通感)。但现实是她如同一片青葱的草地一样(比喻),只是花儿们的陪衬(借代)。老年时的冰心,如同她的名字以昂,冰白的头,火热的心(排比,比喻)。白发三千丈(夸张),步入耄耋之年的冰心,熬走了所有的大哥大姐级朋友,她终于成为了文学领域的老大,只是这时,文思已经不能如泉涌了,时代也不需要她涌,她成为一个团体善待另一个团体的标志,儿童文学这种淡淡的涓流,非常符合大家各取所需,她的人生感悟也对这个题材游刃有余。

傅兰雅人物生平概述
篇三: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傅兰雅人物概述

生平经历

傅兰雅的整个生平概括起来就是:早年在英国,中青年时代在中国,晚年在美国。从传播宗教开始,以传播科学结束。

一、在英国:耳濡目染中国文化、穷且志坚学习科学(1839—1861)

(一)生活:

傅兰雅 1839 年 8出生在英国肯特郡海斯镇。他的家庭宗教气息浓厚,父亲也热衷于传教活动,受当时的“中国热”影响,对打开中国国门、传播基督教很感兴趣,为了将来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他们家还一度用大米做为主食。这个偶然的梦想给儿子小傅兰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他从小就爱读有关中国的书,在学校写作文时也总是以中国为主题。他日后能够下定决心前往中国,儿时的经历或许也是一个原因。老傅兰雅在传教上投入的金钱与精力过多,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使得傅兰雅没受到很好的教育。

(二)教育:

小时候——海斯的私立学校:常常因帮忙家务而被带离学校

13 岁后——圣雅各学校:在专供穷苦人接受教育。

18 岁时——海伯利学院:圣公会开办的一所师范院校,不少毕业生后来都成为圣公会的传教教师。在圣雅各学校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当上了小老师,这是英国 1846 年后推行的一种政策,目的是让出身贫寒而又有才干的孩子有机会积累教育经验,为日后接受正式的师范教育做好准备,受惠于这一政策,傅兰雅 18 岁时获得一等国家奖学金,进入伦敦海伯利学院接受师范教育。海伯利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宗教知识、礼拜仪式及教会史、基督徒信仰证据、语法与英国文学、历史、地理学等。不难看出,傅兰雅所受的并非现代科学教育,他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并不系统。

(三)对傅兰雅的影响:

1、傅兰雅出身贫寒,受到的学校教育也不够充分,这种环境培养出他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不依赖他人、力求上进的性格,后来他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将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译介到中国,与他在这段时间里建立起来这种性格显然是有关系的。

2、对基础教育却非常熟悉,对于刚刚接触现代科学的清末中国,这样的人反而更有用处。

3、傅兰雅从小接受宗教气息浓厚的英式教育,耳濡目染,对于如何将基督教与教育相结合相当熟悉,再加上他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这使得他对于如何通过教育传播福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在中国:历经半生推广西法,推动中国自强自富(1861—1896)

(一)在香港与北京

从海伯利学院毕业后,提供给傅兰雅的有两个职位,一个是在英国国内的文法学校教书,另一个是受圣公会的指派前往香港主持圣保罗书院的校务,为期两年。傅兰雅想留在英国,但由于与他竞争这一职位的同学实力更强,他只好退而求其次。1861 年7 月,傅兰雅抵达香港,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整个书院的事务和教授英语。他工作非常成功,书院在既无既定章程也无外界资助的情况下成功地把教育与传教结合起来,这是来华的其他新教组织都没有做到的。但傅兰雅可能一直都不满足于圣保罗书院这片狭小的天地,现在留存的最早的傅兰雅中文手迹内容是:我必有羊,非此牢者。这或许是傅兰雅真实心情的写照。

1863 年,为了学习中国的官话,傅兰雅接受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之邀。同年被英国圣

公会接受为海外传教士。但两年后,因坚持与“行为不检”的未婚妻结婚,教会与其断绝联系。傅兰雅不得已转赴上海,出掌上海英华书馆。

(二)主持英华书馆校务

措施:

1、他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认真贯彻董事会重视英语教学的办学方针,而极为淡化宗教意识的传播。

2、他在英华书馆开设英语短训班和夜班,以便更好的适应洋务运动中对英语人才的需要。

3、英华书馆的主要课程有中国话、算学、司法、翻译、英文信等。

在傅兰雅的主持下,教学活动服务于现实社会的意味已经非常浓厚,与基督教逐渐脱离了关系。

评价:

1、傅兰雅在英华书馆创办的短训班和夜班是中国英语成人教育的雏形。这是傅兰雅对中国英语成人教育的一大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2、英华书馆是中国第一所提倡教授中国学生英文的在华教会学校,傅兰雅在英华书馆的英语教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自英华书馆首次在教会学校设置英语课程后,各沿海通商口岸的教会学校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三)编辑《上海新报》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傅兰雅于 1866 年 11 月接任主编,1868 年 5 月,他因为接受江南制造局的聘请,辞去了该报的工作。《上海新报》创刊的目的是向上海的商人提供商业信息,但由于历任主编多数是新教传教士,它逐渐发展为一份重教化的综合性报纸。在傅兰雅的前任美国传教士伍德手里,《上海新报》已经开始刊载大量国际新闻,为西方文明和工业革命做宣传。

傅兰雅在这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扩大报纸版面,突出新闻地位;传播西方科学知识;设图说专栏,扩大发行量。

傅兰雅传播西学的行为通过《上海新报》引起了洋务派官员的注意,而且其中文水平也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在《上海新报》担任编辑正是傅兰雅被清政府聘用的契机,同时,也是《上海新报》使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在中国开展传教工作的合适领域。

(四)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 28 年

在傅兰雅同时负担管理英华书馆和编辑《上海新报》两份工作的同时,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总管徐寿曾多次请傅兰雅帮忙翻译西书, 1868 年 3 月,傅兰雅接受了制造局的聘请,开始了他与翻译馆 28 年的因缘,他终于得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稳定工作。他翻译西书百余部,天文地质、声光电化、植物博物、生理卫生,几乎囊括了当时介绍到中国来的西学新知的所有学科。不仅如此,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成员中也是译书最多,《西学书目表》统计到1896 年为止的352 种西书种,傅兰雅译作占125 种,几乎占江南制造局出版书籍的 1/2,这足以说明他的工作态度。他和徐寿一起制定的 65 个化学元素译名,有 36 个沿用至今。之后他与益智书会合作编译了一套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西方知识体系的初等教材《格物须知》,也算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

1876 年 4 月 13 日,经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联名保举,傅兰雅被清政府授予三品衔。傅兰雅译书的成果固然非常丰硕,但为此他在个人生活上的牺牲也非常大。他一直在妻儿分离的状态下生活,安娜病逝他甚至没能见最后一面。第二任妻子和儿女也是直到 1896 年他辞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职务,前往加州定居为止才脱离分离状态。傅兰雅为中国的科学文化贡献良多,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实在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三、在美国:致力东学西渐、心系中国教育(1896—1928)

1896 年 6 月,傅兰雅抵达美国,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他将中国和中国文化介绍给美国人,“西学东渐”变成了“东学西渐”,在中美之间建立起交

流的桥梁。

工作:

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1、傅兰雅是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区第一位系统讲授中国学的教授,讲授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风俗还有一些重要人物等多个方面。 2、1896—1903 年间,他坚持每年夏天回上海帮助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

3、帮助联系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事宜。

4、他离开中国之后,还一直惦记着在中国开办盲人学校的事情。1911 年,傅兰雅捐银六万两,在上海创建盲童学校,傅兰雅甚至还派自己最小的儿子到上海担任盲人学院的院监。

傅兰雅在中国的 35 年,正是其一生最为宝贵的时光。而在他离开中国的 30 多年间,他虽身在美国,但是心却一直留在中国,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中国。他的长子傅绍兰和幼子傅步兰也都投入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加州生活 32 年之后,傅兰雅于 1928 年 7 月 2 日逝世,享年 89 岁。

主要贡献

傅兰雅长期致力于西书翻译与科学普及工作,为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西书翻译

1、科目繁多

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的28 年间,翻译西书百余部,几乎囊括了当时介绍到中国来的西学新知的所有学科。

2、数量巨大

《西学书目表》统计到1896 年为止的352 种西书种,傅兰雅译作占125 种。

3、价值很高

傅兰雅十分关注中文科学术语的翻译工作,当时英、美等国所出版的最新科技作品,向中国传播了世界最新的科技知识。这也契合了当时洋务运动“师夷长技”的需要。

4、影响巨大

译作影响了近代中国大批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曾“悉购江南制造局译书而尽读之”,其《大同书》受到了傅兰雅所译《佐治刍言》的影响。谭嗣同亲自拜访过傅兰雅,购买了制造局翻译的西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仁学”观。

5、翻译科学

致力于建立统一术语体系的人,他提倡科学译名应力求统一。例如他与徐寿合译的 《化学鉴原》就基本确立了化学元素翻译时的命名原则。反驳了西方知识不能通过中文来传播的观点。

二、科学普及

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使用率不高,仅局限在一些制机器学校的学生学习使用,而且翻译的都是当时西方最新的科技作品,比较深奥,无法作为初级读物。为了向中国普通大众传遍西学,普及科学知识,傅兰雅在译书之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普及活动。

(一)筹设上海格致书院

时间:1876 年6 月,格致书院正式开幕,

性质:格致书院集博物馆与科技学校于一体

目的:“一为学西国语言者,二为讲求格致实学者”。

创办者:傅兰雅出任书院监督,徐寿为主管。书院初时并未

学科:西国语言和格致实学等课程,学制为三年。

由于经费、管理等问题,加之当时风气未开,格致书院在开办的前几年很不景气。甚至书院

成了徐寿二家及他那些帮助看管书院的朋友们的私人住所。1886 年,经傅兰雅采取措施。 措施:

1、 书院实行课艺,每年分四季为课期,聘院外名流命题评阅,并捐款颁给优胜者

2、 请南北洋大臣,于春秋两季创行特课。

这些活动取得了成功,使书院大有起色,刺激了西学书籍的销售,书院科学班的人数也有了增加。

评价:格致书院具有教学、阅览、展览、科普等多种功能,不仅普及了西方科学知识,培养了科技人才,而且还传播了近代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创办《格致汇编》——第一份中文科学杂志

时间:1876 年2 月9 日

目的:“传播通俗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培养这个国家的探索精神,从而使中国取得真正的科学进步。” 把西方的格致诸书翻译成简单易懂的科普杂志,初学者可藉为阶进

内容:介绍已经翻译成中文的科学书籍和刊登关于科学论题的讲座笔记,即在中国传播科学知识和实用的信息。第二年增加了技术和制造方面的内容。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特点:

(1)与教会划清界限,不涉及传教之事;

(2)不以赢利为目的

(3)傅兰雅自编自营;

(4)傅兰雅在《格致汇编》上特别开办《互相问答》专栏,为读者解析疑难问题

(5)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评价:《格致汇编》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在封闭落后的近代中国进行科学启蒙、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重任,对启发国人的格致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所介绍的进化论知识对维新派影响甚大,促进了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的重要刊物。

(三)开设格致书室——西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书店

时间:1885 年

地点:上海三马路申报馆西隔壁第427 号

缘由:为了方便有识之士阅书。畅行格致

经营范围:各种图书、地图、仪器;代制印字铜模、代刻精细图画、代卖印书机器。

成果:因为格致之风盛行,好学之士多,销量巨大,书室发展到天津、杭州、汕头、北京、汉口、福州、厦门建立了分部。

评价:格致书室的建立有利地促进了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上海《泰晤士报》评论称:“格致书室是多年来中国青年学习西学的‘麦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渴求新知识的圣地。”

人物评价

一、他是一名 “不合格的传教士”,因为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另辟蹊径。

说他不合格并不是因为他对宗教没有热情,而是因为他不是一名教会所要求意义上宣传宗教的传教士,采取了不同于当时大部分传教士的传教手段,而这个手段在他看来能更好的促进基督教的传播 而教会却不能容忍,于是抛弃了他。

1、 西化和基督教化

大部分的传教士,都认定了必须先基督教化才能西化,但是在1860年以后,却有部分传教士认为,不改变社会和文化,要中国人大量地版依,还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必须先西化再基督教化,他们遂投身于协助中国西化改革的运动中。

2、 是否完全摒弃中国文化

晚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主要传教对象是当时社会上的低下阶层,接触到的绝大部分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动荡社会黑暗的一面的黑暗面:缠足、杀婴、盲目无知、贪污腐败教育泯灭个性等等。这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也影响了他们的传教策略,以“异教主义”来一笔抹煞传统中国的道德伦理价值,要用基督教完全取代中国文化,但是傅兰雅在研读传统儒家的典籍发现中国理性和理想的一面, 必须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二者是可以兼得。他对中国文化的肯定使他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肯定,但不幸的是他对基督教义的真正理解却得不到教会的认同。

二、他是超越西学传播者的文化教育使者

作为西学传播者弹精竭力地为翻译介绍科技知识而努力,促进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启蒙和建立。他离开中国后在美国开始东学西渐,他的课程,大大传播了中国的文化,有助于加深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成为中美人民互相了解的一架桥梁。并继续帮助中国:如将西方的书籍翻译成中文;帮助中国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美国留学。

他与其他传教士之间存在的本质的区别:他既不像德国传教士郭实腊那样深入中国沿海刺探情报,充当西方侵略者的先锋和密探:也不像美国传教士丁胜良那样参与旨在掠夺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谈判活动;更不像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那样交接中国权贵,干涉中国政治。在宗教和科学的天平上,傅兰雅更倾向于科学。科学和工艺翻译成本土语言并传播到全国,但他知道这种工作只能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超过这一程度,不论多少译著也不可能跟上这个时代进步的需要。只有通过学习外国的语言,通过在外国的学校、学院和大学的教育,中国的知识阶层才有希望达到完全优秀,像日本那样。如故没有足够数量的在欧美受教育的人才,中国不可能为了大众的利益,建立有效的教育休制。

罗士信的生平简介
篇四: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罗士信生平简介

罗士信,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唐初时期猛将。罗士信原为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部将,随其征讨农民起义军,后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与王世充交战时重伤被俘。后因不耻王世充,率部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枪刺王玄应,智取千金堡,随李世民平定洛阳,进封绛州总管、剡国公。622年,罗士信在洺水之战中城破被俘,被刘黑闼杀害,谥号勇,葬于北邙山。

关于罗士信可能大家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提起另外一个人大家可能就能一下子知道是谁,罗成。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应该知道里面善于耍枪的猛将罗成随着李世民征战沙场,骁勇善战。有消息称剧中的罗成就是以历史人物罗士信为原型的。因为两者生平和性格方面都很相似,所以很多网友都这样揣测。

要说罗士信和李元霸哪个厉害,那么还要从《隋唐英雄传》里罗成和李元霸的一次对决说起。剧中罗成(罗士信在戏中的虚拟人物)与李元霸有一次对决,两人打斗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但是打了一半却被罗松给打断,所以两人也没有分出个高下。但是从剧中的剧情来分析,可能是故意为之不让人们明确知道他们两人的武功到底谁厉害,毕竟历史上也没有考证的依据。

不过就李元霸和罗成的性格特点和擅长的兵器来看,有人揣测李元霸比较厉害,因为李元霸善于马上作战,马上作战不需要太大动作,消耗体力小,因此很适合大战,所以说李元霸比较厉害。但是也有人说罗成的功夫更厉害,毕竟人家耍枪已经到了一定境界,立下的战功无数,实践已经证明罗成更加厉害。

其实罗成就是以罗士信为原型,要说两个人哪个厉害,相信大家能从隋唐英雄十八好汉的排名中看出点端倪。

隋唐十八好汉排名:

1.李元霸武器:擂鼓瓮金锤,一个重400斤,四猛八大锤金锤将。

2.宇文成都 武器:凤翅镏金镗在该书中有多处描写,重量各不相同:第十三回书写到他和秦琼等人的打斗时说:“宇文成都把两百斤的镏金镗往下一扫”; 第十七回特别介绍说,他使用的镏金镗,“重三百二十斤”;到了第34回,描写他和李元霸的比赛时说,“使一根四百斤重的镏金镗”,总而言之,作者自己都是越编越玄乎。

3.裴元庆 武器:八棱梅花亮银锤,四猛八大锤银锤将。由于他没有说是各重三百斤还是共重三百斤,所以只能另加分析:考虑第二好汉宇文成都的话,宇文成都是技巧型,

而裴元庆是力量型,所以我偏向前者。况且如果宇文成都的武器比裴元庆的重,那么不可能宇文成都只能接李元霸半锤,而裴元庆却能接三锤。

4.雄阔海。武器:使用两柄板斧,重一百六十斤,还有一个是熟铜棍,重300斤。

5.伍云召 武器:丈八蛇矛,重160斤,见第十五回

6. 伍天锡 武器:使用半轮月混元流金鎲,重二百斤。

7.罗成:武器:丈八滚云枪,重240斤;见第七回书[2] 。

8.杨林 :武器:两根虬龙棒,各重150斤,共重300斤;见第一回书。

9.魏文通 武器:青龙刀,重量没有介绍。

10. 尚师徒;武器:提炉枪,重120斤。见第28回书。

11. 新文礼 :武器:混铁镗,重两百斤,见第37回书。

16.秦琼:武器:镀金熟双铜锏,两根各65斤,共重130斤,见第三回书;虎头錾金枪,重82斤;后来得到并使用尚师徒的提炉枪,重120斤。

18.单雄信武器:金顶枣阳槊,重量无描写。

从这个排名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李元霸和罗士信到底谁厉害了,话不多说,各种意义各自领会吧。

关于周总管的生平资料

http://m.myl5520.com/shiyonggongju/127064.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我国近代的名人简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3篇)

名人简介

三年级名人简介及主要事迹

名人简介

[贵州百里杜鹃图片]举世罕见的贵州“百里杜鹃”散文

名人简介

陶潜是谁|陶潜《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简介

名人简介

【许你一场花开简介】花开几许作文450字

名人简介

丽水冒险岛门票多少钱|丽水冒险岛作文450字

名人简介

金华的双龙洞游记的作文_金华的双龙洞游记的作文

名人简介

丽水冒险岛门票多少钱|去丽水冒险岛玩作文

名人简介

老鹰裁掉安东尼_老爸的秘制手擀面四年级作文

名人简介

【诗经 大雅 板】板诗经

名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