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公司产业结构

2020-08-22   来源:名人简介

大众汽车集团的竞争优势
篇一:大众公司产业结构

大众汽车集团的竞争优势

学号:1141227 姓名:何林立 班级:11级农经2班

一、集团简介 大众汽车集团成立于1938年,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2004年,大众汽车集团向全球消费者共销售汽车500万辆。集团目前拥有9大著名汽车品牌:大众汽车(德国)、奥迪(德国)、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雅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德国 )保时捷(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建有68家全资和参股企业,业务领域包括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汽车零部件、汽车租赁、金融服务、汽车保险、银行、IT服务等。

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创建于1938年德国的沃尔夫斯堡,创始人是世界著名的汽车设计大师波尔舍。大众汽车公司经营汽车产品占主要地位,是一个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汽车活动的跨国汽车集团。大众汽车顾名思义是为大众生产的汽车。1934年1月17日,波尔舍向德国政府提出一份为大众设计生产汽车的建议书。随之,建议被时任总理的阿道夫·希特勒批准,后来由波尔舍组建了一个由34万人入股的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年产量为100万辆。

在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城”里,第一批“甲壳虫”问世,但仅仅生产了630辆就因二次世界大战而停产。二战后,大众公司划归西德政府,汽车生产又逐步恢复。由于“甲壳虫”车价格低廉,这种汽车很快风靡德国和欧洲,1955年“ 甲壳虫”出口到100多个国家,1981年“甲壳虫”停产时,已经累计生产2000万辆,打破福特T型车的世界纪录。随着“甲壳虫”的畅销,大众汽车公司也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世界汽车生产集团,它在西班牙、墨西哥等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生产厂和销售公司。 继“甲壳虫”后,大众公司在1980年实现四轮连续驱动水客车大批量生产,推出80年代世界最畅销的高尔夫汽车,从而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

大众汽车公司总部曾迁往柏林,现 在仍在沃尔斯堡,现有雇员26.5万人。在全世界有13家生产性子公司,海外有7个销售公司,23个其他公司。国内子公司主要是大众和奥迪公司,整个汽车集团产销能力在300万辆左右。

二、发展简史

在全球汽车市场低迷的事态下,大众汽车2004年全球销量比2003年的501.5万辆增长了1.3%,再一次突破500万,达到创记录的507.9万辆。

2005年5月,总部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公司,一辆亮银色途安下线了,它标志着这个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量超过一亿辆。

大众汽车品牌的不断成功,起步于已经成为汽车传奇的甲壳虫。然后就是不断涌现的新车型。七款甲壳虫车型和迄今已推出六代的高尔夫,是大众汽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150万辆甲壳虫、2300万辆高尔夫、1300万辆帕萨特和900万辆Polo,进一步稳固了大众汽车品牌成功的基础。2002年,高尔夫的产量超过了甲壳虫,创下了大众汽车品牌的新纪录。面对顾客的需求,大众汽车品牌可以提供从微型轿车路波到大客车和载重卡车41种系列车型产品。

大众汽车品牌始终积极为顾客提供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几乎所有汽车细分市场里质量最佳的产品。其轿车产品除了包括高尔夫、帕萨特、路波和Polo等中型和小型车外,还包括辉腾和途锐等顶级豪华汽车。

1984年,大众汽车在中国建立了首个合资企业上海大众;1991年又在长春建立了第二家合资企业 --一汽大众。

三、优势所在(以上海大众为例)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基业常青的根本。上海大众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适时地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梳理,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提炼出以“追求卓越 永争第一”为核心价值观的卓越文化。

上海大众的卓越文化,源于历史的积淀,现实的努力,以及对未来的追求。上海大众成功探索、创造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以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把“卓越”刻进了企业的历史进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追求卓越更是上海大众坚定的信念、前进的动力。2010年,在实现企业规模和造车实力双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的基础上,为了继续巩固并保持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并为下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上海大众进一步完善企业价值观体系,并启动“卓越企业形象”战略。“卓越企业形象”的战略目标,就是明确历史使命、立足未来发展,致力于打造企业在品牌、研发、技术、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新的跨越。

2.生产工艺:公司坚持运用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先进的全自动化冲压生产线、目 前国内仅有的两台2000T全封闭快速成型多工位压机、大量采用的机械手,确保冲压件的制作精度;先进的激光焊接技术、大量的焊接机器人,大大提高了车身结构的钢性强度和表面的光洁度;双面镀锌钢板、先进的空腔注蜡工艺,结合先进的轿车涂装工艺和自动喷涂设备,保证车身多年防腐;精密的水珩磨工艺、自动化的生产线和装配线冷测试技术,保证了发动机的优良性能;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总装线、先进的激光在线检测设备,确保轿车制造质量稳定可靠。上海大众始终密切关注和跟踪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保持车型、工艺技术和加工、检测设备的先进性。

3.质量管理:质量是上海大众的生命。根植于心的质量意识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上海大众赢得了消费者长期的信任。

作为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秉承了德国大众对产品质量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精湛的制造工艺技术从一开始就融入企业的血液之中,“质量领先”的理念和原则贯穿于产品开发、供应商、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整个业务链。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从生产规划、工艺装备的确定到设备的维护保养,从原材料进库到成品出厂,每一道都处于缜密的监控之下。

1995年,上海大众在中国汽车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又相继通过了VDA6.1(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质量体系)和ISO9001(2000版)体系审核。2003年,上海大众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上海市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2004年、2007年,上海大众两度将“上海市质量金奖”收入囊中。凭借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显著绩效,上海大众于2001年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首家也是惟一一家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的企业,并在2007年顺利通过该奖项的再次确认。

4.研发能力:二十五来,上海大众在开发领域投入累计已经超过30亿元,不仅培养了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产品开发队伍,也建立了功能完善、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已初步具备整车开发能力。挑选人才,培养人才,是上海大众整车开发能力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早在1998年,上海大众就精心挑选了40名年轻的工程师,送往德国大众进行了历时3年全过程开发培训,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为了上海大众开发中心各领域的核心骨干。2010年4月,上海大众精心挑选的第二批30名、平均年龄25岁青年开发人才也将远赴德国,结合参与新项目的开发实践,系统学习德国大众的开发流程、开发手段、开发标准。目 前,上海大众开发队伍已超过1000人。

5.社会责任:在向社会提供一流产品的同时,上海大众承诺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尽最大的努力减少产品及服务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上海大众于1997年在国内汽车行业中第一个取得ISO14001环境体系的认证,并在2006年再次通过该体系的审核。上海大众已经将产品环保扩展到了密闭蒸发、电磁干扰、车内气味排放等各个环节,并由此成为国内首家全部实现绿色产品的企业。

上海大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环境管理、产品环境性能及市场环境需求的最佳结合。从建厂开始,上海大众就将环保确定为基本方针,并遵循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的22条环保准则,结合自身产品和生产流程特点,通过与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伙伴的紧密合作,摸索和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绿色行为准则”。该准则涵盖了工业用地最小化、禁止使用危害健康物质、噪音控制、水资源循环、能源节约、废物管理等一般性原则;以及汽车生产特殊工艺及过程的环保控制,涉及有害物质排放控制和特定成分使用控制等众多细节。通过环保准则的实施,上海大众有效地实现了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生产”,达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2003年,上海大众汽车三厂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汽车行业“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2006年,上海大众再获“爱心环保企业”殊荣。

上海大众注重通过新能源、代用燃料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低排放的水平。上海大众积极实施“动力总成战略”,到2010年,通过TSI、DSG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车型的油耗水平较现行限值标准将降低20%左右。作为前瞻性研发的成果,具备低能耗、零排放的PASSAT领驭氢燃料电池车,在2008奥运会期间在北京作为环保车辆进行示范运营,并被选作马拉松比赛的引导车。LPG(液化石油气)、CNG(压缩天然气)已实现批量生产。

在发展进程中,上海大众始终本着回报社会、造福社会的理念,广泛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二十多年来,上海大众累计捐赠约3.98亿元,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及各种社会公益事业。

中国汽车市场已越来越繁荣,而竞争也愈发激烈。背负光荣历史与未来梦想的上海大众,面对新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居安思危,正满怀信心地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强的举措,以“追求卓越”为自己的信念,锲而不舍地“永争第一”!

四、总结

大众汽车集团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在汽车领域的前列不仅与它悠久的历史有关,更多的是它在各个方面的努力的回报,先进的技术、优良的管理以及负责任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学习。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分析
篇二:大众公司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大众公司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 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

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

(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度大众公司产业结构。

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只是,结合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准,在实际需要对泰尔指数进行重新定义,用于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泰尔指数的公式如下:

公式中各变量的意义与结构偏离度E中各变量的意义相同。

与结构偏离度相同,如果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就会有TL = 0,泰尔指数考虑了产业的相对重要性并避免了绝对值的计算,同时它还保留了结构偏离度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含义,因此是一个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更好度量。泰尔指数不为0,就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对于0的偏离程度越高,说明产业结构也就越不合理。

(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定义:产业结构高级化实际上是指产业结构的升级,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和方向。

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值得说明的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脱离合理化的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事实上,产业结构在逐步趋向于合理化的过程中,会促使结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大众公司产业结构。

2.产业结构高级化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即产业重点依次转移;

(2)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向各种要素密集度依次转移;

(3)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向产品形态依次转移。

3.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判定标准:

(1)收入弹性原则。即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比例和消费者收入增加比例的比值。农产品存在这样的特征: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难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也就是说,农产品的收入弹性会出现下降,并且小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因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将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

(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技术进步原则)。农业因为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征,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相对二、三产业部门而言也比较缓慢,因此,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也会逐渐趋于下降,对于二、三产业部门的投资则会趋于上升;

(3)安全和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产业结构状态,就可称之为一定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最适状态,同时也就表明该国阶段上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水准状况。

在进行具体的定量研究时,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往往根据克拉克定律选择非农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标准。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为: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开始向第三产业移动,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在不同的研究中,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具体的衡量标准往往会有相应的变化,比如有的研究将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准。吴敬琏认为经济的“服务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产业的

增长率要快于第二产业,因此,很多的研究直接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标准。

(五)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大众公司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的水平和速度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基本一致的结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但这种促进作用跟经济增长速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并不确定,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水平不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也可能是因为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毕竟,实际的资源禀赋和生产阶段以及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文献有刘伟2008年的一篇文章。

(六)关于产出规模、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根据迪氏指数(Divisia index)的分解思想,构建如下产出规模分解模型:

Y= iN?ttNit

Nt?N= iNt?Sit?Eit (1) iYit

其中Yt表示第t年的GDP,中Nt表示第t年全国就业人数,i表示第i个地区,Nit表示第t年第i地区就业人数,Yit表示第t年第i地区的区域生产总值。Sit=Nit/Nt,表示第t年第i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当年就业人数的比重,Eit=Yit/Nit,表示第t年第i地区从业人员的产出效率。如此,产出规模就有三个因素构成:全国就业总规模N、表示就业结构的因素S和表示生产效率的因素E。

在迪氏指数分解法(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的乘法分解模式(Multiplicative Decomposition)下:

DYtotal=Yt Yt?1=DYscale?DYstructure?DYefficiency?DYrsd (2)

其中,DYscale、DYstructure和DYefficiency分别表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生产率效应,Drsd表示可能存在的分解残差。为了确定各效应的具体表达式,我们对式(1)的两边同取常用对数,并对时间t求导,得到: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竞争力分析
篇三:大众公司产业结构

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竞争力分析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下,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传媒集团,业界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对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国内市场,一些外国传媒集团窥视已久。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和国外传媒集团在全球的扩张,传媒产业的竞争力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何谓传媒产业的竞争力

传媒产业的竞争力是指一个传媒企业或集团在面对其他传媒企业或集团的竞争时所拥有的在某一方面能够胜出竞争对手的能力。

而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则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题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

二、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竞争力现状

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和打进中国市场的外国传媒集团的挑战之下,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竞争力究竟如何呢?本文从传媒内容、传媒规模、传媒收入来源以及传媒人才和品牌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传媒内容的质量是竞争力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传媒内容不单指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还包括信息传播的形式、受众定位等。在中国,传媒内容上的同质化现象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

目前,中国大约拥有1,920家报纸,其中日报和周报所占的比重最大,分别约为46.7%和29.8%,报纸日销售量达82,090万份,中国报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大部分报社都以降低报纸销售价格来抢夺市场,却忽视了传媒最应该重视的方面——新闻质量。翻开中国的报纸,里面的新闻几乎是一样的,所传递的信息基本相同,“别人有的我也有,别人没的我也没”,这就使报纸有了很大的可替代性,无法拥有稳定的读者群。

下面,让我们以《华商报》和《南方周末》为例,看媒体如何在内容上取胜。

大众公司产业结构

http://m.myl5520.com/shiyonggongju/119201.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我国近代的名人简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3篇)

名人简介

三年级名人简介及主要事迹

名人简介

[贵州百里杜鹃图片]举世罕见的贵州“百里杜鹃”散文

名人简介

陶潜是谁|陶潜《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简介

名人简介

【许你一场花开简介】花开几许作文450字

名人简介

丽水冒险岛门票多少钱|丽水冒险岛作文450字

名人简介

金华的双龙洞游记的作文_金华的双龙洞游记的作文

名人简介

丽水冒险岛门票多少钱|去丽水冒险岛玩作文

名人简介

老鹰裁掉安东尼_老爸的秘制手擀面四年级作文

名人简介

【诗经 大雅 板】板诗经

名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