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世家大族

2020-09-09   来源:历史试题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篇一:汉朝世家大族

忻州一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闫秀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答案】

D

考点: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材料材料信息,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的形成和与扩大,对中国文化的壮大与认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可知,此处“中国”即“中原”,因此D为正确答案。

2.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答案】

B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借鉴分封制的经验教训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固中央集权的措施。郡县制的实施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

3.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答案】

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材料可知,所谓的“家族政府”

指的是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实行了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地位,同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与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出现了“逆转”。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4.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

A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获取有

效信息,比较、分析,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秦朝建立以来”、“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自秦朝建立以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存在两对矛盾,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可知。两对矛盾的解决,涉及的主题均是权力分配及调整问题。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意思无关。

5.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概括最全面准确对应的是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C.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D. 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答案】

A

考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民主与法治,保留了大

量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文明的源头。B、C、D 三项的第一项都说出了 A 项的一个方面, 不全面,而 B、D 项对一种范畴的表述不正确。罗马人认为权利是生于法律的,是法律确认个 人和团体的利益。罗马最先制定了私有财产的权利,把私人权利看成是国家权利的最高准则。 故选A

6.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

两党制等等。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 突出依法行政 B. 对君权的制约

C. 强调主权在民 D. 对权力的监控

【答案】

D

考点:内阁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这使得国家元首对内

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同内阁制一样君主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权力。两党制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综合这三个概念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对权力的约束,其余三个答案都是片面的。

7.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这表明

A. 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B. 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

C. 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D. 政治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答案】

B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

描述中可知,A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邦政府的相关内容,排除AC两项。D项为错误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所以答案选B。

8.《法三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 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B. 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

C. 总统有权制定或废除法律 D. 参众两院具有同等的权力

【答案】

A

考点:法国共和制。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共和国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可分析出法国的总统无单独权利制定法律,须与参众两院一起创制;总统对参众两院通过的法律实施有监督的权力,体现了权力的制衡的原则。故选A。

9. 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

C 考点:辛亥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由材料“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粉碎了一个皇权”可知,作者肯定了辛亥革命在在民族、民权方面的成果。但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深感痛惜。分析选项, C 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10.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

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案】

D

考点:十月革命。本题考查获取和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十月

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的信息可得出,十月革命的爆发与国际环境密切相连,从“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可知十月革命的爆发与俄国的国情密切相连,因此题干认为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排除。

11. 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

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国民党已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 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 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 中国共产党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

C

考点:抗日战争。材料时间为“1935年”,此时处于红军长征时期,国民政

府一面对中国共产党实行武力进攻,一面寻求双方谈判的渠道。1935年时国民政府尚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故A项错误。B项的理解太片面。D项与材料的信息不符。

12.有学者指出,重庆谈判也许是传统中国最后一次以战争解决政治争端的替代方式,是现

代中国第一次具有显赫的国际背景和公众舆情参与的试图以民意制衡党争、以理性驾驭武力的历史性尝试。重庆谈判的这次“历史性尝试”涉及的核心问题是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问题

B.建立何种政治体制以谋求国家长远和平发展的问题

C.实行土地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

D.争取国际支持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问题

【答案】

B

考点:重庆谈判。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进行的谈判,核

心问题是和平民主建国的问题。故选B。ACD项都是与中国当时的背景不符合。

13.《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

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C.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答案】

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社会的发展变革。依据所学,A、B不符合第二次

革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封建思想文化依然根深蒂固,故排除;D符合题意;C说法过于笼统。依据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专制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所以应选C

14.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

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这里的“群雄竞起”

A.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C

2015届高三复习章节测试题第1单元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二:汉朝世家大族

第一单元 第二讲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映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解析:选B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材料信息"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正好符合汉初情形,可以判断B为正确选项。

2.(2014·江西检测)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宋地方州县所修城郭、街道和官署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唐宋地方权力尤其是财权差异带来的,宋以来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无钱可用,自然"城郭、街道和官署"就相对简陋了。

3.(2014·南京模拟)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解析:选D 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

4.有学者对汉代有过这样的论述:"刘邦的后继者汉武帝使中国的新文官制度有了一种确定的形式。......从周代的旧封建秩序向汉代的新官僚体制的转变进行得十分顺利--在不知不觉中......旧学说获得了新解释。"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汉代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

B.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C.儒学的变化适应了新体制

D.察举制巩固了新文官制度

解析:选B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承秦制的基础上,汉代对秦代确立的官僚体制进行完善,故A正确;汉代太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且"根本"一词太绝对,故B错误;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故C正确;察举制根据才学和品行选拔人才,它巩固了新文官制度,故D正确。

5.司马光在评论古代中枢权力演变时写道:"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

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待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据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

B.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

C.曹魏时,中书的权力开始超越尚书

D.东晋以后,门下分割中书的权力

解析:选C 由"西汉以丞相总百官......汉公卿稍以失职矣"不难看出A、B叙述正确;由"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可知D叙述正确。曹魏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只是说明中书与尚书分工不同并没有体现出中书权力超越尚书,故答案为C。

6.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唯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 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解析:选A "诏敕"是指帝王的命令。由材料可知,中书门下可以对皇帝的"诏敕"进行讨伦,并指出不妥当的地方。故选项A正确。

7.(2014·济宁模拟)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

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解析:选B 题眼是唐末以后的军事组织。兵部三省六部制就有,枢密院是宋代分割宰相军权的组织。故正确答案为B。

8.(2014·郑州模拟)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解析:选A 从第一则材料"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说明九品中正制不拘爵位;第二则材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说明九品中正制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由此可见,两则材料共同点是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9.(2014·株洲模拟)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选A 这句话的意思是选官不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品评官的评定。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10.《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解析:选C 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B、D。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答案为C。

11.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解析:选B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

12.(2014·黄冈模拟)"(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 )

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内阁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26分,共40分)

13.(2014·南通、泰州、扬州、宿迁模拟)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佗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7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3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第一句即可得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逐句进行概括,但是不要照抄材料。第(2)题"利弊"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归类概括。"利"由"步骤精密""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得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弊"由"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得出: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第(3)问"主要因素"从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等角度思考。

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

(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

(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三 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

--《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省"的含义由官禁向中枢的转变体现了什么?(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代行省的权力构成。(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实施的影响。(12分)汉朝世家大族。

解析:(1)材料一中的尚书、中书、门下从内廷官变为外朝的执政官,这反映三省职能由内政变成了外事。(2)把握材料中的"中央派出机构"、"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等即可归纳。(3)依据材料"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自主权的发挥等方面分析。

答案:(1)体现: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2)构成: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影响:中央责令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历史必修1古代史疑问错题
篇三:汉朝世家大族

历史必修1古代史疑问错题

1.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C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试题分析: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反映了唐代的官僚集团的组成情况:大部分来自于名门望族,科举考试选拔的略多于总数的10%;其次,明确答题方向,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对唐代的影响;最后,结合史实对本题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在隋朝已被废除,故A项错误;唐朝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确立的科举制,B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材料“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可知,D项说法错误;根据“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可知C项正确。

点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汉朝世家大族。

3.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C.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制是以出身、门第为标准,所以阻断了很多出身地位的人的参政之路,谷选D

4.(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汉朝世家大族。

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宦官权力不断增大的现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加强集权,防止大臣擅权,往往重用身边的人。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在这时通常会受到重用,宦官又利用自己的这种身份,假借皇帝的名义,作威作福。从本质上来看,宦官专权实际上是专制统治的产物。

5.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汉朝世家大族。

试题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之人目光短浅,不了解下情;策士冯谖寄食于孟尝君门下而没有得到重用,为发泄心中的抑郁,弹铗而歌,这些都说明了等级制对人才的束缚,说明了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部分士人境遇不佳不能代表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故D项错误。

汉朝世家大族

http://m.myl5520.com/shitiku/122311.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七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范文六篇

历史试题

2023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题

2022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题

2023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三篇

历史试题

2023高考全国乙卷历史试题完整版范文(精选三篇)

历史试题

2023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3篇】

历史试题

2023年江苏泰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题

2023年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精选】

历史试题

​2023年辽宁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荐】

历史试题

2023年上海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