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承载力

2020-05-19   来源:综合试题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
篇一:人口承载力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

摘要: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离散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测算出包含经济、资源、生态三个子系统的综合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且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通过与兰州市实际承载人口的对比,得出兰州市人口承载力的状况。

关键词:离散系数 熵值法 人口承载力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区域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容量,人口负载能力)是指某个区域在维持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的最大人口数量。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

其一,以短缺性资源,如土地、水或者矿产资源为基础的单要素人口承载力研究。1949年,威廉·福格特(Vogt,W.)在其研究《生存之路》中,首先提出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王玉平(1998)建立了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并对现有资源和预测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方创琳、余丹林(1999)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张晓青、李玉江(2006)采用多目标模型分析法对山东17个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作了评价、预测。

其二,以区域资源环境等诸要素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关系的多要素人口承载力,也称为综合人口承载力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科学工作者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各种资源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了该国的人口承载力。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ECCO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变化与人口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李玉江等(1996)从黄河三角洲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不同年份的人口承载力。武萍(1999)在考虑制约人口发展的各方面综合要素和人口需求发展目标下求出耕地面积所能承受的沈阳的人口承载力。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生态承载人口测算方法

生态足迹理论是将区域的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与供给用“全球性公顷”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折算为一定的生物生产性面积需求(生态足迹)与自然供给(生态承载力),然后通过比较分析这种供需状况,定量判断研究区域过去或者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公式如下:

式(1)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ri为当量因子;ci为各类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各类消费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篇二:人口承载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 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②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③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

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 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4个基本问题,提出了题为《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亿人口承载力。

人。就此他们认为“我国的理论最高承载能力为15~16亿人。”该报告还计算了中国各大气候类型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见表4。

从表4可见,热带地区因水热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最大,青藏区、干旱区和北温带承载潜力最小,这同水分和热量条件是完全成正比例的。由于后3个潜力区合计占我国土地总面积55%,因而大大降低了我国总的人口承载潜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自然条件上的一个重大缺憾。《生存与发展》一书中的研究成果,某些地方还待进一步探讨,如所计算的干旱区承载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人。而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曾提出干旱区人口压力的临界值为每平方公里7人,两个数据相差3.5倍,太过悬殊。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合作进行的题为《发展中世界土地的潜在人口支持能力》的研究报告,对类似中国干旱区、青藏区和北温带条件下的人口承载潜力的估计,也比《生存与发展》一书低。尽管如此,该书的基本观点仍具有一定的科学可信度,是可以接受的。它明确地向人们昭示了中国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制约作用,书中关于中国人口正面临严重超载的结论,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高度重视。

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篇三: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一节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

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人口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得先决条件

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分为两个阶段:

1.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

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早在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其土地承载能力。用一个方程式来说明这一论据,即: C=B:E

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即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这与目

前的标准公式基本一致。

2) 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他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公式。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口,即承载人口的上限。他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的反馈作用。人口承载力。

2.后期(1970年以来)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人口承载力。

1).澳大利亚的土地承载力研究

澳大利亚的科学工作者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各种因素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了该国的土地承载力。他们的研究考虑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限制因素,除种植业外还考虑了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分析了集中发展策略和相应的发展前景。

2).发展中国家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FAO把评价原则应用于世界土壤图,提供了确定世界农业土地生产潜力的新途径,即农业生态区域法(AEZ)这是一种综合探讨农业规划和人口发展的方法,他将气候和土壤生产潜力相结合,来反映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潜力并考虑了土地的投入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可以有不同的人口承载量。

3).资源承载力研究的ECCO模型,即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

它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变化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它把承载力研究与持续发展策略相结合,强调长期性和持续性,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发展计划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国内的土地承载力研究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该项研究的内容分为5个基本层次,确定2000年和2025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并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它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划分的九大土地潜力区为基础,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综合、协调、持续性为原则,从土地、粮食(食物)与人口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土地与食物的限制性;从可能性角度出发回答了我国不同时期的食物生产力及其能供养的人口规模,并提出了提高土地承载力缓解我国人地矛盾的主

要措施。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目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法常采用农业生态区法。

(一)农业生态区法的概念

农业生态区法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同联合国基金会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为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和计算土地生产潜力而创建的一种方法。

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亦可称为农业生态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制图单元),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农业生态区是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而成的;农业生态区的划分,主要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MapInfo、MapGIS等软件完成。

(二)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1.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资源清查,主要包括土地数量清查、气候清查和土壤清查。

(1)土地数量清查

主要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调查与核实。

(2)气候调查

气候调查有三个目的,即为了划分农业生态单元;为了进行农作物的气候适宜性评价;为了计算最大潜力产量和气候产量。

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热量条件划分气候带和热量区;第二,根据温度和水分条件计算温度生长期和水分生长期;第三,综合温度和水分生长期,计算水热生长期;第四,进行灾害性气候的分析,并按以上要求编制热量区图,温度生长期图和水热生长期图,为划分农业生态单元提供依据。

(3)土壤清查

土壤清查是在土壤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土壤普查的结果和近年来的变化情况进行修正,归纳出各土壤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肥料水平、生产性能等因素。在土壤普查中,同时对地形地貌、地下水位、农田建筑等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清查。人口承载力。

2.划分农业生态区

农业生态单元的生成方法有两种:(1)手工叠加而成;(2)用计算机各类软件叠加。农业生态单元图可以用地理信息系统如ARC/INFO、MAPINFO、MAPGIS等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

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砒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一方面是在生态区图中输入了行政区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在每个基础行政区内,根据其灌溉地(水浇地水田)、非灌溉地(旱地)草地、水域等的面积统计,以及相应生态单元的匹配而计算出耕地、草地、水域等的土地生产力,最后可以统计出每一个行政区的土地生产力。

5.确定投入水平

在上述有关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的水平问题,从而使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联系起来。

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按人均(包括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工种的统计)每人每年所需热量、蛋白质折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潜力来计算所能承载的人口。

(三)农业生态区法在我国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发展农业生态区法,主要可似考虑以下几点:

1.FAO研究的国家灌溉面积较小,对灌溉地产量的研究很粗,重点放在旱地作物生产上。而我国灌溉面积大,水浇地产量在总产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作详细研究。

2.农业生态区法在计算土地生产力时,采用的一系列参数是根据10年前在非洲国家的实验结果确定的。除了我国自然环境和作物品种与这些国家不同外,随着作物育种的进步,作物品种的特性也有很大的变化,必须采用通过我国自己的实验得出的参数来计算作物的潜在产量才能符合我国的实际。

3.农业生态区法在土地资源开发前景中没有考虑大型土地改良措施的作用,而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许多边际土地在外国能被认为是不适耕作的土地,在我国都采取了多种大型土地改良措施。

4.一个农业生态单元的土地并不都是用来生产食物。在计算土地资源的食物总产量时,就发生土地总面积中有多少是用来生产粮食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土地利用结构问题。我们应用这种方法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参数。

5.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6.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致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入产出,所以具体到一个地块或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上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产出,也不能根据投入水平直接定量的得出土地的产出。

第三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

一.土地生产潜力的概念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的生产力,它表明人们对资源利用的可程度,反映一个地区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土地生产力又可分为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济生产力。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当地几种主要当家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二.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

(一)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

近所来国内外科学家对土地自然生产力的测算进行了大量研究,相继提出许多计算模型。根据国内有关单位的应用研究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现仅介绍计算比较简单的迈阿密模型。迈阿密模型是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带大量生物生产量实测值与年降雨量、年均温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的粗略计算公式,它反映大范围作物生物产量的地带性分布,它采用的指标主要是年均温和年降雨量,其计算方法

人口承载力

http://m.myl5520.com/shitiku/106514.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小升初数学期末综合试题精选5篇

综合试题

关于2023全国甲卷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含答案【二篇】

综合试题

考研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合集二篇)

综合试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试题范文(精选8篇)

综合试题

八年级英语上册单元综合试题及答案(通用6篇)

综合试题

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综合试题(通用6篇)

综合试题

二年级语文下期末综合试题四篇

综合试题

二年级语文下期末综合试题【4篇】

综合试题

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试题解析(通用3篇)

综合试题

2023年四川眉山中考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最新

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