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2018-12-24   来源:散文诗

一发千钧
篇一: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一发千钧 (yī fà qiān jūn)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

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 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 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 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 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 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 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 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 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一发千钧的意思是: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象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古汉文选(韩愈)大纲整理
篇二: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第十单元 文选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据朱熹考证,这个南阳即今河南修武县。)因为昌黎(在今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韩愈早年不得志,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才被宣武节度使董晋征为属官,后来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在监察御史任时,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得罪了京兆尹李实,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在刑部侍郎任时,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潮州(今广东省丰顺、揭阳、潮阳一带)刺史。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要阐明孔孟之道,以此来反对当时单纯追求形式的骈文。这些,对当时的文坛以及后世散文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韩愈的作品现存有《韩昌黎文集》,由宋廖莹中辑注,明徐世泰整理。 答李翊书[1]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2]?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者[4],焉足以知是且非邪[5]?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1]李翊(yì),唐德宗时人。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中进士。韩愈在这封信里,强调学习古文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他介绍了自己学习古文的经验,提出了气盛言宜的主张。

[2]道,指仁义之道。 [3]文,文章。 [4]抑,转折连词,相当於现代汉语的“不过”“可是”。《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里用此典,是自谦之辞,说自己没有学问。

[5]且,还是,或。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2],甚似而几矣[3]。抑不知生之志,蕲胜於人而取於人邪[4]?将蕲至於古之立言者邪?蕲胜於人而取於人,则固胜於人而可取於人矣;将蕲至於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於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5]。根之茂者其实遂[6],膏之沃者其光晔[7]。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8]。

[1]你所谓“立言”这句话,是对的。 [2]期,期望。 [3]几,近,接近。 [4]蕲(qí),通祈,求。胜於人,胜过人。取於人,指被人取而用之,即被人学习。

[5]俟,通俟,等待。根、膏,都指“道”。实、光,都指“文”。

[6]遂,成,这里指顺利地成熟

[7]沃,肥美,这里指油脂多而好。晔(yè),明亮。 [8]蔼如,茂盛的样子。这句意思是说,仁义之人有了仁义作根,说出话来必然气势充沛。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1],行若遗[2],俨乎其若思[3],茫乎其若迷[4],当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5],惟陈言之务去[6],戛戛乎其难哉[7]!其观於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8]。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9]。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10],昭昭然白黑分矣[11],而务去之[12],乃徐有得也。当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来矣[13]。其观於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14]。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15]。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16],其皆醇也,然后肆焉[17]。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18]。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1]呆着的时候好像忘掉了什么。 [2]走着的时候好像丢掉了什么。 [3]俨乎,庄重的样子。 [4]茫乎,等於说“茫茫然”。迷,迷惑,昏迷。从“处若忘”到“茫乎其若迷”,都是形容学习时苦思苦想,用心专一的样子。

[5]当自己把心里想的写出来的时候。 [6]陈言,陈腐的言论。

[7]戛戛(jiá jiá),很吃力的样子。

[8]非,非难。笑,讥笑。这话是说,不怕别人讥笑自己的文章不合时俗。

[9]不改,指不改上述学习的路子和对非笑所抱的态度。

[10]正伪,指古书中所载之道的是非真假。正伪的标准即上文所说的“圣人之志”,也就是儒家的思想。不至,指没有达到顶点。

[11]昭昭然,清楚明白的样子。 [12]去之,指去掉“古书之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 [13]汩汩(gǔ gǔ)然,水流急速的样子,这里形容文

思敏捷。

[14]大意是,因为其中还存有时人之说。说者,指见解。

[15]浩乎、沛然,都是水势汹涌的样子,这里指文笔奔放。

[16]这是说在写之前,先把意思从正反面来研究,并且平心静气地加以考虑。距,通拒。 [17]肆,指放手去写。 [18]诗,《诗经》。书,《尚书》。诗书,这里泛指古代经典著作。

气[1],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2]。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3]。虽如是,其敢自谓几於成乎?虽几於成,其用於人也,奚取焉[4]?虽然,待用於人者,其肖於器邪?用与舍属诸人[5]。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6],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1]气,指思想修养。 [2]毕,尽。

[3]这是说气盛了就能驾驭语言,运用自如。言之短长,语句的长短。声之高下,声调的抑扬。

[4]被人用时,人家取什么呢?也就是不见得可以被人取用。

[5]等待别人用的人,就像器物一样,用和不用,都由别人摆布。

[6]处,处理,安排。心,指思想。道,方法。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1],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2],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於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1]遗,弃。指被今人所弃。 [2]亟(qì),屡次。其人,指志乎古的人。 送孟东野序[1]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2]。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3];其趋也[4],或梗之[5];其沸也,或炙之[6]。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1]孟东野,名郊,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穷愁潦倒,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五十岁才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尉。韩愈很同情他,於是赠此序来勉励他。序,唐初形成的一种文体,即赠言。本文主要说明两点:(一)文学和时代是密切联系着的,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文学;(二)作家必须有真情实感,

才能写出好作品来。 [2]挠(náo),搅动。

[3]激,阻碍水势,使其激扬。 [4]趋,这里指水流得很快。

[5]梗,塞。这里指阻塞水流,以强其势。 [6]炙,烧。

乐也者[1],郁於中而泄於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2],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於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3],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於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於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1]乐,音乐。

[2]这八种都是乐器。参看下册858页通论第十九节。

[3]敚,夺。推夺,等於说推移。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1],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於韶以鸣[2]。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3]。伊尹鸣殷[4]。周公鸣周[5]。凡载於《诗》《书》六艺[6],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7]。”其弗信矣乎[8]?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9]。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10],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眘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11],皆以其术鸣。秦之与,李斯鸣之[12]。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13]。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鸣者[14],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15],其辞淫以哀[16],其志弛以肆[17];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18]?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1]咎陶(gāo yáo),一作皋陶,又作咎徭,相传为虞舜的臣,为舜掌司法,造律立狱。今《尚书》有《皋陶谟》,伪古文《尚书》有《大禹谟》。 [2]夔(kuí),相传为虞舜时的乐官。韶,相传为舜时的乐曲名。

[3]五子,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太康沉於游乐,百姓都怀有贰心,有穷国后羿趁太康游於洛水之南时,在黄河拒守,不让他入国。五子怨太康失国,作歌述大禹的警戒。五子之歌现已亡佚。今伪古文《尚书》有《五子之歌》,系后人伪托。

[4]伊尹,名挚,商的贤臣,曾助汤伐桀。汤死,

又辅佐汤的孙子帝太甲。据说他曾经作《汝鸠》,《汝方》,《咸有一德》,《伊训》,《肆命》,《徂后》,《太甲》等文,但是皆已亡佚。今伪古文《尚书》有《伊训》,《太甲》,《咸有一德》,都是后人所伪托。 [5]指周公曾作《大诰》《嘉禾》《康诰》等文。今伪古文《尚书》有《大诰》《康诰》等。 [6]诗,《诗经》。书,《书经》。六艺,这里指六经。 [7]铎,铃。木铎,木舌的铃。古代宣布新政令时,摇铃召集百姓来听。这句话见於《论语·八佾》。这是说孔子不被诸侯所用,将退而著述。 [8]难道不是真的吗?

[9]荒唐,广大无边的样子。《庄子·天下》说,庄子的学说是一种“荒唐之言”。这是说庄子的文章汪洋闳肆,无涯无涘。与现在所谓“荒唐”不同。 [10]臧孙辰,即臧文仲,春秋时鲁国大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11]杨朱,战国时思想家,卫国人,字子居。他的著作已失传,他的学说散见於《孟子》《列子》等书中。管夷吾,即管仲,后人将他的言论集为《管子》。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谥平,字仲,史称晏平仲,后人采其行事和言论,辑为《晏子春秋》。申不害,法家,战国时韩昭侯之相,著有《申子》。眘到,即慎到(眘是古慎字),法家,战国时赵人,著有《慎子》。田骈,道家,战国时齐人,齐宣王时为上大夫。邹衍,阴阳家,战国时齐人,为燕昭王师。尸佼(jiǎo),杂家,战国时鲁人,曾经是秦相商鞅的门客,著有《尸子》。孙武,春秋时军事家,齐人,著有《孙子》。张仪,战国时魏人,秦惠王之相,倡连横之说。苏秦,战国时周人,为六国之相,倡合纵之说,与张仪同属纵横家。

[12]李斯,战国时楚国人,后为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有《谏逐客书》和《论督责书》,皆见於《史记·李斯列传》。

[13]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成都人。扬雄,字子云,西汉成都人。二人都是有名的辞赋家。 [14]即使就其善呜者而论。

[15]节,节拍。数(shuò),频繁,密。 [16]淫,放荡。

[17]弛,松弛,懈怠。肆,放纵。

[18]大概上天认为他们的德行丑恶而不顾念他们吧?将,副词,大概,或者。丑,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1],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2]。从吾游者,李翺、张籍其尤也[3]。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於江南也[4],有若不释然者[5],故吾道其命於天者以解之。 [1]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今四川射洪县)人,初唐著名诗人。苏源明,初名预,字弱夫,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唐代文学家。元结,字次山,河南人,唐代诗人。李观,字元宾,赵州赞皇(在今河北临城县北)人,唐代文学家。

[2]不懈,这里指作品无懈可击。浸淫,叠韵连绵字,逐渐渗透。这里比喻接近。大意是,他的诗超过了魏晋时代的诗,有些精妙的诗达到了上古诗歌的水平,其他的诗也接近汉诗的水平了。

[3]李翺,字习之,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东)人,以古文著称。张籍,字文昌,苏州人,擅长乐府。尤,特出。

[4]指孟东野做溧阳尉的事。溧阳在唐代属江南道。役,服役。

[5]不释,指心放不开,即郁郁不乐的意思。 送李愿归盘谷序[1]

太行之阳有盘谷[2],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3],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4],隐者之所盘旋[5]。”友人李愿居之。

[1]李愿,生平不详,与唐西平忠武王李晟的儿子李愿不是一人(依阎若璩说)。盘谷,地名,在河南济源县北。本文作於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政治昏乱,藩镇恣横。作者在贞元十六年失官后,到京师求官,但一直未达到目的,心情沈重,牢骚满腹。所以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名利之徒的蔑视。

[2]太行(háng),太行山。阳,山南为阳。 [3]藂,通丛。

[4]宅,位置。幽,深暗。 [5]盘旋,盘桓,留连。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於人,名声昭於时,坐於庙朝[1],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2]。其在外,则树旗旄[3],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4],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5],秀外而惠中[6],飘

轻裾[7],翳长袖[8],粉白黛绿者[9],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0],争妍而取怜[11]。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12],用力於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13]。

[1]庙,宗庙。朝,朝廷。古代聘享、命官、议事都在祖庙进行,与朝廷出政并重,所以庙朝并举。坐於庙朝,指参与国家大事。 [2]进退,指任免,升降。 [3]旄,旗的一种,旗竿上附有牦牛尾或鸟的羽毛。 [4]畯,一本作”俊“。

[5]便(pián)体,体态轻盈。

[6]惠,通慧,聪明。外,指外表。中,指内心。 [7]裾(jū),衣服的前襟。

[8]翳,遮蔽。翳长袖,让长袖遮蔽着身子。《韩非子·五蠹》说:”长袖善舞。“飘轻裾,翳长袖,都是描写跳舞姿态的美。

[9]黛,古代女子用来书眉的青黑色颜料。 [10]负,倚靠。恃,这里用如名词,指色艺。 [11]妍(yán),美。怜,爱。

[12]遇,遇合。知,被知,被了解。

[13]这两句是说,这种作威作福的享乐生活是命运决定的,不能够徼幸取得。幸,徼幸。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於山,美可茹[1];钓於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2]。与其有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3];与其有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车服不维[4],刀锯不加[5],理乱不知[6],黜陟不闻[7]。大丈夫不遇於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1]茹(rú),吃。

[2]适,舒适,用如名词,是“安”的宾语。这话是说,怎样舒服就怎样做。

[3]大意是,与其当面受到称誉,不如背后不受毁谤。

[4]车服,古代官位高低,车服有所不同,这里车服指官职。维,束缚。这话是说没有官职束缚我。 [5]刀锯,指刑戮。这话是说刑戮加不到我身上。 [6]理,治(因避唐高宗讳改用“理”字),指天下太平。乱,指不太平。

[7]黜(chù),贬斥。陟,进用。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1],足将进而趑趄[2],口将言而嗫嚅[3],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4],徼幸於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於为人贤不肖何如也[5]?”

[1]等於说奔走於势利之途,也就是趋炎附势的意思。

[2]趑趄(zījū),躇踌不前的样子。

[3]嗫嚅(niè rú),想说话又不敢说出口的样子。 [4]辟,法。

[5]他们在为人方面贤不肖怎么样呢?不肖,不贤。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1];盘之阻[2],谁争子所[3]?窈而深[4],廓其有容[5];缭而曲,如往而复[6]。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7]!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8];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9]。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10],从子於盘兮,终吾生以徜徉[11]。” [1]沿,这里指沿水散步。

[2]阻,险阻。指险阻梗塞的地方。 [3]所,处所。 [4]窈,幽远。

[5]廓,空阔的样子。有容,有所容,指宽阔。 [6]缭,缠绕,指回环曲折。这话大意是,盘谷曲折回环,行人好像在往前走,却不知不觉又走回来了。 [7]央,尽。

[8]这是双关语,明说虎豹蛟龙,实则隐寓奸佞豪强。

[9]呵,呵斥。

[10]膏,油脂,涂在车轴和车毂之间,可使车轮运转滑利,这里用如动词。秣,喂〔牲口〕。

[11]徜徉(cháng yáng),徘徊放荡。这首歌的韵脚是:中宫;土稼;泉沿;阻所;深容;曲复;央藏祥康望(wáng)徉。土与稼押,深与容押,都是仿古。土与稼同属古音鱼部。深属古音侵部,容属古音东部,侵东通韵。

柳子厚墓志铭[1]

子厚,讳宗元[2]。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3]。曾伯祖奭[4],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5],死高宗朝。皇考讳镇[6],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7]。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8]。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9],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1]墓志铭,古代的一种文体,表示对死者的纪念。文章通常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位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很短,可说是一种变格。墓志铭刻在石上,埋於墓中。 [2]讳,死去的人的名,敬称。

[3]拓跋魏,指南北朝时的北魏王朝,因国君姓拓

跋(后改姓元),所以称为拓跋魏。史书记载,柳庆任北魏侍中,入北周,被封为平齐公。子柳旦为北周中书侍郎,被封为济阴公。此处可能有脱文。 [4]奭(shì),先为中书舍人,因外甥女王氏为皇太子(唐高宗)妃,擢升为兵部侍郎。王氏当了皇后后,又升为中书侍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高宗废王氏,柳奭也被贬为爱州刺史。后来朝臣许敬宗、李义府告发他企图谋害皇帝,并说他与褚遂良等朋党为奸,高宗派人到爱州将他杀死了。按:柳奭是柳宗元的高伯祖,这里说是曾伯祖。 [5]褚(chǔ)遂良,字登善,曾做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等官。后因劝阻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贬黜。韩瑗(yuàn),字伯玉,做过同中书门下三品、侍中等官,为救褚遂良,也被贬黜。 [6]皇考,见第二册550页注〔6〕。 [7]事,侍奉。太常博士,太常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长官为太常卿。博士是其属官,掌管礼仪祭祀和议定王公大臣的谥号。当时常衮为吏部尚书,他推荐柳镇为太常博士。柳镇因为老母在江南,请求做宣城县(今安徽宣城县)令。

[8]柳镇后升为殿中侍御史,因不肯与御史中丞卢佋、宰相窦参一同诬陷侍御史穆赞,并且为穆赞平反了冤狱,被窦参以别的事陷害,贬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司马。这里的“御史”即指殿中侍御史。唐代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殿中侍御史属殿院,是皇帝周围纠察群僚的监察官。

[9]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窦参因罪被贬,第二年皇帝赐他死,任柳镇为侍御史。侍御史,属台院,掌纠举百僚、审讯案件。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1],崭然见头角[2]。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辞[3],授集贤殿正字[4],蓝田尉[5]。儁杰廉悍[6],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7],踔厉风发[8],率常屈其座人[9]。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10],交口荐誉之[11]。

[1]唐德宗贞元九年,柳宗元二十一岁时中进士。 [2]崭(zhǎn)然,高峻的样子。见(xiàn),显露。这是比喻青年人显露才华。

[3]博学宏辞,这里指唐代吏部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取中后即授予官职。

[4]集贤殿,全名为集贤殿书院,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置学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校雠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 [5]蓝田,地名,今陕西蓝田县。

[6]儁,同俊。儁杰,指才能出众。廉,方正,有骨气。悍,勇敢。

[7]百子,指诸子百家。

[8]踔厉,腾跃的样子。踔厉风发,形容柳宗元发表议论时见识高远、精神奋发的样子。 [9]率(shuài),一般。

[10]这是说,因柳宗元有才学,当时的显贵人物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

[11]交口,等於说众口同声。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1],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2],例出为刺史[3]。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4]。居闲[5],益自刻苦,务记览[6]。为词章泛滥停蓄[7],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於山水间[8]。

[1]监察御史,属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

[2]用事,等於说当权。用事者,指王叔文。顺宗时,王叔文任户部侍郎,深得顺宗信任。他看到当时政治黑暗,想进行改革,於是以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更引用柳宗元、刘禹锡等新进之士。当时宪宗为太子,对王叔文很不满意,即位后,将王叔文贬黜,后来又把他杀死了。 [3]这里指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因坐王叔文党,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一事。当时凡被视为王叔文同党的都被遣出,所以称“例出”。 [4]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唐代州行政长官刺史的属官,是刺史的助手,不掌武职。 [5]居闲,处於闲暇的时候。

[6]记览,记诵和阅览。这是说柳宗元刻苦读书。 [7]形容文笔汪洋恣肆,像水的泛滥;雄厚凝链,像水的停蓄。

[8]肆,指放荡。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1],而子厚得柳州[2]。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3],为设教禁[4],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5],约不时赎[6],子本相侔[7],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针,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8],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於他州[9],比一岁[10],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11],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书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1]偕,指很多人一起。

[2]柳州,唐置的州名,故治即广西旧马平县治。 [3]因,顺着。土俗,当地的风俗。

祭十二郎文 教师版(学案带答案)
篇三: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祭十二郎文》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名: 组长:

编写人:解婷婷 审核:高二语文互研组 编号:xs-5-3 课时:四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读并体会文章的感情,整体把握课文。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新颖流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有《马说》,《师说》等。唐宋八大家除韩愈外还有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二、背景介绍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却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读来令人心酸。

【预习检测】 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孰谓汝遽(

jù)去吾 万乘(shèng)之公相 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查漏补缺】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课堂检测】在课本上标注前三段翻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前三段。

【课前检测】在课本上标注前三段的翻译。

【预习检测】 疏通前三段文意,完成下面两题。

1、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前置构成“唯……是……”格式,“是”起提宾作用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式,全句该是“吾念汝从吾于东”,意思是我想到你跟着我一起在东方客居

2、翻译下列句子(将画线词语要翻译准确)。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翻译:

【合作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明确: 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允许自由答问。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在叙事追忆中,作者常常跳出“过去”而回到“现在”,针对往事而作抒情、评说,这两段何处为此类文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段自“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以下数行是独立的抒情文字。文中体现作者的追悔痛惜之情,直捷而毫无矫饰,故能打动人心。

【查漏补缺】

【课堂检测】完成《新新学案》预习新知部分下列内容,并将相对应内容批注到课本中。 一词多义中的“致,省”;词类活用中的“1、2、4、8、13”;

古今异义中的“少年、成家、明年、记忆”;文言句式中的1、2、3、5、6句。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四到九段

【课前检测】在课本上标注四到九段的翻译。

【预习检测】

疏通四到九段文意,完成下面问题。

1、特殊句式: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然乎?其不然乎?:以上两句是选择复句,构成“其……其……”格式意思分别是“是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是这样呢?或不是这样呢?”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此为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是“盖东野之使者不知以月日问家人”,意思是大概孟郊的使者不知道用十二郎去世的具体日期这个问题问家里人

2、翻译下列句子(将画线词语要翻译准确)。

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翻译:

1、提问:结合前三段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摘抄有关的句子并概括。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

【查漏补缺】

【课堂检测】完成《新新学案》预习新知部分下列内容,并将相对应内容批注到课本中。 一词多义中的“始、诚、其”;词类活用中的“3、5、6、7、9、10、12”;

古今异义中的“成立、志气、虽然、几何、以为、动摇、强者”。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第十到十二段,积累文言知识 【课前预习】在课本上标注四到九段的翻译。

【预习检测】

疏通第十到十二段文意,完成下面问题。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省略句,全句该是“则待汝终丧而取之以来”,意思是就等到你的丧期过完了然后再把你的妻子和孩子接来和我一起住

【合作探究】

1.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2.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细读体会,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

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查漏补缺】

【课堂检测】完成《新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http://m.myl5520.com/shicijianshang/94331.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数学教案-散文诗(通用9篇)

散文诗

春暖的散文诗(锦集6篇)

散文诗

此时静坐的散文诗歌汇编3篇

散文诗

六年级散文诗歌:四好少年250字范文(通用6篇)

散文诗

抒发思念散文诗歌(锦集4篇)

散文诗

赞美诚信的现代诗歌_仿写诚信的散文诗歌朗诵精选五篇

散文诗

嫦娥的经典散文诗歌(合集3篇)

散文诗

歌颂光明的现代散文诗歌范文汇总三篇

散文诗

赞美坚强经典散文诗歌

散文诗

关注健康现代散文诗歌【2篇】

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