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超然台记》

2020-09-25   来源:苏轼诗词鉴赏

苏教版选修《超然台记》阅读练习
篇一:苏轼《超然台记》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

福建福鼎 林承雄 初稿于5/4——7日 5/9晚改定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离(加“酉”字旁),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

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

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

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

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

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

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

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

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

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

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盖游于物之外也。

【导读】这篇记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作者调任密州知州的第二年。本文记述了他

到密州后的生活情况,反映了他澹泊自适的生活态度,达观超然的老庄哲学。文章以说理挈

领,然后写建台的背景和经过,进而写登台之乐,简笔点染四方形胜佳景,末尾卒章显志。

全文逐层递进,议论纵横,推理严密,叙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充分体现出洒脱、旷达的

胸怀。理趣美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由理入事,因事及景,再以理收束,虚实相生,张弛有致。

【训练】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是谓求祸而辞福( )(2)岁比不登 ( )

(3)背湖山之观 ( )(4)稍葺而新之 ( )

(5)而吊其不终 ( )(6)余弟子由适在济南( )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1)盖游于物之外也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B.(1)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山中与裴秀才书》)

C.(1)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D.(1)台高而安 (2)正襟危坐而问客(《前赤壁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恶美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文:

(2)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译文:

4.简答

(1)从第一段的议论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第三段中写作者“相与登览,放意肆志”,你能品味出这纵情欢乐中含蕴着怎样的感慨和隐痛?请精读该段并联系全文,试作简要分析。

(3)取名为“超然台”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1.(1)避开(2)收成(3)景色(4)修理(5)哀痛(6)正在

苏轼《超然台记》。

2.C.都作介词,相当于“凭借、依靠”。(A.(1)连词,可译坐“因为”、“由于”。(2)用作发语词,可译为“大概”。B.(1)动词,认为;(2)介词,用。D.(1)连词,表并列;可译作“又”;(2)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或不译。)

3.(1)所以有了美和恶的意念,忧和乐就产生了;这不是很可悲吗?

(2)我既安于这里的淳朴风俗,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对我的无能也习惯了。

4.(1)反映了作者等荣辱、同忧乐的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这样开头,一方面扣紧题旨——超然,点明主题,显示了全文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有力地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2)要点参考: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愿为邦国立功而终遭贬谪之慨叹,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超然台记
篇二:苏轼《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3、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4、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3、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文章背景介绍: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本文说明超然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管它什么祸福,什么美丑,什么善恶,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谪,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

二、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串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苏轼《超然台记》。

1、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物外的快乐。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皆有可乐”。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落笔便暗写“超然”,直接提出“乐”字为主线。然后是举例加以证明。“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而广之,人便可以随遇而安,无处不快乐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连,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2、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

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入“游于物内”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难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灭顶的悲哀。

3、讨论前两节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上文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局限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记超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

3、第三段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

讨论:在这一节中作者用哪几个方面的事实来说明超然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1)、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纪实,也是以忧托喜的伏笔。

(2)、生活初安。“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写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乐之无穷。“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

(3)、修台游乐。先交代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乐之意。再写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仰慕,有不平。 最后描写了台的优点:“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因此,作者与客不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乐的。最后又落脚在“乐”字上。

4、第四段,交代台名的由来,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

讨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苏轼《超然台记》。

游于物之外就无往而不乐。与文章开头紧相呼应。

本文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即是写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真是“一字立骨”的佳作。

5、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

1、一般记体文章,多以记叙为主,或先叙或在记叙中适当插入一些议论,比如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像本文这样一开始就大加议论,然后才人题记叙,先议后叙,由理人事,由事及景,最后以理收笔,而且前后都能紧紧扣住一个“乐”字,共同阐明一个主旨,议论与记叙紧密结合,是不多见的。议理和叙事交相生辉,寓情于叙事之中,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

2、本文的语言,也极为平易秀丽,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收纵自如。

三、检测与归纳.

1、全文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是怎样围绕这一个字展开的?

本文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苏轼《超然台记》。

2、翻译下列几个句子,。

(1)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2)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3)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4)且名其台日“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附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淡酒,都可以使人醉,瓜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冲突,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事物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的(在心中)冲突,忧愁和快乐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行走在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用糙米煮饭吃,(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说:游玩多么快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超然台记》教案(高二选修)
篇三:苏轼《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3、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4、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3、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文章背景介绍: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本文说明超然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管它什么祸福,什么美丑,什么善恶,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谪,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

二、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串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1、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物外的快乐。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皆有可乐”。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落笔便暗写“超然”,直接提出“乐”字为主线。然后是举例加以证明。“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而广之,人便可以随遇而安,无处不快乐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连,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2、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

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入“游于物内”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难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灭顶的悲哀。

超然台记教案
篇四:苏轼《超然台记》

课题:苏轼《超然台记》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章第三、第四段段意,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

(2) 体会密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变化;

(3) 理解文章“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思想主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第三、第四段段意,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

(2)体会密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变化;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思想主旨;

教学设计:

一、解题

记: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可以说理等。

所学过的文章有《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二)写作背景: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

三、关于超然台

请同学们化身导游,向大家介绍你所读出来的超然台的信息。

明确:(1)、地理位置及四周景观;

(2)、建造台子的由来,旧台子,重新修葺而成;

(3)、留下众多文章,如苏轼的《超然台记》、苏辙的《超然台赋》等;

四、重点学习文章第三第四段。

(1)、移守胶西:

对偶、排比句式

写出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

(2)、生活初安:

不乐:疑余不乐:

拓展:庄子与惠子争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乐:探究苏东坡为什么能够快乐?

林语堂《苏东坡传》的解读。

苏东坡“恨世”而不“恨人”

(3)、修台游乐:

超然四望:

北:隐君子

东:卢敖所遁

西:姜尚、齐桓公

南:韩信

问题:四望望到的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

讨论:苏东坡此时的心理状态到底为何?

讨论:苏轼此时的心情和苏东坡在黄州赤壁时期相比到底哪个更洒脱、更旷达?

熙宁七年(1074年) 密州时期

元丰五年(1082年)赤壁时期

此时的苏轼还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之中犹豫徘徊,所言还比较拘谨有度,八年

后的《赤壁赋》则更加豪迈而旷达。

可拓展《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探究密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情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游而得乐

有玩的很快乐,节奏很明快。 五、超然台命名的由来

苏辙命名

超然:虽有荣观,燕处超然。(《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表明:无往而不乐,游于物之外。

心与物游

六、全文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是怎样围绕这一个字展开的?

本文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

七:练习及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完成相应学案练习

苏轼《超然台记》

http://m.myl5520.com/shicijianshang/125254.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浣溪沙》苏轼诗词鉴赏汇编3篇

苏轼诗词鉴赏

【二十四桥仍在什么意思】二十四桥仍在,杜郎而今安在哉散文

苏轼诗词鉴赏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诗词鉴赏

宋史文天祥传全文翻译_关于《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的词|苏轼的《游净居寺》诗词

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最经典的诗词名句|苏轼诗词《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最经典的诗词名句]苏轼-诗词《鳆鱼行》 古诗

苏轼诗词鉴赏

【辛弃疾 词】辛弃疾《霜天晓角 赤壁》全诗赏析

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最经典的诗词名句|苏轼诗词《入峡》

苏轼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