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花馍

2020-08-12   来源:励志名言

山西面食文化的探讨
篇一:晋阳花馍

山西面食文化的探讨

姓名

学号

摘要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关键词

山西 面食 种类 文化

0、前言

中国的面点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 面食日益丰富。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小吃。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元宵、油条等。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自古就有“面食王国”、“面食之乡”的美誉。山西面食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其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作之精巧,在全国乃至世界独树一帜,享有较高的声誉。

山西面食品种丰富,制作多样,按名厨主理分类有五十余种,如细如发丝的拉面,刀飞面舞的刀削面,游龙戏水的一根面等。制作方法有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几十种,所用原料除小麦面外,还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等,调料上自鸡、鸭、鱼肉、海鲜,下至油、盐、酱、醋,不一而足,所以山西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的面食。

1、正文

1.1、蒸制面食

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等。

蒸制面食

名称

馒头

莜面栲栳栳

高粱面鱼

稍梅

面塑

俗名 馍、饼 栲栳栳 油盐蘸窝窝 烧麦 面人、花馍 起源及传说 《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 隋文帝时期,灵空山古刹盘谷寺 盛行于山西忻州地区 起源于元代初期、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

1.1.1、馒头

一种把面粉加水、糖等调匀,发酵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条。一般在制作时加入肉、菜、豆蓉等馅料的馒头叫做包子,而普通的馒头叫白馒头。味道可口松软,营养丰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馒头分有馅和无馅两种。馒头一般是半圆外表平整,每逢节日顶部会印上大红印;江南地区的有馅馒头主要有豆沙馅和猪肉馅两种。包子则半圆顶部捏合处褶皱不加红印,通常有肉馅、豆沙馅、油菜、白菜、粉条、萝卜丝、南瓜、韭菜鸡蛋等各式各样。

1.1.2、莜面栲栳栳

山西高寒地区尤其是忻州地区的一种面食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条编制成的一钟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钟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斗”故得名。

1.1.3、高粱面鱼

这在晋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鱼,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老百姓叫“油盐蘸窝窝”

1.1.4、稍梅

又称烧卖、肖米、稍麦、烧麦、烧梅、鬼蓬头,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烧麦最晚起源于元代初期、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商途茶馆中的出售的“蒸面”。后来“捎上”

了些菜点,成为“茶捎卖”,经多年演变成为今天的“烧麦”。

1.1.5、面塑

山西面塑以上等的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山西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山西面塑兴盛于民间,流传至民间,面塑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它们大多出自家庭妇女之手,山西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1.2、煮制面食

山西煮制面食品种丰富,制作多样,大体可分为五十余种,如细如发丝的拉面,刀飞面舞殷削面,游龙戏水的一根面等。制作方法有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几十种,所用原料除小麦面外,还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等,调料上自鸡、鸭、鱼肉、海洋,下至油、盐、酱、醋,不一而足,所以山西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的面食。

煮制面食

名称

刀削面

包皮面

拉面

揪片

剔尖

猫耳朵

俗名 -- 夹心面 甩面、扯面 掐疙瘩 拨鱼 -- 起源及传说 起始于元朝,发扬于明朝 古代晋中地区 起源于唐代回族民众 清末民国初年 清乾隆年间,恰克图城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杭州西湖

1.2.1、刀削面

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的刀削面。可称“面食王中王”。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一些本地游子,在回到家乡之后,都要先赶去削面店,去吃一碗刀削面,来解日夜思念之情。

1.2.2、包皮面

包皮面,乡间亦称金裹银。在晋中、吕梁、忻州等地区食用非常普遍。但由于各地食俗

不同,所包的面种和吃法也不太相同。在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祁县一带常吃“红面包皮”;阳泉市、盂县、平定县一带常吃“玉米面包皮”; 而忻州市、原平市一带历来喜吃“荞面包皮”“红面包皮”和“玉面包皮”。食时一般浇配各种荤素浇头,以盖浇为主。“荞面包皮”则配以各种荤素配料,炒制面食,如以肉、蒜炒制的“金裹银”是原平市的传统风味小吃,味感独特,十分可口,深受当地人民的欢抑。

1.2.3、拉面

清末陕西人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陕西、山西一带流行的一种“桢面条”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陕西朝邑、同州为最。其薄如韭菜,细似挂面,可以成三棱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这种桢条面就是现在山西的拉面。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风味。拉面的种类也很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及空心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为大拉面,7扣以上的为龙须面,一般家庭做的为小拉面。大拉面的表演在太原街头巷尾并不鲜见,但“面食技艺团”的师傅们如此绚丽夺目的表演我还是第一次见。为了美观和营养,面团被和成了绿色的蔬菜面,抻开,卷起,再抻开,再卷起,如此数扣之后,师傅们将拉好的面放在撒满面粉的几案上抖开,而后两手像搭毛线般地将面抻开并抖动着。整个景象就如碧绿的瀑布哗哗泻下一般,蔚为壮观。片刻之后走上前去,看到拉好的面已如丝般纤细,这已是龙须面的标准了。

1.2.4、揪片

晋中一带的传统面食,它以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工艺,在面食中独树一帜,流行晋中,驰名中外。将面粉用水和好、揉好,放置一会儿。然后,用擀面杖将面擀开,再用刀将面切成五六寸宽的几块,拿一块在锅边往锅里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样边揪边煮,一会儿后,锅里的面就熟了。揪片操作简单,面片很容易入味,食之舒畅,容易消化,尤其适合于幼儿和老人。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这里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切开对折,然后根据岁数先切成大片,再将大片用手分别揪入沸水锅内,捞出后约半饭碗。吃此饭有岁岁平安之意。

1.2.4、剔尖

又称拨鱼、剔拨股,是流行于晋中一带的传统经典面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于消化而受到广大百姓的青睐,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

1.2.5、猫耳朵

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做猫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温、夏凉),揉匀后盖湿布稍醒。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扑后,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后双手拇指压住小面丁向前推;也有将面用刀切成3厘米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丁,反方向搓捻,使面丁成为猫耳朵形。

3、结论

现在晋南民间的尧王饼,常把人们的感受带回到远古的石烹时代,历代王朝的黍定黄钟,把山西面食文化推向了无以复加的高度。除了作为世界面食之始外,山西面食发达还在于昼夜温差大的高寒山地培育出了耐旱性强的众多杂粮。世人誉称“杂粮王国”的山西更为面食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公元十三世纪,马可?波罗两赴山西太原,将面食通过河西走廊带回意大利,从而使面食文化开始在世界传播。从远古的汤饼到现在的鱼翅面,从朝廷的豌豆黄到民间的铐佬佬,从本地的刀削面到世界通心粉,从太原的晋阳饭店至北京的晋阳饭庄,山西已成为世界面食的中心。

“到山西旅游不尝面食,就等于没到山西。”山西面食文化传统,独树一帜,又博采众长,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食为原料加工数种面食;许多山西汉子有时在客人面前也会显露一手面食“绝”活呢。真诚地欢迎海内外的朋友来山西做客,尝一尝山西的面食,一饱口福。

4、参考文献

4.1、《山西面食》 -- 山西省烹饪协会 (编者)

4.2、百度百科

山西非物质文化
篇二:晋阳花馍

山西非物质文化

一 民间文学(共计7项)

1 董永传说﹡ 运城市万荣县﹡

2 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 山西大学

3 广武传说 朔州市山阴县

4 赵氏孤儿传说 阳泉市盂县运城市新绛县

5 万荣笑话 运城市万荣县

6 司马光传说 运城市夏县

7 牛郎织女传说 运城市永济市晋中市和顺县

二 民间音乐(共计12项)

8 左权开花调﹡ 晋中市左权县﹡

9 河曲民歌﹡ 忻州市河曲县﹡

10 五台山佛乐﹡ 忻州市五台县﹡

11 晋南威风锣鼓﹡ 临汾市﹡

12 绛州鼓乐﹡ 运城市新绛县﹡

13 上党八音会﹡ 晋城市﹡长治市长治县、长子县

14 文水鈲子﹡ 吕梁市文水县﹡

15 太原锣鼓 太原市

16 晋北鼓吹 忻州市忻府区、五台县大同市阳高县

17 恒山道乐 大同市阳高县

18 上党乐户班社 长治市

19 临县大唢呐 吕梁市临县

三 民间舞蹈(共计14项)

20 狮舞(天塔狮舞)﹡ 临汾市襄汾县﹡

21 走兽高跷﹡ 运城市稷山县﹡

22 翼城花鼓﹡ 临汾市翼城县﹡

23 临县伞头秧歌 吕梁市临县

24 稷山高台花鼓 运城市稷山县晋阳花馍。

25 踢鼓秧歌 朔州市

26 平定武迓鼓 阳泉市平定县

27 寿阳爱社 晋中市寿阳县

28 汾阳地秧歌 吕梁市汾阳市

29 朔州喜乐 朔州市

30 背铁棍 太原市清徐县晋中市祁县运城市万荣县忻州市代县 31 原平凤秧歌 忻州市原平市

32 榆社霸王鞭 晋中市榆社县

33 武乡顶灯 长治市武乡县

四 戏剧(共计20项)

34 晋剧﹡ 省文化厅﹡

35 蒲州梆子﹡ 临汾市﹡运城市﹡

36 北路梆子﹡ 忻州市﹡

37 上党梆子﹡ 晋城市﹡长治市

38 雁北耍孩儿﹡ 大同市﹡

39 灵丘罗罗腔﹡ 大同市灵丘县﹡

40 秧歌戏 朔州市朔城区﹡繁峙县﹡襄垣县、武乡县、壶关县

41 (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神池道情戏、洪洞道情戏) 朔州市右玉县﹡吕梁市临县﹡忻州市神池县临汾市洪洞县

42 二人台﹡ 忻州市河曲县﹡

43 锣鼓杂戏﹡ 运城市临猗县﹡

44 皮影戏(孝义皮影戏﹡、侯马皮影戏)

45 碗碗腔(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46 祁太秧歌( 晋中市、太谷县、祁县

47 晋南眉户 临汾市运城市临猗县

48 上党落子 长治市潞城市

49 线腔 运城市芮城县

50 孝义木偶戏 吕梁市孝义市

51 碓臼沟秧歌 大同市

52 赛戏 朔州市

53 上党二簧 晋城市城区

五 曲艺(共计7项)

54 潞安大鼓﹡ 长治市﹡

55 太原莲花落 太原市

56 襄垣鼓书 长治市襄垣县

57 阳泉评说 阳泉市

58 晋东南说唱道情 长治市屯留县晋城市阳城县

59 河东说唱道情 运城市盐湖区、永济市

60 沁州三弦书 长治市沁县

六 杂技与竞技(共计2项)

61 挠羊赛 忻州市

62 心(形)意拳 晋中市

七 民间美术(共计6项)

63 中阳剪纸﹡ 吕梁市中阳县﹡

64 平阳木版画 临汾市

65 山西面塑艺术(定襄面塑、闻喜花馍、焙面面塑、新绛面塑) 忻州市定襄县运城市闻喜县、新绛县晋城市阳城县

66 山西民居砖雕艺术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省民居雕刻艺术研究会

67 黎侯虎(布艺老虎) 长治市黎城县

68 广灵染色剪纸 大同市广灵县

八 民间手工技艺(共计17项)

69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晋城市阳城县﹡

70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晋中市平遥县﹡

71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 吕梁市汾阳市﹡

72 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 太原市清徐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73 山西面食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晋餐文化研究会 74 云雕制作技艺 运城市新绛县

75 地窨院建筑技艺 运城市平陆县

76 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 长治市长子县

77 交城琉璃咯嘣制作技艺 吕梁市交城县

78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 阳泉市平定县 79 新绛县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 运城市新绛县 80 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太原市

81 绛州飞龙制作技艺 运城市绛县

82 梨花春酒传统酿造工艺 朔州市

83 汾阳王酒传统酿造工艺 吕梁市汾阳市

84 上党堆锦艺术 长治市

85 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 晋中市太谷县

九 传统医药(共计2项)

86 傅山养生健身术(八珍汤、傅青主女科、傅山传说)87 龟龄集酒药传统制作工艺 晋中市太谷县

十 民俗(共计18项)

88 民间社火﹡ 长治市潞城县﹡

89 尧王传统祭祀文化 临汾市

90 舜王传统祭祀文化 运城市晋城市

91 禹王传统祭祀文化 运城市

92 关公文化 运城市

93 河东盐池文化 运城市

94 寒食节 晋中市介休市

95 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 临汾市洪洞县 太原市尖草坪区

春节习俗
篇三:晋阳花馍

各地春节习俗——山西

2009-01-04 16:08 深圳新闻网 【字号:大 中 小】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

梨祭祀。

又是一年春节到。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一种文化胎记,春节以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乡土情结,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随着时代变迁,春节逐渐被人们淡化,拯救春节的呼声也随之而起。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春节?山西人过春节还按老法儿过吗?春节习俗与现代生活有无冲突?带着此类疑问,本报特别委托我省权威调查机构―――山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展开了这次调查。该中心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从2月6日至2月9日,共拨出1180个电话,地域遍布我省11个地市。被访者既有城市居民也有农村居民,从孩童到老年人。通过调查,基本勾勒出山西人对春节习俗的“认知”图。山西居民对春节习俗有哪些想法?且看调查结果。

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民间旧习用天干、地支来测算吉凶祸福。主要寻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那一天对到辛日,则意味那一天交好运。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几是辛日,便称“几日得辛(幸)”

那一天对到“辰”日,则意味着当年是“几龙治水”。一龙治水,意味着雨涝;十二龙治水,意味着干旱。假如初七日逢辰,则雨水均匀,意味丰收。如今,测算日子的习惯渐少,代之而起的是早上观察天气的阴晴变化,并根据当地历代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以猜测本年度的年景丰欠。阳城等地旧有“此日清和,民无灾难”的俗话。 晋东南地区要于“人日”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

临县等地习惯在门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称作“灸地”。

晋南地区习惯用彩色丝线和绫绸制作首饰、称作“彩胜”。这天男子往往进行游宴。

吕梁地区习惯“跳麻老姑”游戏。用椿木制作一个女形人物,两人先闭住眼默祷数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跃 跳到与默祷数字吻合时,观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则为吉刮,背向人则为不吉利。

也有的地方习惯在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和顺县等地,又讲究上坟拜扫。

人节,民间妇女忌用针,忌纺线,忌吃米饭,传统习惯要吃七样蔬菜做成的饭菜。

晋西北地区一些县将人节称为“再过年”。鸣炮张灯,做席豪饮,盛况不亚于春节。

春节,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年的本意是说谷物熟了。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过年或过大年最初的含义,就是庆祝五谷丰收。

在黄河流域,由于谷物是一年一熟,大约在西周时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义引申为表示时间的用语了。古代由于历法的不健全、不统一和统治者对岁首的改动,年节并不固定,或十月,或十一月,或十二月。到汉武帝时期,才改定以夏历孟春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正月初一日,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称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辛亥革命后,各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春节。但是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执行。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为春节。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机关要放假三天庆贺。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一直是山西人的传统心理。而民间传统的过年,时间拉得很长,从头一年的腊八节以后就算开始了。春节前为预备阶段,春节后为庆贺阶段,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甚至二月初二日。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节中套节,节日不断,喜庆祥和是过年期间最大的特征。

从正月初一日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

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项为接神。原意是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今天已经成为迎新辞旧的主要象征了。内容首先是点旺火、燃年草和响鞭炮等等。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燃。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在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女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奠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旧俗女孩在旺火未烧通红时,不出家门。现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样和男孩子响鞭炮、放礼花。此时此刻,村村户户,鞭炮齐鸣,万里长空响成一片。硝烟中夹杂着旺火、年草燃烧松枝、柏叶的芬芳气味,天上人间全部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之中。

祭奠天地诸神是旧俗接神以后的隆重活动。家长要率领全家,依次给各个神位点灯、敬香、摆供、奠酒,三跪

九叩。设在当院上方的天地神位前供品最为丰富。晋北地区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称为“供献”的特制花馍。取意五福来临。盛器都是专用的细磁小盘。晋南地区除一般供品外,非凡讲究全猪和全鸡。全猪多由四蹄、一头、一尾来代表,源于古代的三牲祭神。鸡则是取了谐音吉,意喻大吉大利。另外,家庭主妇非凡注重在灶君神位前隆重供上“枣山馍”。“枣山馍”用面粉嵌红枣蒸成三角外形,取意米面如山。上面饰以面塑的龙、凤、如意、福寿、瓜果等等。大者有十几斤重,往往是女主人灵巧手艺的代表佳作,已经演化成了室内灶前陈列的面塑工艺品了。

祭奠列祖列宗,是与祭神同样隆重的大事,祭神的所有仪程都要在祭祖中重演。祖与神已经成了同一概念。不少上年纪的老人,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起房盖屋、娶媳、聘女、生儿增丁,小到粮收多少,生活怎样。神情庄重,态度严厉,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尊祖孝先风范。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大体上分为家拜、近拜、远拜以及团拜等形式。

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民间有“大年下的头,马虎不得”的说法。小辈磕头时,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称,如说:“爷爷,我给你磕头了!”一人一拜,既不能一次呼两位长者的尊称,给两位长者同时磕头,也不能两人同时给一位长者磕头。对此,民间亦有“大年下的头,一个磕了一个磕”的说法。旧俗讲究三跪九叩,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也有的是只磕一个头。小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面带笑脸,欣然受礼。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假如家中有新娶的媳妇,则长辈须给新媳妇很可观的压岁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视自家经济情况而定。婆母还要另外赐给新媳妇一块上等布料,希望媳妇继续针黹。 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远拜则是本村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无论近拜还是远拜,主人家都要盛情接待,招待客人到家里喝茶抽烟,品尝糖果。对于前来拜年的孩童,要赠给礼品,或糖果一类零吃,或鞭炮一类玩物,或零钱作为压岁钱。小孩子拜年,总是满载而归。 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过年,盛行团拜。共聚一堂,互相祝福。

拜年时街上碰到人,均要拱手作揖,互相祝贺,多为“恭喜”、“发财”一类吉祥语。

拜年活动,子孙尊敬老人,长者慈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和谐了

晋阳花馍

http://m.myl5520.com/mingrenmingyan/117857.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爱情励志名言短句(合集二篇)

励志名言

最好的励志名言_最佳励志名言(锦集3篇)

励志名言

霸气的励志名言_经典的励志名言范文(精选3篇)

励志名言

最感人的励志名言_经典的励志名言精选三篇

励志名言

最著名的一条励志名言_著名的励志名言精选三篇

励志名言

最简短读书励志名言_读书的励志名言(合集三篇)

励志名言

昨天今天明天励志名言_时间的励志名言范文(精选3篇)

励志名言

经典的四字励志名言_四字励志名言【三篇】

励志名言

中考励志的名言_中考前的励志名言精选三篇

励志名言

新学期励志名言汇编3篇

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