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2020-07-02   来源:古代名人名言

丝绸之路的当代意义
篇一: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当代意义 随着中国与中亚共建“经济带”、与东盟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外交格局的确定,对于丝绸之路的关注也再次升温。而中国与中亚三国的“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也进入倒计时。

这条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持续至公元16世纪的古代亚欧大陆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被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它以中国长安和洛阳为起点、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横跨欧亚大陆东西长约10000公里、南北宽约3000公里的广阔区域,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德国地理学家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这一名称被广泛接受。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与中亚有关国家就开始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经过多次的磋商,今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最终确立了“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的申遗文本,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于每年一国申报世遗只有一个名额,而中国2014年申报的项目是大运河,所以此次联合申遗将会使用吉尔吉斯斯坦的申遗名额。

说起吉尔吉斯斯坦的中世纪古迹阿克·贝希姆遗址、布拉纳遗址、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一般人也许会很陌生。但说起中国唐朝的伟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中国人则是耳熟能详,碎叶城在今天也被称为阿克·贝希姆遗址,它和新城(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巴拉沙衮城(今称布拉纳遗址)从西到东分布于楚河流域。

碎叶城又称为素叶城、素叶水城,始建于公元5世纪,公元13世纪毁于蒙古西征。中国唐朝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在西域设此重镇,是中国历代以来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边陲城市。它与龟兹、

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

碎叶城地处中西交通孔道,当地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最早的居民是粟特人,随后突厥人和汉族人陆续进入楚河流域定居。唐代建碎叶城后,又有许多汉族人来此城定居。古城内外分布有大批宗教遗迹,包括佛教寺院、景教堂以及景教、火祆教和摩尼教墓地。也就是说,当时的碎叶居民,分为三个世界性宗教团体:佛教、基督教、摩尼教。考古学家的发掘提示了当地宗教仪式区域的合理划分,佛寺、摩尼寺、景教堂和火祆教寺院,十分明显地分布在子城的郊外,可以设想,这几种宗教信仰对当地居民来说,皆为外来宗教。考古学家们在碎叶城的寺庙废墟内曾经拣到四枚唐代钱币,上面有“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字样。

再来说一说另一个联合申遗国家哈萨克斯坦。这是中亚地区幅员最辽阔的国家,丝绸之路横贯哈萨克斯坦全境,阿拉木图更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西方贸易的重要中继站。罗马大帝康斯坦丁在留给儿子的遗嘱中曾提及,“??在那外围有着哈萨克亚大草原,再过哈萨克亚就是阿兰。”古代哈萨克人泛指今中亚一代的古代游牧部落,如塞人,乌孙,月氏等等,他们正是现代哈萨克人的祖先。“哈萨克”一词在突厥语中的解释是“游牧战神”,可以说从天山到里海的中亚草原就是这游牧战神的疆域,这一片疆域分布着9000多个考古遗址,无言地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幻。

此次联合申遗中,最让学者们期待的是一批多姿多彩的重要石窟将让世界惊艳。比如克孜尔石窟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它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明显揭示出佛教经西域地区由西向东的传播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特别是窟内现存世界最丰富的小乘佛教佛传壁画、始创的“中心柱窟(龟兹型窟)”和“大像窟”石窟形式,显示出强烈

的“西来”印记与龟兹本土文化的结合与发展,展现出独特的“龟兹风格”。它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和苏巴什佛寺一起,分别从遗存的年代、艺术风格、洞窟或建筑形制等方面,共同揭示了人类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沿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传播轨迹,突出展现了丝绸之路经长距离交通所开展的宗教文化交流主题。

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联合申遗的文化线路段,以一系列的宗教、中心城镇和聚落遗址及它们内在的影响轨迹,完整地展现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诸多文明区域、特别是草原游牧文明与农耕定居文明之间所发生的多重影响,从宗教信仰、城市文化、建筑设计、住居方式、商品贸易、民族交流等方面揭示了亚洲大陆在近18个世纪中诸多业已消逝的古代民族及其文明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这传统无疑是一面镜子,非常有助于解决今天全世界随处可见的宗教冲突、文化对立。

来源:光明日报

浅谈丝绸之路对时代的影响——纪开晗
篇二: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浅谈丝绸之路对时代的影响

摘要: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发的重要贸易之路。随着商旅的增加,汉朝设立四郡,修理长城,派遣军队、创立西域都护府。西域各国商人将葡萄、核桃、良马和地毯、歌舞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清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灭亡。新中国吸取教训,提出“一带一路”,大力发展经济,迅速强盛起来。所以交流是国家繁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朝建立丝绸之路,得到了近400年的繁荣。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政策,经济实力迅速发展。那么,是不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一条丝绸之路呢?

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逐渐强大,并不断南下侵扰各国。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对汉朝的威胁不断增大。汉朝国力较弱,刘邦即位不久后,曾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匈奴,结果被匈奴军队围困,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这就是白登之围”。

刘邦决定采取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稳定边疆。公元前138年,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算联络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张骞途中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后逃离匈奴,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生活安定,不愿再同匈奴打仗。张骞未能完成使命。但他了解到西域各国的

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来往的愿望。公元前121年,汉朝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带领军队三次出击匈奴,夺得了河套、河西走廊一带,并一直把匈奴驱赶到大漠以北。并在西域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使团带去上万头牛羊牲畜和金帛财物,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携带礼物回访长安。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和地毯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丝绸之路从此开通。

丝绸之路,东至长安,西至大秦,横跨亚欧大陆,成为中国与西域的纽带。

商品交流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新疆的歌舞传入汉朝,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响。“如果没有丝绸之路,中国的舞蹈就像兵马俑一样死板。”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汉代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时而因为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而一度中断。文明的发展,势力的扩张,商业民族的活跃,和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民族的依存关系,使得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交往两千多年来从未断绝。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秩序混乱。作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甚至二十多年没有太守,当地豪强大姓雄张,兼并土地,使小民无立锥之地,前来贸易的西域商胡也备受欺诈。丝绸之路的畅通还需要军事实力的支持。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商旅有一个安全的贸易环境,西汉设立四郡,修理长城,派遣军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也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227-233年间,仓慈出任敦煌太守,有力地抑制了豪强的兼并和勒索,为西域商人前往内地买卖提供种种方便,也使得敦煌成为汉族与西域各族民众交往贸易的一个国际都会。

在清朝,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有人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当时这个政策是最适合的。所以不一定每个时代都要与外界交流,而应该适合这个特定的时代。

然而历史的事实并不支持这个观点。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

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是清政府懦弱的表现。

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由于缺少与外界的沟通,清朝成为中国最衰败的一个朝代。清朝的历史也成为中国最黑暗、腐败的历史。

现在,中国延长、扩大了陆上丝绸之路,南到泰国,东起北京,西至荷兰,横跨了整块亚欧大陆。同时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北京出发,南到印度尼西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在孟加拉国停靠,再经过马尔代夫、红海,直至荷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统称“一带一路”。中国接受了历史的教训,积极地与外界交流,共同发展。新中国也因此日益强大。

张骞一个偶然的发现,碰撞出了人类历史上最绚烂的火花。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经过历史的长河,竟没有随风消逝。人类文化的依托,正是这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我国历年来影响深远。它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使艺术多元化,民族得以融合。它是东西方的纽带。正是这样一条路,改变了历史的格局,创造了繁荣的局面。同时也证明了,交流是国家繁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本p58、p59、p60、p61、p68、p69

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
篇三: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一、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欲与大月氏联合对抗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定目标,但自此以后,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随着西汉逐步确立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等沿着这条通道传入西方,而西域的大量物产也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开展。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出现并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的动荡与分裂,,丝绸之路的发展处于低潮。因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间的交往主要通过青海。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重新建立,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重新繁荣并到达顶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大不如前,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其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的地位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在唐代,中外贸易呈现海陆并举的特征,海上丝绸之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宋代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中外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指南针在这时开始应用于航海,极大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中外海上贸易繁荣。宋代沿袭唐代制度,在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宋英宗时,北宋政府市舶收入达到63万贯,南宋初年更达到200万贯。泉州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中国商人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建立了直接海上联系。海上丝路出现了繁荣局面。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维持了繁荣局面,同时由于元朝建立了版图空前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陆上丝绸之路也回光返照,重新繁荣。但自元朝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盛况。

明朝政府为防范倭寇,实行海禁政策,这使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随着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和隆庆元年明政府解除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取得了一定发展。而清代虽然在统一台湾后一度放开海禁,但乾隆年间又重新闭关锁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

纵观陆海丝绸之路的变迁史,我们可以看到: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国和沿线国家政局的显著影响,这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变化,状态不稳定,时起时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受政局影响小,并且更加安全,指南针等先进航海技术的应用,更使海上丝绸之路如虎添翼,因而在历史上能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二、古今丝绸之路的区别

从时代背景上来讲,古代丝绸之路出现在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今天一带一路则出现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范围上讲,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印度洋各国间的海上通道;而当今的一带一路则是覆盖全球,包括南北美洲的经济文化交流网络。从经济交流方式看,古代丝绸之路是商品输出,即东西方物产、商品的贸易往来;而今天则在商品输出的同时,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也成为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从交通方式来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利用古帆船,陆上丝绸之路则利用人力和畜力;当今丝绸之路则利用公路、铁路(欧亚大陆桥)、航空、远洋航运等现代交通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展开了高效便捷的交往。

三、"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

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尽快实现战后复兴,防止希腊、意大利等国共产党借战后百废待兴、政治混乱之机夺取政权,以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是经济上的“杜鲁门主义”,是为最终实现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马歇尔计划”为北约组织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一带一路”则无冷战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包容的,它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作为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量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发展经验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的结果,是中国推进全方位开放的结果。

(2)实施意图不同。

“马歇尔计划”通过美国援助恢复欧洲经济,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马歇尔计划”附加了苛刻的政治条件,欧洲所有亲苏国家都被排斥在外。即使是盟国,美国也为进入该计划的国家制定了标准和规则,受援国只能无条件接受。“马歇尔计划”充分展示了美国控制欧洲的战略意图,肩负着稳固欧洲以对抗苏联的战略使命。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有关国家共同合作的平台,是中国提供给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和21世纪地区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提倡沿线国家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3)参与国构成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参与国包括美国和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一世界对第二世界的援助,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被排除在外。

“一带一路”则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并拓展、延伸到其他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这一合作倡议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各类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和经济整合,开创南南合作、区域合

作与洲际合作的新模式。

(4)具体内容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对西欧提供物质资源、货币、劳务援助和政治支持。根据“马歇尔计划”的要求,受援国接受的资金援助须用于购买美国货物,受援国须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受援国须接受美国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本币对应基金(作用是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转换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权利。其结果是美国获得大量对欧出口,美元成为西欧贸易主要的结算货币,推动建立了美国战后金融霸权。此外,“马歇尔计划”还包含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等较强冷战色彩的内容。

与“马歇尔计划”的单方面输出不同,“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

(5)实施方式不同。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受援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多亿美元,相当于马歇尔演说那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4%左右,占整个计划期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马歇尔计划”依靠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对西欧各国提供援助,快速实现受援国的经济重建,体现了“美国—西欧诸国”的一对多援助形式。

“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发起倡议、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沿线国家积极开放边境口岸,共同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体现的是丝路沿线国家多对多的合作模式。“一带一路”特别强调沿线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标准、技术的对接,旨在将中国的发展机遇变成沿线国家的发展机遇,谋求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共同发展。通过设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周边国家和区域合作提供金融支持;通过中亚、中东、东南亚、南亚等多条线路从陆上和海上同时开展经济走廊、工业园区、港口建设等项目,逐步实现欧亚非互联互通的美好蓝图。

综上所述,在二战结束后的特殊历史时期,“马歇尔计划”对稳定欧洲局势、恢复欧洲经济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背后渗透的美国霸权图谋是显而易见的。时至今日,冷战早已结束。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框框,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潮流,其内涵和意义远远超越了“马歇尔计划”。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前景的展望与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

从国家层面来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文化交流,密切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进而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合作的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将使中亚国家可以便利地通往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亚太地区。同时,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而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无疑对我国的出口具有积极意义。

新丝绸之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四: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新丝绸之路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益处

摘要: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近期提出的富有知道新意义的国家战略,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布局,而且还涉及我国与亚欧地区多个国家在外界、经济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对外贸易。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几级发展瓶颈的制约,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首次提出构建新丝绸之路的构想。在《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入肝肿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新丝绸之路也称为“一带一路”。“一带”是古代内陆丝绸之路的复兴,从中国中西部地区经中亚、西亚一路向西伸展到欧洲;“一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从中国东南沿海经东南亚、南亚穿越阿拉伯海到达北非和东非,并通过红海和波斯湾进入地中海后连接到欧洲。新丝绸之路贯穿亚欧两大洲红布地带,总长约10900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6%,其中在中国境内全长4395公里,为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

一、 提供国际贸易新平台

新丝绸之路可以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东北地区的互通有无,还可以促进我国整个西北部与中亚、欧洲地区的贸易往来。我国中西部自然资源丰富,经营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第一产业发达,可以形成比较优势,引入东部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和实体经济,带动中西部地区朝着密集型工业化方向发展,再结合自身蕴藏丰富的优势,利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平台向中亚及欧洲地区出口大宗商品。通过亚欧铁路和亚欧大陆桥进入中亚,打开欧洲市场,输出自己的原材料和矿产资源。

二、 促进我国西部国际贸易发展 可以充分利用中亚地区的缓冲位置,发展资本密集型大工业、大产业,还可以利用中亚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系统全面的工业化布局。要下大力气发展高端产业,走一条资源消耗低、市场认可度高、能够长期发展并参与国际间竞争的高效优质的工业化道路。

三、 促进铁路运输发展,减少运费和时间

泛亚铁路和南亚大陆桥使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出海运输距离缩短5000公里以上,每年可使中西部地区向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及非洲进出口企业节约进出口运费约1000亿美元以上。可以说,铁路是“新丝绸之路” 构建的核心,而高

铁更是其中的关键,中泰的高铁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公路而不是水路运输诸如电器和半导体这样一些高价值和有时间要求的商品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成本将大幅降低。商品从中国运往欧洲的费用和时间大约将减少1/3。 四、 促进创新型对外贸易加工

以创新型对外贸易加工为主线,积极引导服务外包和来料加工产业,使低成本加工贸易从欧洲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科技含量高、市场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本集约程度高的优势项目,推动自身竞争力不断提高,是自己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推动自主创新不断向前延伸和发展。 五、 打破中西方文化隔阂

新丝绸之路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隔阂,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调配合。各国通力合作,落实互惠互利的政策和方案,加紧实现以中吉鸟国际铁路为代表的跨国轨道交通基础建设的目标,形成贯通中西的对外合作与经济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中国对外贸易。

六、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中国陆上贸易的不断扩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可以更多使用人民币、周边国家货币而非使用美元进行结算,减少对美元经济的依赖,增强区域经济抵抗国际金融危机和风险的能力。随着人民币兑换和结算业务的发展,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相关国家会越来越多,有助于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发行规模,拓展相应的资本市场发展。 七、 促进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快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去周边国家的交通,有利于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八、 为国际贸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通过建设新的丝绸之路为中国营造一个与周边国家的良好政治、国防、民族环境,比如新的陆地丝绸之路会有利于中国和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更紧密,文化更互融,政治更互信,必定会有利于中国新疆等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周边国家安全的建设。 九、 扩大国际贸易市场,促进贸易共赢

建设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推进区域间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提高区域合作水平,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激发区域内经济增长潜力,为全球日益增长缓慢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力量。其中尤其有利于消化中国严重过剩的各种产能,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日益饱和,中国国内之前围绕高投资配备的高产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为此需要为这些产能寻找更大的需求空间。一项测算显示,到2020年,亚太地区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市场的投资规模高达8万

亿美元。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既利区域内其他国家也利于中国,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

这次李克强在泰国提出用中国高铁建设和泰国大米进行部分交换的提议,其实一方面是在发挥中国在高铁基础建设上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用进口泰国大米的方式来稳定中国的粮食安全,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间;而泰国可以用其有比较优势的大米获得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铁设施,也必定有利于泰国经济的增长和东盟与中国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拉动,这将是一个多赢的格局。

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将给中国和相关地区的外贸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提升,同时有利于经济带各国将地缘优势转化为进一步推进经贸文化合作的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为中国国际贸易带来更多益处。 参考文献:

① 香港《南华早报》

② 《谁将成为新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③ 建设新丝绸之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④ 百度文库

⑤ 《金融时报》解析“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对现在的影响

http://m.myl5520.com/mingrenmingyan/111902.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古代名人名言警句佳句好句(锦集3篇)

古代名人名言

即使是现代人也受益匪浅的古代名人名言范文二篇

古代名人名言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60条汇编3篇

古代名人名言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摘录17句

古代名人名言

古代名人名言励志摘抄40条(合集二篇)

古代名人名言

【我发现了什么 作文】我发现了晚霞之美作文

古代名人名言

【送灵澈刘长卿赏析拼音】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古代名人名言

[学骑自行车的平衡技巧]学骑自行车五年级学生作文200字

古代名人名言

[月圆中秋的味道作文]中秋月圆作文500字左右

古代名人名言

【形容女子漂亮好看的诗句】形容女子漂亮好看的诗句

古代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