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行

2020-05-22   来源:励志语录

孔子论义
篇一:孔子出行

与孔子说“仁”相比,孔子说的“义”是不多的,一共就20条文,24次。

这20个句子可按是否有说话的情境而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有语境的话,共九句,第二类没有语境纯粹的语录,共十一句。

先看第一类的9句:

1、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合于君子之道的作风:待人态度谦虚,事奉君王很敬重,抚养民众有恩惠,使用民力很合理。

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人应当做的事,尊敬但要无无离开鬼神不要被它们迷惑,可以说是明智了。

3、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篇)子张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明辨疑惑,孔子说,亲近忠信的人,使自己的行为趋向合于道义,便是提高品德,喜欢一个人时希望他生,不喜欢时又希望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篇)子张问孔子,一个读书人怎样才算是通达了。孔子反问道,你认为什么是通过呢。子张说,不论在诸侯的国或卿大夫的家,都一定有名望。孔子说,这不是通达而只是有名望。所谓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讲求道义,又能分辨别人的言词,观察别人的容色,总是想到谦虚,处处居于人下,那么不论在国还是在家都能通达了,??。

5、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篇)樊迟请学种五谷,种菜蔬,孔子推却说自己不如老农、老圃。樊迟走后孔子说,真是个不识大体的小民,在上位的人好礼,民众不敢不恭敬,在上位的人处事合情合理,民众不敢不服从,?。

6、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篇)子路问如何才算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要像先贤诸公那样有智慧、不贪欲、有勇气,有才艺,再加上礼乐的薰陶,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不过孔接着又说,现在人格很好的人又何必一定要如此完美呢,只要能做到看见利益时想到合理的道义,遇到危难时能献身排难,时间长了也不要忘记过去与人定下的承诺,这样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美的人了。

7、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後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後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宪问篇)孔子问公明贾,我听说公叔文子这个人平时不苟言笑不贪取,是吗。公明贾说,对你说这个话的人有点言过其实了,他只是在应当说的时候才说,所以人家对他的说话就不讨厌了,在应该笑的时候才笑,所以人家也不会讨厌他的笑,在应当取时才取,所以人家不就不会讨厌他的收取了。孔子说,是吗,他真是这样的吗。

8、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篇)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处事合理。君子如果只有勇敢没有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要做强盗了。

9、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榖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后了,见路边一荷蓧老人,子路问老人看见夫子了吗,老人说就是那个四体不勤,五榖不分的人吗。? 第二天见到孔子,子路告诉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再回去找时他已经出去了。子路对老人的两个儿子说,不出来为国家做事就是废弃了君臣的达成谅解。长幼的礼节不可废,君臣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隐居是为了保持自身的高洁,但悖乱了君臣的大伦,所以君子出来为国效力是实行君臣的大义。至于这种理想现在是不大可能实现的,这点我早就知道了。

再看第二类的11句:

1、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学而篇)有子说,与人邀约,如果其邀约的内容是合理的,约言才是可以实践。

2、子曰:“?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孔子说,遇到应当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没有勇气。

3、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里仁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并不认为某事一定要如此这般做,也不认为某事一定不能如此这般做,只要是合理的方法就可以做,就是只以恰当的原则与方式来对待一切人事。。

4、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所理解的在于道德上是不是合理;而小人所理解的就只是利益。

5、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孔子说,对于品德不加修养,学问不加讲习,听到合理的道理却不能迁从,有缺点又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述而篇)孔子说,虽然吃粗米饭、喝白开水、弯着手臂当枕睡觉,但人生的快乐却也正在其中了,以不合理的方式求得富贵,对我来说这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既遥远又飘忽不定。

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孔子说,大伙整天聚在一起,没有说一句正经话,喜欢耍点小聪明,这样的人真难办了。

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孔子说,君子为人处事,以合理作为原则,用礼节去实践这合理的原则,再以谦逊的语言表达,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它。

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篇)一切之道理皆有心中之思所发,所以君子有九桩应当用心思虑的事,?? 见到财利应当想想得到它时是否合理。孔子出行。

10、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篇)孔子说,见到好人好事急急追去,唯恐追不上,见到不好的事,就像摸到了热水,避之尤恐不及,我见到过这种人,也听到过这种话,避世隐居以求我的心志,做合理的好事不达成我的理想,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过这种人。大概就是人才难得的意思。

1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篇)子张说,一个读书人,遇到国家危难时,要以生命来解救危难,得到利益时要想到所得是否合理,合于道义,?。

将24个“义”字全部看一遍发现与说“仁”时一样,并没有对什么是“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义”这个字的概念在《论语》乃至在先秦典籍中的意义比“仁”还要模糊。对于“仁”至少孔子还有一个“仁者爱人”的定义,而对于“义”却没有一个这样的说明。全部20句就是说做事应当有义,要思义,要君臣大义,那么究竟什么是“义”呢。由于孔子

说的这24个“义”字中没有明确的形式化的定义,我们就从别的文献中寻找。

那什么是“义”呢?义者宜也,是指是否恰当和应不应该的问题。在先秦的《礼记》中就有三次讲述了“义”的定义:“义者宜此者也(礼记·祭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理者,义也(礼记·丧服四制)”。根据《礼记》的定义,其他诸子的定义也是如此:如“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荀子·大略)“义者,宜此者也”(韩非子·解老),“义者,宜此者也;(吕氏春秋·孝行)”,“义者宜也,礼者体也。(淮南子·齐俗训)” “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淮南子·齐俗训)这种形式的定义在先秦出现后到汉代定型。汉人往往从一个相同或相近的音中找一个意义相仿的字作为解释,如“仁者人也”“鬼者归也”之类,这里“义者宜也”也是如此。荀子认为义就是理,这与合理适宜是一致的。不过同为汉代的《说文》则另有说法:“己之威仪也。從我、羊”,那么“适宜”与“威仪”是否相通呢。如果一个人处事适宜,用后来的话说就是讲义气,那么此人就会很有人缘,用绿林中的话说就是“疏财仗义”,此人在群体中就会很有威仪。不过大多对“义”的解释都是取“适宜”,连当今的名著《新华字典》中也如此,义的解释有:公正合理的道德或举动;感情的联系;意义、意思;指认的亲戚。后两意与此无关,主要意义也是义者宜也的意思,不过多了一个感情方面的,如情义。因此荀子有这样的一句话:“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荀子·强国)。从现代的意义上说,这个“义”字以理解成“公正”比较适合,在翻译成英语时也是使用这个意思的:Justice。

《论语》是春秋时代的作品,它还保留着古代文化中就事论事的习惯,古代原始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说出许多同一类中的具体事物,却不善于归纳出一个类概念,可以认知许多的柳、杨、榆等等,却没有归纳出“树”这样一个类概念。这是文明早期的现象,在春秋时代这已经成历史了,但遗风尚在。孔子说了那么许多做人做事要适宜的事例,就是现在流行的所谓美国式的案例,并且孔子已经概括出这些适宜的思想行为就叫作“义”,但对“义”本身却还没有一个形式化的定义,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战国两汉的“义者宜也,鬼者归也”式的定义了。

孔子与老农
篇二:孔子出行

孔子满腹经纶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行仁政,但不为权贵所用。后来从事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晚年编修《春秋》,整理古籍。孔子一生不事农业,不了解农民的疾苦,所以他的治国方略都是为统治者着想,都是如何治民的,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等,所以他的学说不受农民欢迎,而他也看不起农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译成现代文就是: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呀!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自己不但不学种庄稼、种菜,还反对弟子学习表面上对老农谦恭,内心却看不起农民。他之所以大骂樊迟为小人,是因为樊迟不懂得上位者与老农的区别。亚圣孟子就比较尊敬老农,他说民以食为天、民为贵,君为轻。试想,没有老农种庄稼、种菜,上如何生活?

孔子轻视农业,看不起农民,所以老百姓对他也是敬而远之,并不亲近。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他遇到一位老农,问道:您看到我的老师吗?老农说您说的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哪里会知道?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在老农眼里,这些儒生只是能说会道而不会干事的谦谦君子。

一日,孔子离开楚国回到蔡国,路遇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让子路前去打探黄河渡口。二人得知他俩就是赫赫有名的孔子和子路后,就劝解说:现在天下动荡不安,谁能改变这种局面?与其四处游说,还不如和我们一块耕种,躲避战乱。孔子听了非常失望,他对子路说:我们不能居住山野与鸟兽为伍。要是天下太平,还用得着我们到处奔波游说吗?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朝政衰微,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民希望消除战乱,国家统一,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孔子的学说是恢复周礼、周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到处碰壁。得民心者得天下,孔子既不得民心,又受不到当权者的赏识,一生坎坷也就不难理解了。

论语(子路)阅读练习
篇三:孔子出行

《论语》(子路)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13.2)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

【注释】①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有司”就是要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使之各尽其职,责有所归,有条不紊。这样,决策者就可以集中精力宏观运筹,控制局面。

B、“赦小过”就是要求领导者要胸襟宽阔,能理解人,谅解人,从而激励下属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C、对于举荐人才,孔子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举荐他,也不能因为讨厌一个人就鄙弃他的主张。

D、要让老百姓信服,就要任人唯贤。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下,这种思想可是一大进步,在今天也仍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2)孔子还说“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在下面的语段中则讲了知人的方法,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0)

二、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3分)

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⑴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不打诳语,不会种庄稼,就告诉樊迟自己不如老农,不会种菜蔬,就说自己不如菜农。

B.孔子认为樊迟是人格卑下的之人,十分看不起他,所以对他请教的问题,统统推说自己不如农民。

C.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根本不用学稼、圃,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D.樊迟虽然谦虚好学,但孔子以为其不得其门,所以批评他弄错了事情的轻重本末。 ⑵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可当他问向一老年男子打听孔子去向时,这位老年男子批评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你以为他的批评对吗?为什么?

四、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4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23.(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孔子说“过犹不及”,他不赞成偏激行为,就是让我们不讲原则,四面讨好。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问:①“草上之风,必偃” 的是什么?

②上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政治观?简析。

六、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问:①以上孔子和有若的答话都鲜明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②孔子主张“富民”,又反对敛财,是否矛盾?简析

七、子适卫,冉有仆。孔曰:“孔子之卫,冉有御。”子曰:“庶矣哉!”孔曰:“庶,众也。言卫人众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论语· 子路》 )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 梁惠王上》)

( l)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发展人口,然后富裕人民,最后教化百姓。

B .在孟子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的基础.

C .耕织并重,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D .孟子游说梁惠王行仁政,重在解决温饱问题,人口多少无所谓。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儒家的治国思想在当前社会有何实际意义? ( 3 分)

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④ ②③ ①

【注释】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②果:果断、坚决。③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3分)

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孔子出行。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结合这两则文字,请简要阐述为什么孔子把“乡原”提到“德之贼”的高度来评价。

十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4.(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2分)

十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

之。” (《论语,子路第十三》)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B.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C.孔子认为,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

坏。孔子出行。

D.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

坏。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是怎样评价一个人的。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阅读延伸题分析
篇四:孔子出行

阅读延伸题

分析 阅读延伸题

分析

阅读延伸一

【原题回放】

13.“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巧用典故,请你结合这两句诗并另举一例,分析古诗词中用典的作用。(不少于150字,8分)

分)评分要点:①能指出两句诗中的典故(一个即可),举出一例,2分;②能结合两句诗和所举的诗句,分析出用典的作用,4分;3语言表达,2

分。

原被放逐写出《离骚》的典故,表达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含蓄深沉,耐人寻味。东坡《江城子》中亦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冯唐持符节到云中郡对魏尚赦罪复职之典,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之意。这同样反映了用典在古诗词中传达诗人情感,使诗意深厚含蓄、深远隽永的作用。(8

分)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一句,作者化用商山隐士唐秉等人的典故,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想要归隐的思想情感,含蓄委婉。同样的,辛弃疾词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借廉颇之典,抒发了自己想报效国家的豪情无处实现的无奈伤感。古诗词中化用典故,往往能含蓄委婉地抒发作者相关、相近的思想感情,使表意更为深沉,千回百转,读之亦更具意蕴与情味。(7分)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以“商山”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宁愿独守凄凉也要坚守信念、绝不随波逐流的情感。用典比之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直抒胸臆或许缺了些直白慷慨,但却更加飘逸旷达,丰富了诗词的内涵,余韵悠长。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平添了几分凄凉,读者不由思古怀今,更加理解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评分:举例齐全,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用典作用给3—4分;语言2分,)

这两句诗中分别用到了唐秉四位学者不愿做官隐居商山和屈原以《离骚》明心志两个典故,表明作者厌倦世俗官场渴望隐居山中,保持内心高洁、不被世俗污浊侵蚀的美好愿望。如辛弃疾有词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年老但仍为国尽忠到最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悲愤。用典便是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含蓄却深沉地表达了自身情感,使诗句富有深意,含蓄传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7分)

评分:能找到了两处典故,举出恰当的典故,2分;能够概括出暗含的丰富情感,及典故的作用,不够全面。语言1分。

尾联中巧用典故,使作者不愿做官的情感更好地体现,更好地为人所理解,读来更有深意、耐人寻味。就像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把作者壮志难酬、无奈的情感表达出来,也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用典这种修辞手法使诗句变得更有韵味,且能将作者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使读者更易理解作者,读来更有深意。用典也使文章诗句变得更有档次。

评分:没有指出文中的典故,举出了课外的例子,给1分;结合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还可以,给3分;语言给1分,故总分6分。

孔子出行。

这首诗中诗人引用“商山”“离骚”等典故,抒发出自己如同屈原一样虽有爱国之心但无处可现,并表现出自己想像商山中那四位著名学者一样不愿做官,并希望长期隐居商山,如同《陋室铭》中刘禹锡所说的那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他引用孔子说的话来比喻自己虽身处困苦之中,但是美德尚在,就不是陋室,抒发出他的清高,乐观的情趣,这句话在全文中点明主旨,让人有所感触。

评分:能指出诗中的典故,但诗外的典故不正确,故给1分;用典的作用表达不完备,没有与原诗句结合,所以给1分;语言表达给2分。故总分4分。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

孔子出行

http://m.myl5520.com/lizhi/107016.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加油励志语录(合集8篇)

励志语录

给生活加油励志语录集合10篇

励志语录

为武汉励志加油的英语励志语录带翻译【十二篇】

励志语录

励志语录英文短句41句集合2篇

励志语录

考试励志语录句子132句六篇

励志语录

励志语录句子文案精选三篇

励志语录

空间励志说说_经典励志语录

励志语录

关于积极的树的励志语录100句【四篇】

励志语录

励志语录简短的句子50条【热】

励志语录

积极向上的励志语录_励志的语录(通用3篇)

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