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苏轼

2020-10-04   来源:历史教案

来生嫁给苏轼
篇一:子,苏轼

来生嫁给苏轼

梁衡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样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文人有如宇宙的尘埃,你明明知道他们是存在的,可你想捕捉他们时,他们却又从你的身边倏忽而逝。只有才子,才能倾一生之能量在浩瀚历史中燃烧瞬间,留下一道耀眼的星光;而大才子是可以比恒星的,始终光照天宇,明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然而,在这些才子乃至大才子中,人品、才气堪与苏轼比肩者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都说女人最容易被文字所打动,五千年来,真正用文字打动我心弦的惟有苏轼一人而已。才子佳人的婚姻,历来是婚姻的至高境界,那么,我要认真地,虔诚地,刻苦地……修炼今生,也许上帝受了感动,可怜我的一片苦心,让我转世投胎为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满足我千年等一回的愿望——嫁给苏轼。虽然他曾经有过三任妻子(姬妾尚不算在内),虽然他的妻子的寿命都不长,然而,我仍然愿意把生命浓缩成一束烛光,辉映在他的指间心上。哪怕只有十一年(他的女人总是跟十一这个数字紧密相关)。哪怕为此,历尽千年的情劫。

纵览古今,如苏轼般真性情者实乃凤毛麟角,这一点,从他对待妻子的情谊上可见一斑。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侯在爱妻身旁。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优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作为女人,得其中一个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牵梦绕,王弗地下有灵,也该笑得如鲜花般灿烂吧。何况此时的苏轼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苏轼十一岁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了。苏轼并没有因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

再说王闰之。作为进士之女,嫁一个年轻貌美前途无量的书生应该不成问题;作为王弗的堂妹,她是应该了解甚至见过苏轼这个姐夫的。能以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大概就是感动于苏轼对妻子的深情厚谊了。不幸的是,二十五年后,王闰之又病逝了。这个陪着她宦海浮沉在黄州

惠州儋州的穷达多变中绝无怨尤的贤德妻子、视前妻子如己出的贤德母亲的去世,使苏轼的情感再受重创。苏轼曾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王闰之死后百日,苏轼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公麟(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庙里的灵柩与苏轼埋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除了这两个妻子外,还有一个由侍妾扶正的王朝云。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苏轼左右,在他最得意时,也在他最倒霉时。特别是在苏轼最后的海南流放的岁月里,在那些侍妾“树倒猢狲散”的时候,朝云的生死相依,更应该源于刻骨铭心的敬爱,这个比朝云大二十六岁的“白须消散”的“病翁”,能打动朝云的除了才气,应该就是深情了。朝云没有看错,三个妻子中,苏轼给朝云写的诗词最多,苏轼称之为“天女维摩”,以知己看待。大概是上天也嫉妒苏轼如此得女人的爱恋吧,三十三岁的朝云在扶正了十一年后又病逝,苏轼将她埋在惠州城西的丰湖边上,俯瞰二人一起开辟的放生池,一湖净水,有如朝云的一片丹心,竟然令苏轼不忍重游。朝云死后,苏轼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给朝云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每逢暮雨倍思卿”,在苏轼此后的日子里有多少夜雨孤灯,朝云就这样款款地走在暮年苏轼的深情里,直到永远。

苏轼的所有真情都是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的,不像屈原,对美人空怀一腔爱恋,无一落到具体人身上,还得让后人来来去去地猜。(我一想到把个又老又丑的楚怀王比成美人,就怀疑屈原的审美水平。) 每一想到苏轼对这三个女人的情和爱,我眼里心上总是有些潮湿,思绪软软地蔓延开来,弥漫成一片旷古的遐思,遐思中我又想到了苏辙。

苏轼的真性情还彰显于对弟弟苏辙的兄弟之情上。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的小序上,写明了是“怀子由”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无眠的思念,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在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一个阴错阳差的误会使苏轼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心惊胆战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给苏辙留下了两首诀别诗,愿与子由“世世为兄弟”;自海南返乡途中,苏轼病重,念念不忘的是:归来之后始终不见子由。兄弟情深,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复

何求?

这样一个重情重谊的男人,这样一个兄长和丈夫,普天之下,能有几人?怎不令无情的“豪杰”仰倒,怎不令游戏爱情的男人汗颜!应该说柳永和杜牧都是很有女人缘的,可到头来,不也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既是青楼,又是薄幸,更没见史书有过他们对妻子耿耿相思的记载。所以,千年的搜寻中,我要嫁给苏轼,嫁给一个有情有意的兄长,嫁给一个全心全意爱妻子的男人。

苏轼的率真也可以理解为正直。在新旧两党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拼杀得如火如荼时,苏轼没有为了一己之私随风而倒,王安石的新法中有推行榷盐——食盐官卖的法规,盐价高得百姓买不起:“岂是闻《韶》不知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基于对芸芸众生的关爱,苏轼不完全赞成这个新法;当司马光要全部废除新法时,他又坚持说新法中有利于国富民强的部分,应有所保留,官场中挣扎了大半辈子了的苏轼,始终没有学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并且一有不快意的事,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此等坦荡胸怀,玻璃人生,才可以说是真正读过圣贤书的文人,才可谓书生本色。难怪他入狱后,无论政见上相容还是相悖者,都多方营救(这其中包括王安石和司马光),不是人格魅力,何能如此?一个征服了同性的男人,才是男人中的帝王,嫁给这样的男人,你就是王后,走到哪里,你都可以把骄傲写在脸上,把胸脯挺得高高,把腰枝扭得乱颤,把脚步走得铿锵;走到哪里,你都可以笑得日月生辉,山河添色。这样的男人,谁不想嫁呢?嫁给他,我不会像王弗,在他因诗获醉时,痛烧他的诗稿,我会做朝云,为他收拾行囊,伴他一路远行。

从才子的角度上看,李白无疑是大才子。但李白有点冷血。遍寻李白的文字,很少有涉及情谊的,更不要说男女情爱。李白是不屑于谈情说爱的。李白与杜甫曾有二十多天的同游蒙山,两人曾“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这令杜甫铭刻于心,时时思念,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诗,就有十首,《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诗,写满了梦中的长相忆,而李白似乎只是在当时分别时留下了两首后,再也没有了后来。李白最爱的是他的酒,其次是他的游山玩水,再其次是他的牢骚。苏轼也爱酒,还爱喝醉,醉了便与朋友在“杯盘狼藉”后“相与枕籍乎舟中”大睡到天亮,真是如一张白云般洁净的心,他从不怕什么酒后失态,更不介意别人是否嘲笑,喝得酣畅,醉得坦然;他醉后也赋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赋完后便倒头大睡。有人持此词以告太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这不是顺江脱逃了吗?害得有监视他行止职责的黄州太守慌忙寻找,坡翁却在床上鼾声如雷。一个如此悠然于心、忘怀于外的苏轼是以把杯为乐的,他是崇尚“诗酒趁年华”的。他“把酒问青天”,他“酒酣肝胆尚开张”,他“一樽还酹江月”,即使没有酒,“空杯亦常持”,他极少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愤懑,有的是“得之心寓之酒”的乐趣和对人生的透彻体悟。可以说,喝酒的态度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狡猾的人总是推脱,推脱不了就耍赖——不是偷着倒掉,就是以水代酒;奸诈的人常常后发制人,看别人喝醉而幸灾乐祸。我倒不是说每饮辄醉的人就是好人,但很本色地喝酒的人,必然是坦诚率真的可爱之人。苏轼把他自己平摊在天宇之下,扒开自己的胸膛晾晒他如婴儿般的赤胆忠心,千百年来,令人不忍伸手去捧。如此坦诚率真的人,总是可爱和可信任的,朋友信任,妻子更信任。一个与妻子“长相知,不相疑”的丈夫,古往今来,都是女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都说女人是为爱活着的,这话我深信不疑,我可以没有华冠丽服,没有香车别墅,但不能没有让我敬佩让我欣赏让我深信的人来释放我满腔的柔情,不能没有我的爱!

我想嫁给苏轼的理由当然还包括他的潇洒和旷达。苏轼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贬黄州、没有官俸、只好开荒于团练营的东坡以糊口时,还自称“东坡居士”,大有“审容膝之易安”的乐趣。一次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仗藜徐步,引以为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谁能作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的举重若轻,大无大有,哪个能行?我知道,屈原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屈原耿耿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仿佛自己是泰山极顶上最高的一棵松树,整个一个孤标傲世,终于成为一个“风必摧之”的林中秀木也就不奇怪了。李白只会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样走投无路的时刻“拔剑四顾心茫然”,在奉诏入京,授待诏翰林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几乎是得意忘形;还假惺惺地说什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侍奉的倒不是权贵,是皇上,是皇妃!苏轼不是,在几度浮沉的宦海中,他顶多感叹“人生如梦”,便去“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去了,连个牢骚也没有。即使在病中,也是一片笑容:“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消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看,这不是个捂嘴窃笑的老顽童嘛!“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

居在这片大地上”,真好像海德格尔是看见苏轼的人生,才触发的诗情。 苏轼的性情真是太能诱惑女人了,能诱惑女人的还有他的才气。散文上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比肩;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祖,千百年来堪与伯仲的只有辛弃疾;书法是“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绘画以墨竹开南画派文人画之先河;能监修工程——苏堤;能烹饪出“东坡肉”、“东坡汤”等一系列食品;能采药配药、给百姓治病……我甚至找不出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的苏轼,还有什么是不能的。可以说在其中任何领域能做出这样一个成就的,就堪称大才子,苏轼却钟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我遍览古今中外(也许我不够博闻)也未再得一人如此。他是上帝塑造在人间的一个绝版!

苏轼从宋代丰神秀逸地走来,衣袂飘飘,屐痕蜿蜒。他长须白面,细眼含笑地走在无数敬佩他、欣赏他、爱慕他的才女的香闺里、心窝中。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从苏轼乘风归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当我也乘风归去并转世投生时,应该有一千年了吧,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苏轼轶事
篇二:子,苏轼

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又分别称为“老苏”、“大苏”、“小苏”。其文学成就卓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黃庭坚并称“苏黃”,开一代新诗风;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在书画方面也是名家;书法与黃庭坚、米芇、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堪称“诗、书、画”三绝。 宋仁宗赵祯嘉祐二年,二十二岁的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以他光彩夺目的才华为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所欣赏。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予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未来的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联艺也被后人称道。他少时气盛,自命不凡。一次他乘兴在自己门前写了一副对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子,苏轼。

不几天,门前来了位白发老翁,口称向小苏求教。说话间给苏东坡递上小书一本,苏东坡一看,不觉愣住了,别说书里写的内容,连书上的字也一个不认识。当时面红耳赤,自认不是。事后将原联上各加二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后,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终于成为文坛的杰出人物。

苏东坡任杭州剌史三年期満后,回到京都,恰逢宋室与辽邦联盟,辽国派来使臣传番王之命,他们送来一句诗,要宋人续句成为对联。如果对得好,他们愿称臣纳贡,对得不好,那说明宋国无能,宋朝无人。那诗为:

三光日月星

这五个字难住了満朝文武。正好苏东坡复旨,愿对番邦上联,那下联是: 四诗风雅颂

辽邦使臣惊叹。皇帝就命苏东坡接待使者。接着,苏东坡又连对三联,皆与“三光日月星”成对。那三联是:

一阵风雷雨

两朝兄弟邦

四德元亨利

辽使称苏东坡为“神人”。

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弟苏子由同去嘉兴游湖。转到真如寺,天下起鹅毛大雪。苏东坡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何不煮雪泡茶?”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苏子由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做了一副对子云: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

苏子由想了想,也做了副对子:

雪落媳房媳扫雪

冰冻冰排兵敲冰

苏东坡咏了这么一联:

雪瑞兆丰年

国泰保民安

虽然这对联极为平常,但身为杭州剌史的苏东坡能心想“丰年”、“国泰”与“民安”,也该说难能可贵了。

这时,从寺外有人高声吟道:

大雪纷飞,喜煞富人

雪融化冻,冻死穷人

原来是个落第秀才知道东坡煮雪泡茶,前来凑趣。三苏邀秀才喝茶,并赠以银两。那秀才感激地作了一句诗: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下句未对出,后人都称此为东坡亭了。大约过了几百年,光绪年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西湖边西冷社西冷观书,书奇画异

因为西冷印社就在“西湖边”,西冷是否一人,未作考究。算是一“得对”吧。 有一次,苏东坡与黃庭坚(字山谷)在松树下纳凉、下棋。不远处有一池塘,垂柳飘拂,渔翁垂钓。正是下棋、垂钓各得其乐。忽然,从树上掉下一颗松子,恰巧落在棋盘上。苏东坡随口吟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黃庭坚以那垂钓渔翁为题,续了一句: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入冬后,朔风巻雪,満地皆白。苏东坡约黃庭坚江边观雪。说也奇怪,江的一边是晚霞绯红,渔人醉歌;江的另一边则是大雪弥天,农父庆瑞雪。黃庭坚即景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喝満江红

苏东坡续对: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満江红》和《普天乐》都是詞牌,相映成趣。

一次,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乘筒船观景。忽见岸上有一醉汉,骑着毛驴,颠头簸脑地赶路。苏东坡信口一句上联: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帐

秦少游就小船上艄公的动作,也作出一句:

艄公摇橹,打恭作揖讨船钱

真是妙联为对,形象逼真,令人回味。

一次,东坡在郊外田埂与几个挑泥的农妇相遇,誰也不得过。苏东坡说:“我是读书人,岂能下田让道。”那农妇挑着担子说:“既是读书人,可会对对子?”苏东坡说:“我脑藏斗牛,岂止能对!”那农妇就出一上联:

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

“仲尼”是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农妇用谐音作联,不禁使苏东坡大吃一惊,半响未对出下联。农妇们都笑起来。这一笑使苏东坡得到下联: 两行伕子(夫子)笑颜回子,苏轼。

颜回也是孔夫子的弟子。从此他再也不轻看村野乡民了。

这天,苏东坡乔妆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

冷淡地说:“坐”,回头对道童说了声“茶!”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并回头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

子,苏轼。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副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以衣帽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维妙维肖。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 ,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

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

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誰,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一次,苏小妹到京都看望哥哥苏东坡。兄妹相见,言无不尽。苏东坡说:“人们夸你才华过人,智力不凡,你能在一个晚上,对出我一个课来,我就佩服你。”小妹说:“不要一个晚上,你出题,我要马上就答。”苏东坡说,我出一对子,便念道:

水仙子持碧玉簮,风前吹出声声慢

小妹仔细琢磨,不由暗暗叫好,于是苦思冥想。这时,月光下小丫环端来酒菜。苏小妹灵机一动,便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苏氏兄妹此对,妙就妙在上下联中巧含六个词牌名,而且用拟人化的方法,赋予具体形象,想象丰富。子,苏轼。

苏东坡被贬黃州后,心情郁闷,常与友人游山玩水,聊以解愁。有一次他与弟弟苏子由及佛印和尚同游巫山。佛印触景生情,吟了一上联:

无山得以巫山好

苏东坡续对道:

何叶能如荷叶园。

苏子由听后,觉得哥哥的下联不甚工整,思索一番,又对续对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

以“水”对“山”,更为工整,佛印、苏东坡齐声称好。

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黃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尸)

苏东坡被贬惠州(今广东境内),一次从惠州越过小梅关来到江西南安府一带。他问别人说:“这是什么地方?”答曰:“新城。”苏东坡于是得一上联: 新城几时旧

后来,他苦思苦想,总对不出合适的下联。他就继续前行。又到另一处,又问:“这是什么地方?”答曰:“浮石。”苏东坡立刻得到了下联:

浮石何时沉!

“浮石”、“新城”都是地名。“旧”与“新”相对,“沉”与“浮”相对。这属于句内对。上下联对得工整别致,相映成趣。

一次,东坡乘船外出,碰上一个船家,因船价和旅客口角起来。为东坡撑船的船家,见东坡文质彬彬,就搭讪着对苏东坡说:“先生,我出一上联,请你对下联。”说着,便出一上联:

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苏东坡一时对不上,下船走上岸来,举目一看,面前一座瓦窑,有几个顾客在那里摇头晃脑争议瓦价。东坡触景生情,马上向船家答出下联:

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上联“讲口”与“港口”按当地方音,当为同音字,“窑头”与“摇头”是同音词。船家听了,伸出大拇指夸道:“妙对!妙对!”

北宋诗人王琪,年轻时很自负。一日王琪到竹园赏玩,见青竹丛丛,枝叶挺秀,不由得望竹生意,写出一对联: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王琪十分欣赏自己的联句,索性把它挂在墙上,四处扬言:“有能挑剔我一字者,愿以十金相奉。”过了几天,无人挑剔。誰知第八天的晚上,苏东坡来访,苏看完他的联句沉吟不语。王琪故作谦逊地说:“久仰尊师大名,晚生誠望指教。”苏东坡开门见山地说:“好虽好也,十干一叶。”王琪一听,瞠目结舌,羞愧地摘下对联。狠下决心,勤奋攻读。

苏小妹、秦少游、佛印

苏小妹与秦少游的婚事,佛印与苏小妹的戏对趣闻,都是联家津津乐道的。他们在这方面的故事也的确有趣。

苏小妹文才出众,提出以文才择婚。京城中有位富家子弟方若虚,写了篇文章妄想应招。苏小妹阅后批了一联: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怕得罪这位公子,就在联后各加了一个字,退给方若虚,原来的批联变成了: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顿时批评、贬斥,变成了赞美、颂扬。虽不会招婿,但也不得罪人。 苏小妹看中了才子秦少游的一巻文字,于是,在那文巻上批了四句道: 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

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秦少游知道了很高兴。不过,他听说,苏小妹才华横溢,但其貌不扬,且额颅凸前,眼睛凹里,比较难看。便决定借三月一日小妹东岳庙上香之机,探视一番。这天他扮成个游方道人,等在庙门。苏小妹轿入庙里,秦少游紧随其后。但见苏小妹虽不妖娆妩媚,却也清雅文静,全无俗韵,不由心里暗喜。于是又决定试她文才,遂上前打个问讯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开始不知道这话中用意,应口对道: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听了暗自称赞,紧随一步,又道: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出家人如此纠缠闺中女流,小妹暗暗发笑,她一边走一边对道: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说着就随丫环侍女走出庙去,少游一直跟到轿前,又作了个揖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提步上轿,随口回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因为,秦少游在东岳庙偷看小妹,并试探她的学问,后来洞房花烛之夜被她识破,于是引出个:“苏小妹三难新郞”的故事。

苏小妹在新房前出了三道题,做不出这三道题就休想进洞房。前两题已被少游解破,这第三题是一句诗:

闭门推出窗前月

有景有情,暗含诘难。少游百思不得其对,苏小妹坚持对不出不准进洞房。这时,苏东坡一觉醒来,听见院子里有人走动,而且轻声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他知道小妹难少游。他也琢磨起来。眼前除了天上的星月,就只有院子和院子里养金鱼的大水缸。于是决定从“水”字上作文章,助少游一把。只见他从地上捡起一颗石子,“扑通”一声投进那大水缸里。这一声,猛然间触发了秦少游的才思,很快对出了下句:

投石击破水底天。

这才成就了一对才人的好事。

据近人考证,这故事纯系“子虚乌有”。一是苏洵有三个女儿,“皆早卒”,何谈婚事。二是秦少游的夫人姓徐,名文美,是潭州宁台主蒲徐成甫之女。这段风流佳话虽虚,但对联却是实在的文学财富。

佛印和尚既是苏东坡的好友,常来苏家作客,少不得与苏小妹也有些接触。一次佛印与东坡酒后谈经论道,被躲在屏风后的苏小妹听到了。她感到这个和尚喝酒多了,尽说大话,自己信佛,又不敬佛,不是个“正规”和尚,于是便写一联,想教训“怪僧”一下,那上联是:

人曾为僧、人弗能成佛

小妹是讥笑佛印和尚,口念弥陀,心想酒肉,虽然落发为僧,但心不诚岂能成佛?

苏轼 方山子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三:子,苏轼

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折节读书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C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6.C/A.介词,凭借;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7.B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译文: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译文: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译文:9.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⑵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3分)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6.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山子出身贫

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参考答案:4.A(A以均作介词:凭借。B①代词他②兼词在那里C①介词在②介词给D①代词他②副词表反问难道)

5.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6.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7.⑴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子,苏轼

http://m.myl5520.com/jiaoanxiazai/126936.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高中历史教案【4篇】

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参考范文(精选7篇)

历史教案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历史教案设计(合集十五篇)

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参考范文(精选十篇)

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集合4篇

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锦集四篇

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优质

历史教案

关于历史教案【四篇】

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合集五篇)

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锦集5篇)

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