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

2020-10-01   来源:教学设计

《春望》教案
篇一:《春望》教学设计

25.《春望》教案

授课班级:连搭中学八(6)班 授课教师:蔡媛媛 时间:2014.10.11

【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

1.朗读教学法。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春望》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

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走近诗人 走进历史——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4.《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读)

1.听读感知。 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朗读指导。 3.初读感受。 4.自读展示。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齐读]

5. 身临其境,理解诗意。

听老师配乐范读,闭眼想想,这首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全班交流:透过《春望》,你读到了哪些了信息?

追问:⑴山河在,什么不在了?很多人不在了,和平不在了,繁荣昌盛不在了

⑵春天,草木为什么深?物是人非,草木萧条

⑶花为什么溅泪?鸟为什么惊心?感时+恨别《春望》教学设计。

⑷什么情况下,诗人会搔头? 忧国思家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例句: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三、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美读感悟。

安史起狼烟,国破不长安。感时泪四溅,亲人何日还。

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练)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积累与提升(评):

1.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你还读过哪些杜甫的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透过《春望》,我们读到了一个为国而愁、为亲而恨、为民而伤的杜甫。

2.假若杜甫跨越了1000多年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3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六、作业

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赏读杜甫诗《春夜喜雨》。

板书:

春 望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

“丹采” “风力”

国破城荒 (见) 凄

花鸟泪惊 (感) 悲 忧国 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 (盼) 苦 思家 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 (思) 愁

教学反思

《春望》教学设计
篇二:《春望》教学设计

1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课型:感知品味课 学生分析:

总体来看,教学对象具备较高的素质,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肯动脑筋,思维较活跃,情感比较丰富和容易调动,对古典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鉴赏方法和指导,鉴赏词汇积累有限,导致鉴赏过程中容易浮于字句表面,难以深入,抑或语言跟不上思维,词不达意,在答题时容易泛泛而谈、大而化之,切不到要点。 教材分析: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春望》反应了唐朝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朴素,但感情丰富,深沉蕴蓄,极富有感染力,是杜诗中流传千古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教学设想: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作为一个中学生,对诗歌中的精品,不仅应当会读能诵,而且还应当学会品读和鉴赏。因此,近年来,在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经常出现诗歌鉴赏类试题。该如何鉴赏诗歌呢?我认为,诗歌的鉴赏角度无非是语言、意象、意境、主旨、情感、手法、结构,而其中的中心点是情感,一切为表达情感服务。因此,体会诗歌中所体现的感情是鉴赏整首诗的核心。本课定位在感知品味上,采用“查询、感知、品味、再现”的方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同时,以此为契机,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课堂首先是引导学生查询各种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在总体上把握诗歌的风格基调,再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接着调动学生通过品味诗歌的重点词、句进一步体验这种感情,自然水到渠成。而鉴赏诗歌最关键的还是联想想象,只有把自己当成诗人,进入诗的境界,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的情感,那才算读出了诗的情味。整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去感知诗歌,达到体会诗歌情感的目的。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查询、感知、品味、再现的方法及朗读法深入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知品味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如何抒发感情

鉴赏方法的小结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创设氛围

具体步骤:

3

4

教学反思: 1.优点:

 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少讲、精讲,以学生的体验和活动来完成教学。

 学习方式的改变:

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资源共享,讨论交流。  教学效果:

形成了合谐、民主、自主、创新的氛围,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三读诗歌,再现诗歌意境”环节是整节课的亮点,学生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积极而精彩。 2.存在问题:

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不充分,较紧张,气氛稍显沉闷。  学习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缺乏激情,缺乏感染力。

5

《春望》教学设计
篇三:《春望》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诵读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读对联,识人物。

师导语: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这首诗编入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多表达古代文人的志趣,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

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师过渡:《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走进文本:(学)

1.听读感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听读古诗。听之前我想问问大家,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生: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好,大家尽力做到这几点,别忘了做标记哦![放范读视频,学生标记。]

你都做了哪些标记?[学生交流]

2.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也很正确。朗读古诗的技巧包括节奏、停连、重音、语气。请大家看大屏幕: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本诗的感情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低沉的。

3.初读感受。

师:了解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跟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

语气。

4.自读展示。

师: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师:哪位同学先展示一下?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展示的同学依组内序号加分。[学生个人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来,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5.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好了,请每组只说一句,依序号双倍加分。[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评价。]

三、个性解读:(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师: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大屏幕设置情景)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预设:

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这在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叫“对比反衬”)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应该是个近景,诗人看花而流泪,听鸟而心惊,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为什么看花会流泪,听到鸟叫会惊心?看到什么样的花会流泪?在什么情况下会惊心?这在文学上叫“寓情于景”)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同学们导演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城墙、荒草、废墟上的野花,战火中的家信以及诗人满头的白发。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师: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诵读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生配乐、配画、轮读、唱读、演读„„]

同学们的创意真棒,说明大家真正读懂了诗歌,你们不愧为未来的艺术家!《春望》教学设计。

四、学以致用:(练)

《春望》教学设计。

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五、总结提升(评):

1.师总结。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习。

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作业

1.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板书:

春望

杜甫

“丹采”“风力”

国破城荒凄

花鸟泪惊悲忧国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愁

<p align=right>袁祖东</p>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春望》优质课教案
篇四:《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 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 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 ) 抵( )搔( ) 浑( ) 胜( )簪( )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 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连:连续 三——复数,几个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 搔:抓 短:稀疏 浑:简直 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 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 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春望》教学设计

http://m.myl5520.com/jiaoanxiazai/126353.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论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

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精选六篇

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锦集5篇)

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学设计(锦集3篇)

教学设计

黄冈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刷子李》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7篇)

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四篇)

教学设计

课文《大道之行也》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教案:谷雨节气活动方案-幼儿园四季教学设计范文(精选六篇)

教学设计

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民族团结教案范文四篇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