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划分的依据

2020-07-05   来源:汉语知识

词类划分标准
篇一:词类划分的依据

浅观汉语词类的划分

陈冬灵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

[摘 要] 汉语词类划分一直被认为是学界的难题,而如何划分又是语法分析的基础问题,所以本文针对汉

语词类划分的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 语法功能;词类;形态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674 ( 2011 ) Z01-0023-02

一、词类划分是难题

词类划分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是语法分析

的基础,只有在词类划分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科

学地分析和说明各类词的用法以及短语、 句子的结

构规则。

而汉语自身缺乏形态导致词类问题没有很好的

解决,词类划分这一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大难题。

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语

法功能包括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承担句子成分的能

力以及形态变化的特点等三方面。 简单的说,我们可

从形态标准、意义标准、功能标准三个方面着手。

(一)形态标准

1. 我们对词类的认识,来自西方印欧语语言学。

英语、 俄语等印欧语言是屈折语, 有丰富的形态变

化。 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简单的“一一对应”

关系,例如,动词与谓语对应,名词与主语、宾语对

应,形容词与定语对应,副词与状语对应,等等,因此 可以根据词的形态变化来确定词类。词类划分的依据。

传统汉语语法学一方面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

类,另一方面照搬印欧语的词类划分方法,简单地将 汉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对应起来, 认为汉语中作主 语、宾语的是名词,作定语的是形容词,作谓语的是 动词,作状语的是副词。如果动词和形容词出现在主 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就认为这些动词和形容词“名物 化”了。

而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则基本上是“一对多”

的对应关系。一个词可能能充当各种成分。也就是说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 只有少数词带有类似印欧语言

的“形态标志”,例如,以“子、儿、头、家、们、性”等词 缀结尾的一般是名词,以“化”结尾的一般是动词等。 汉语的词充当不同成分时不会发生形态变化。例如, 动词无论作谓语、述语,还是作主语、宾语或补语,都 采用相同的语音形式,未发生任何形态上的变化。 因 此,根据形态标准只能给汉语中一小部分词归类,而 无法确定不带形态成分的词的类属。 汉语在形态方 面表现出的这一特点, 同样只能作为词类划分的参 考。

2. 相比印欧语,它们基本不受历史层次和领域

层次的影响,词的形态变动性很小;而汉语,在不同 历史层次的词、 不同领域层次的词在用法上会有很

大的差异,进而给词类划分带来麻烦。 举例:金,做定 语,金戒指;的字结构,金为区别词;但是在无机化学 的专业书中,可做主、宾语;可受数量词修饰,是做名 词。

(二)意义标准

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 判断词类主要看词的语法意义,适当参考词汇意义, 一般不考虑色彩意义。

在词类划分中所参考的“词汇意义”主要是指抽

象的“类别”意义,而不是具体的“词义”。 例如,通常 认为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 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等,就是“类别”意义。

语法意义是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所体现出

的功能意义。 语法意义是一种概括性更强、概括程度 更高的类型,主要包括词类的类意义、词与词组合产 生的关系意义等。 形态、语序、重叠、虚词等语法形式 所表现出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

由此可见,语法意义比较复杂,而且存在不同层 面上的语法意义。

(三)功能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法

结构成分的能力。这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词的语

法功能主要表现在组合能力和词在句子中充当句法 结构成分的能力这两方面:

1. 组合能力

主要包括实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 实词与虚词

的组合能力。不同词类之间是否能够组合、以什么方 式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

例如形容词大多可以和副词组合, 接受 “很”、

“太”等程度副词的修饰;动词可以和名词组合,可以 带“着、了、过”等动态助词等。

2. 词在句子中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

23 — —

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 例如名词的显著 特点就是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形容词的显著特点是 可以作谓语、定语等。 而虚词不能作句子成分。 总之,汉语词汇无形态变化,词在组合中到底做 什么成分难以判断, 也就给以语法功能为标准划分 词类带来困难; 另外, 汉语词汇多功能现象普遍存 在, 使得在缺乏形态的情况下要利用语法功能来划 分词类更加艰难。

二、词类划分的研究综述

词类划分的标准是词类研究的重要依据。 一直

以来大家对划分标准分歧较多,争议较为持久。各时

期的学者们也形成了词类观, 在各自的著作中都有词类划分的依据。

体现。

在第一部有影响的系统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著

作《新著国语文法》中黎锦熙提出“就语词在语言的 组织上所表示的各种观念的性质,分为若干种类,叫

做词类”。 主张根据“意义”划分词类,提倡句本位,强 调要“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将汉语分出了九个词

类,即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

除此之外, 以意义为标准划分词类的代表作还

有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马先生提出“字无定义 , 故 无定类”。 就是说古汉语中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 这些多义词未入句就无法限定为单义, 因而就无法 确定其词性。 这样来讨论“字无定类”,完全符合古汉 语实际。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 国语法理论》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 他们虽然各自的主 张不尽相同 , 所分出来的类别也有所差别,如吕先生 分出语气词,王力先生分出数词和语气词,但他们的 基本观点都主张按意义来划分词类。

建国后,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使得建立新

的、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势在必行,但碰到的第一个 难题就是汉语词类问题。 词类问题是个既复杂又重 要的问题,自《文通》以来一直悬而未决,迫切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

建国头两年,国内虽然出了几本语法书(如《语

法修辞讲话》、《语法学习》),但在词类研究上基本沿 用旧说,并无什么实质性的进展。随着各方面条件的 成熟,解决汉语词类问题已成为可能。 于是一九五三 年前后, 一次全国性的规模巨大的词类问题的讨论 就在《中国语文》上展开了。 这次大讨论避免了以前 在这个问题上的偏差,即不单单给词作简单的分类, 而开始涉及到了汉语词类的原则性问题即汉语的词 能否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然而,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 单凭意义分类 , 词

类就成了词汇学的意义类。 并且凭意义分类 , 不同的 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对一些难于处理的词 , 在同一 个人手上也常因时而异。 所以单凭意义分类并不可 行。

之后很多人主张采用多标准 : 如有人提出意义、

形态、功能“三结合” ; 有人提出在根据语法功能标准 的同时 , 要参考意义标准或形态标准。 大多数人认为 汉语词类划分不能凭狭义形态 , 也不能凭词汇意义 ; 要重视词的语法功能。

1979 年出版的吕叔湘的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提出“在语法分析上,意义不能作为主要的依据,更 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但是不失为重要的参考项”,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有两个半东西可以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篇二:词类划分的依据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分类,是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向来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论的议题。因为现代汉语和其他的语言有所不同,使其分类标准无法确定。下面,我将通过对不同的现代汉语教材的比较,分析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一、《马氏文通》中词类划分的标准

对于《马氏文通》的词类划分标准,普遍的看法是:以词汇意作为它的划分标准。可是,《马氏文通》讲字类除了理论上明确提到意义标准外,还隐含着一个句法功能标准。于是,按意义标准分类,则字有定类,依句子成分标准归类,则字无定类。为了强调这两方面的矛盾,马氏便提出了“字类假借”说。实际上《马氏文通》所说的假借现象除了少量临时活用之外,主要是一类多功能、多类功能交叉的现象。汉语的词类是多功能的,它可以出现于多种位置,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因此,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词无定类,如“头发花白”、“衣服太花”、“花钱”、“花朵”。马氏试图用“字类假借”来处理这个问题,以至于至今人们对马氏划分实词的标准说法不一。而事实上,“字类假借”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词类划分标准。

二、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语言文学自学丛书《现代汉语》中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

该书认为划分现代汉语词类的标准大体从三个方面:

1、 词和词的结合关系。一类词能不能经常跟另一类词相结合,这

是有规律的。这种结合不一定要进入句子。如名词前面不能加副词“不”等,可加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前面可加副词“不”等,而不能加数量词。这是一种对立。动词除表心理活动以外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形容词则绝大多数可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也是一种对立。形容词可直接修饰名词,副词则不能,这又是一种对立。如此等等,就是词和词的结合关系。

2、 词在句子中的职能。哪一类词经常充当哪一类成分,也是有规

律的。如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虚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这是一种对立。又如名词一般不直接充当谓语(表籍贯、时间的除外),动词和形容词则可以。副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而形容词可以。这些对立关系都说明各类词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

3、 词的形式和词的形式变化。所谓词的形式,就是一个词本身所

具有的词头、词尾等形态标志。如名词后缀有“子、儿、头、者、家、性、法”等,动词后缀有“化”。所谓词的形式变化,就是指一个词进入句子时所发生的变化格式,如双音节形容词有一部分可以重叠,其重叠格式是“AABB”(高高兴兴),双音节动词也有一部分可以重叠,其重叠格式是“ABAB”(商量商量)。

此外,在划分词类、给各类词下定义的时候还必须结合词类所表

示的意义。

该书根据上述标准,把汉语所有的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十一类。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七类能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是成分词,书中管它们叫实词。介词、连词、助词不充当或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是非成分词,书中管它们叫虚词。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从来不跟别的词语发生组合关系,但却能成独词句,编者暂且把它列为特殊的一类。

三、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的划分标准

该教材在词类的划分标准上采用的是语法功能标准,“语法上区分词类的目的是为了指明词的外部结构关系,说明语言的组织规律,因此分类的基本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 独充当句法成分上面”,根据这一标准把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然后 据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在实词下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在虚词下又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

实际上从以上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教材所采用的分类标准实质是句法标准和分布标准的统一,先根据句法标准分出实词虚词两大类,再根据分布标准(组合能力)分出实词和虚词的各自的下位类型。

因此,该教材所采用的语法功能标准实际上是句法标准和分布标准两者的结合,是个综合标准。我们来看教材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在

分析名词的语法特点时列出了名词的四个语法特点:1.能用数量词组修饰;2.不能用“不”修饰;3.能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词结构;

4.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前三个特点依据的是组合能力,能否和别的词或词组结合(分布标准),最后一个特点依据的是句法标准,在句子中能否做句子成分(句法标准)。教材采用的句法和分布相结合的分类标准也是目前语法学界比较流行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个比较科学的系统的标准。事实证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虽然不是一个万能的标准,也有许多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但至少在目前是最贴近汉语实际的比较科学的一个标准。

四、丁启阵等主编的《大学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标准

该书在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主要的划分依据的基础上又提出根据词的组成成员是否确定分出可列举的类和不可列举的类。可列举的类是指某一类词,它的组成成员是相对稳定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数量上不会有增减;不可列举的类则是指某一类词,它会随着社会、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加新的成员,有些旧的成员也会随之消亡。

五、齐沪扬主编的《现代汉语》的划分标准

该书认为从意义出发给词分类不能达到语法类别的要求,是行不通的;而以形态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在汉语的词类划分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而且,形态是功能的一种标志,因此也不能作为词类的划分依据。因而,编者得出结论,对汉语来说,划分词类的标准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表现在:(1)能否充当句法成分。(2)实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上。(3)虚词的语法功能

表现在它同实词或短语的关系上。

六、其他教材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的比较 不同的分类标准必然会导致划分结果的差异。齐沪扬和胡裕树两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在划分词类时的基本依据都是“词的语法功能”。而黄伯荣和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教材却提出了三大标准:语法功能、形态、意义。其中语法功能是最主要的分类标准,形态和意义只能作分类的参考标准。只有在判定某些词的归类,用功能标准不足以显示其特点时,才必须考虑形态和意义。由此可见,黄、廖版的教材在划分标准上不仅考虑了功能同时还涉及了形态和意义。这样对于词类划分不仅能有更充分的依据,同时也是建立在汉语自身的特点上的分类依据。首先从形态来看,汉语不是没有自己的形态,而只是缺乏形态。正如张版教材在词类划分末尾提到的“当然,词的重叠、粘附能力,甚至形态特征也可以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但只能作为辅助性的参考标准。”而教材涉及“重叠”的语法特征的描述又是从形态上来分析词类的。其次,黄、廖版教材中所谈的意义指的也是语法意义而非词汇意义,这项标准对于具有相似功能又无明显语法功能差异或还没有考察出其根本的语法功能时所做出的分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我们要分析一个词应属于哪个词类时,事实上,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词的意义。此外,各教材中对于具体词类的定义也多是从意义角度给出的。如“名词是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黄、廖版的教材和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的教材坟分类标准基本一致。丁启阵则在

浅谈对词类划分的看法
篇三:词类划分的依据

浅谈对词类划分的看法

姓名:赵青梅 学号:0801010343 班级:08汉本3班

摘要:词类研究是语法研究的基础,其研究价值历来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汉语词类划分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在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中词类的划分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划分词类是概括句法格式、发现组合规则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词类划分

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和词形变化:语言里的词按语法作用的不同而分成名词、动词等等的词类;在好多语言里,名词、动词又有格、位等等的变化。语法的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的规则。在句子中有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它们是句子结构里的组合位置。每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要到有关的聚合里去选择。这种聚合就是词类。

所以,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的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他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为一类。词的句法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类体系,需要分别归纳。词类是语言中的客观存在,区分词类是为了将这些客观存在找出来。词类是语法研究的客观对象,所以词类划分是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缺少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词类的划分成了一个很难的问题,关于词类划分标准问题更是经过了长期争论才得基本达成共识。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人们尝试过的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总体上看有四个,即意义标准、句法成分标准、形态标准、功能准。形态标准在汉语词类划分中没有普遍性,无法贯彻到底。因为汉语缺少形态,也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如果把形态看成划分词类的惟一标准,势必导致汉语无词类的结论。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没有整齐的对应关系,而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同一类词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同一种句法成分往往可以由不同词类的词充当。采用句法成分标准的结果是词无定类,甚至同样会导致汉语无词类的结论。说一种语言无词类和说一种语言无语法几乎同样不可思议。虽词类划分标准已经确定,但是这一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并非能解决一切问题,对于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仍没有结束。

一、汉语词类划分存在的问题

词类是传统语言学建立起来的语法概念。传统语言学认为,词类是根据语法功能建立起来的类别。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词类与功能分布并非一致,因而汉语词类的界定与鉴别比较困

难,比如充当谓语的是动词、形容词,能带宾语的是动词,能充当定语的是形容词。但是能充当谓语的不仅仅是谓词,名词也能充当谓语;能充当定语的也并不都是形容词,名词,甚至动词也能充当定语。凡此种种,在具体的归类上就有了“词无定类”的观点,最著名的是马建忠的“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和黎锦熙的“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说,黎锦熙先生曾非常明确地阐明自己的见解:“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上(字的形体上)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这一个词是何种词类??国语的九种词类,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或职务而变更,没有严格的分业。”由于汉语实词充当句法功能的灵活和多变,有人甚至提出了“汉语实词无词类”的观点,如高名凯先生曾提出“汉语实词不能再行分类”的学说。这些观点的提出无不与汉语非形态的特点有关。

二、划分词类的标准

自从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首次建立汉语语法体系,首次提出词类划分标准以来,到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的问世,其间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历史。纵观这一时期对词类划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中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大致有四种:

1.意义标准:即依据意义或概念标准划分词类。

意义标准最早可追溯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至于中国的词呢,它们完全没有词类的标记,正好让咱们纯然从概念的范畴分类,不受形式的拘束。”吕叔湘先生在《语法学习》中也说:“中国话里的词没有词形变化;划分词类主要凭词的意义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那么,词的意义到底能否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呢?回答是否定的。依据意义或概念来划分词类,实质上是把语言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对当关系绝对化了。在任何一种语言里有一大部分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是对当的,但也有不少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是不对当的。所以,以意义标准作为划分词类标准,不具有可操作性。

2.形态标准:即依据狭义的形态标准来划分词类。

也就是依据词头、词尾或重叠形式来划分词类。俞敏先生认为:“重叠式是狭义的形态变化,要给实体词分类,就得根据狭义的形态变化。”张斌先生在《谈词的分类》中指出:“词类,是语言自身怎样表现出来的呢?就是从形态上表现出来。”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有比较丰富的形态。如英语名词用后缀-s、-es表示复数,英语的多音节的形容词用前面加上more、most表示比较级、最高级,根据形态可以给词分类。汉语有没有形态?语法学家认识也不一致。就是认为汉语有形态的学者,也承认汉语的形态和印欧语的不完全一致。比如重叠可以认为是形态,但是它缺乏普遍性,在划分词类上至多作为参考项,不能作为主要标准。

3.语法功能标准,即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汉语的词类。

陆俭明先生认为:“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最本质的东西。”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说:“国语的分类,在汉字的形态上无从区别,在词义的性质和符合的形态上虽然有主要区别,还须看它在句中的位次、职务,才容易确认这一词属于哪种词类。”当然,黎先生所说的语法功能实指句法功能,即词在词中充当什么成分,所谓“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这一观点是带有一定片面性的。对这一论述最为科学、合理的要属朱德熙先生,他在《语法讲义》中说:“汉语不像印欧语那样有丰富的形态。因为在给汉语的词与分类不能根据形态,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这一论断得到了众多语言学者的赞同,也使词类划分标准问题得到了基本确定。

4.综合标准,就是在划分词类时,把几种标准综合起来考虑,同时应用多个标准。

王力先生在《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一文中提到:“汉语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第一,词义在汉语划分中是能起一定作用的,应该注意词的基本意义跟形态、句法统一起来;第二,应该尽先应用形态(如果有形态的话),这形态是包括构形性质的和构词性质的;第三,句法标准(包括词的综合能力)应该是最重要的标准在不能用形态变化的地方,句法标准起决定作用

的。这三个标准是有机联系着的:不是根据三个标准来分类,而是要求同时适合这三个标准。”这种多标准,带有一点折衷的意味,而且严格地说,比起单一的标准科学性要弱。陈望道在《文法简论》中说到:“多标准意味着无标准,多标准是不可能合理的区分词类的。”词类划分标准问题,尽管还有一些分歧,但大多数语言学者已认识到:词类划分标准只能依据语法功能。但是依据功能标准划分词类,是不是说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呢?这还不一定,有时形态和意义标准仍是要考虑的因素。

三、划分词类应注意的问题

1.标准的多重化

曾有不少人企图通过一条标准(或意义标准或功能标准或形态标准)来给汉语词作一个彻底的划分,这种愿望是好的,因为这样不会有交错的情况出现。然而事实上做不到,因为不合语言(特别是汉语)的客观实际。于是很多学者只好深入探求,终于由单项标准发展到今天的多重(三条)标准,同时还找到了其他的辅助性手段,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划分词类的能力,使问题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解决。

2.分类的精密化

回顾汉语词类研究史,可以看出对汉语词的划分是越来越细了。马建忠和黎锦熙参照印欧语法,把词分成九类。此后,依据汉语特点,吕叔湘把“语气词“单独立成一大类,王力把数词单独立成一大类,科学院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又把量词单独立为一大类。另外,越到后来,词的次范畴(小类)也越多,这些都表明汉语词类的科学研究越来越精细了。 3.角度的多样化

传统词类研究多从意义的虚实出发,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随着词类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角度也不断增多。比如有人从功能的角度把实词分为体词和谓词两大类,从词的数量的多少和能产程度的高低这一角度把词分成了开放类和封闭类两大部分。这两种分类法不仅给语法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同时也给语法教学提供了不少方便,对后来者也不乏启迪。 从词类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认清汉语的特点,从而找到更为合乎汉语实际的,更为有效的词类划分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科学而详细地描写各个词类(包括小类)以及每个词的特点和性质。

参考文献

①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②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

③俞敏.形态变化和语法环境[J].中国语文,1954,10.

④陆俭明.关于词的兼类问题[J].中国语文,1994,1.

⑤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⑥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⑦陈望道.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篇四:词类划分的依据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词类划分的依据。

一、词类定义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词性。

二、词类划分依据

古代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

语法功能:主要是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①句子成分;

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①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也叫句子的组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

(二)、现代汉语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

(三)、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古代句子成分的位置、古代句子成分的省略、词类的活用。

(四)、现代汉语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主语: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五)、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古代句子成分的位置、古代句子成分的省略、词类的活用。

1, 古代汉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的一类句子。

2, 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就是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不同来加以区

分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3, 古代句子成分的位置。语序,指充当句法成分的词语在句中的位置顺序。汉语语序的基本规律是诸

主谓关系,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宾关系,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偏正关系,状语、定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古代汉语特殊语序中主谓倒装好宾语前置现象。主谓倒装句,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宾语前置句,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4, 古代句子成分的省略,省略是句子被省略了其中某个部分成分个,被省略部分一般可以从上下文找

到并确定地补上。

5, 词类的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首先确定其属于实词或虚词,以及属于实词或虚词大类中具体属于名词……)。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实词和虚词。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词汇意义。

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实词的分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数词。

虚词的分类: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语气词。

(一)、实词的分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变化的词。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和状语。

副词:是表示行为、状态的某些特征的词。功能是修饰形容词、动词,在句子中作状语。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主要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

数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次数)的词。主要功能是和量词结合,在句子中作状语或补语。

(二)、虚词的分类:

介词:常用介词"于(於、乎)"、"以"、"因"、"为"、"与"。

功能:引进时间、处所、范围、工具和凭借、原因、行为对象、行为施事者。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特点: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

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关系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上古早期,连词很少,只有“以、而、且、则、乃、惟、其”等十几个

语气词: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

词类划分的依据

http://m.myl5520.com/jiaoanxiazai/112407.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中考语文汉语知识攻略

汉语知识

【《蝴蝶效应》】《蝴蝶 张毅》阅读和答案

汉语知识

古典诗歌分类_古典诗歌的鉴赏

汉语知识

[汉语我的说法]《汉语,我为你忧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汉语知识

神不知鬼不觉的成语_神不知,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汉语知识

不闻不问的意思_不问不闻的成语故事

汉语知识

鱼骨迟子建阅读题答案|迟子建《我说我》阅读题附答案

汉语知识

汉语是一门缺陷语言|《汉语是人民的游戏》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汉语知识

【途途是道】途途是道的成语故事

汉语知识

【1号新欢总裁情意绵绵】情意绵绵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汉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