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

2020-05-10   来源: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 虚词“以”
篇一: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

《五蠹》中“以”的词性、意义及用法:

1.动词,表示“认为”的意思。

1)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2)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3)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

2.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可译成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1)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2)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4)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

5)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士官,做官于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

6)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

3.介词,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于现代的“因为”。

1)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2)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4.介词,相当于处置式“把”。

1)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5.介词,表示凭借,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作补语。

1)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

6.介词,引进原因。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1)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

2)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3)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4)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7.介词,表示凭借。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1)皆非所以持国也。

8.介词,表示凭借,省略宾语。

1)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2)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

3)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9.连词,表示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1)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

3)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4)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

5)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6)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7)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

8)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10.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1)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

2)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

11.“以”通“已”,副词,表事情完成。

1)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五蠹原文节选和翻译
篇二: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

五 蠹(节 选)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伐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

之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儥•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从者,合众强以攻一弱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士官于内;求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人主之于其听说也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缴之说而侥幸其后?•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故周去秦为从,期年而举;•卫离魏为衡,半岁而亡。是周灭于从,卫亡于衡也。使周、卫缓其从衡之计,•而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治国者之过也。•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译文:

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吉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君土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与“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就已经知道厂的。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那么为个人打算的话,没有什么比修好仁义、熟悉学术的办法更好了。修好仁义就会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显荣。对个人来说。这是最美的事了。然而没有功劳的就能做官。没有爵位就能显荣,形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国家就一定陷入混乱,君主就一定面临危险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杀敌有功的人本该受赏,却又崇尚仁爱慈惠的行为;攻城大功的人本该授予爵禄。却又信奉兼爱的学说:采用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来防备战乱,却又提倡宽袍大带的服饰;国家富足靠农民。打击敌人靠士兵,却又看重从事于文章学术事业的儒生;不用那些尊君守法的人,而去收养游侠刺客之类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国家太平和强盛足不可能的。国家太平的时候收养儒生和游侠,危难来临的时候要用披坚执锐的士兵;国家给予利益的人并不是国家所要用的人.而国家所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好处。结果从事耕战的人荒废了自己的事业,而游侠和儒生却—天天多了起来,这就是社会陷于混乱的原因所在。

况且社会上所说的贤。是指忠贞不欺的行为;所说的智,是指深奥玄妙的言辞。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就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现在制定民众都得遵守的法令,却采用那些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的言辞,那么民众就无从弄懂了。所以,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追求精美饭菜的;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会期望华丽衣衫的。治理社会事务,如果紧急的还没有办好,那么可从缓的就不必忙着去办。现在用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措施,凡属民间习以为常的事。或普通人明知的道理不加采用,却去期求连最聪明的人都难以理解的说教,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了。所以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并不是人民所需要的。至于推崇忠贞信义的品行。必将尊重那些诚实不欺的人;而诚实不欺的人,也没有什么使人不行欺诈的办法。平民之间彼此交往,没有大宗钱财可以互相利用,没有大权重势可以互相威胁。所以才要寻求诚实不欺的人。如今君主处于统治地位,拥有整个国家的财富,完全有条件掌握重赏严罚的权力,可以运用法术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那么即使有田常、子罕—类的臣子也是不敢行欺的,何必寻找那些诚实不欺的人呢?现今的忠贞信义之十不满十个。而国家需要的官吏却数以百计;如果一定要任用忠贞信义之士。那么合格的人就会不敷需要;合格的人不敷需要,那么能够把政事治理好的官就少,而会把政事搞乱的官就多了。所以明君的治国方法,在于专 实行法治,而不寻求有智的人;牢牢掌握使用官吏的权术。而不欣赏忠信的人。这样,法治就不会遭到破坏而官吏们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现在君主对于臣下的言论。喜欢悦耳动听而不管是否恰当;对于臣下的行事,仅欣赏他的名声而不责求做出成效。因此天下很多人说起话来总是花言巧语,却根本不切合实用,结果弄得称颂先王、高谈仁义的人充满朝廷,而政局仍不免于混乱;立身处世的人竞相标榜清高,不去为国家建功立业。结果有才智的人隐居山林,推辞俸禄而不接受,而兵力仍不免于削弱。兵力不免于削弱。政局不免于混乱,这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因为民众所称赞的,君主所优待的,都是些使国家混乱的做法。现在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治国,每家每户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国家却越来越穷,原因就在于空谈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农具种地的人太少。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打仗,每家每户都藏有孙子和吴起的兵书,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弱;原因就在于空谈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铠甲上阵的人太少。所以明君只使用民众的力量,不听信高谈阔论;奖赏人们的功劳,坚决禁止那些无用的言行。这样民众就会拼命为君主出力。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印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于。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无需有耕种的劳苦就可以获得富足的实惠。无需冒打仗的危险便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结果就出现了一百个人从事于智力活动,却只有一个人致力于耕战事业的状况。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致力于耕战事业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这就是社会所以混乱的原因。

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

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的资本。既拥有称五天下的资本,义善于利用敌国的弱点;建立超过五帝、赶上三王的功业,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

现在却不是这样。儒士、游侠在国内恣意妄为,纵横家在国外大造声势。内外形势尽行恶化,就这样来对付强敌。不是太危险了吗?所以那些谈论外交问题的臣子们,不是属于合纵或连衡中的哪一派,就是怀有借国家力量来报私仇的隐衷。所谓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小国家去攻打一个强大国家;所谓连衡,就是依附于一个强国去攻打其他弱国。这都不是保全国家的好办法。现在那些主张连衡的臣子都说:“不依附大国,一遇强敌就得遭殃。”侍奉大国不一定有什么实际效应,倒必须先献出本国地图,呈上政府玺印,这样才得以请求军事援助。献出地图,本国的版域就缩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声望就降低了。版域缩小。国家就削弱了;声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乱了。侍奉大国实行连衡。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丧失了国土,搞乱了政治。那些主张合纵的臣子都说:“不救援小国去进攻大国,就失了各国的信任;失去了各国的信任,国家就面临危险;国家面临危险。君主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国不一定有什么实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国为敌。援救小国木必能使它保存下来。而进攻大国未必就不失误一有失误,就要被大国控制了。出兵的话,军队就要吃败仗;退守的话,城池就会被攻破。援救小国实行合纵。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使国土被侵吞,军队吃败仗。所以,侍奉强国,只能使那些搞连衡的人凭借外国势力在国内捞取高官;援救小国,只能使那些搞合纵的人凭借国内势力从国外得到好处。国家利益没有确立起来,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禄都弄到手了。尽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尽管国家土地削减了,而私家却变富了。事情如能成功.纵横家们就会依仗权势长期受到重用;事情失败的话,纵横家们就会凭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君主如果听信臣下的游说,事情还没办成就已给了他们很高的爵位俸禄,事情失败得不到处罚;那么,那些游说之士谁不愿意用猎取名利的言辞不断去进行投机活动呢?所以国破君亡局面的出现,都是因为听信了纵横家的花言巧语造成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论是公正确,事败之后也没有坚决地实行处罚。纵横家们都说:“进行外交活动,收效大的可以统—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证安全。”所谓统—天下,提的是能够打败别国;所谓保旺安全,指的是本国不受侵犯。兵强就能打败别国。国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国家的强盛和安定并不能通过外交活动取得,只能靠搞好内政。现在不在国内推行法术,却要一心在外交上动脑筋。就必然达下到国家安定富强的目的了。

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治乱条件大不相同。所以西周背弃秦国参予合纵,只一年工夫就被吞灾了;卫国背离魏国参与连衡,仅半年工夫就被消灭了。这就是说合纵灭了西周,连衡亡了卫国。假使西周和卫国不急于听从合纵连横的计谋,而将国内政治严加整顿,明定法律禁令,信守赏罚制度,努力开发土地来增加积累,

东北师范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
篇三: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

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下列注释术语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是()

. 读为

. 之言

. 貌

. 谓

正确答案:

2. 既疏通经文意义又疏通注的意义的注解术语是()

. 笺

. 注

. 传

. 义疏

正确答案:

3. “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薦绅之饰”中“美”的意思是()

. 装饰

. 以„„为美

. 使„„美

. 美丽

正确答案:

4. “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中“称”的意义是()

. 称许

. 称作

. 量

. 行

正确答案:

5. 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的个数是()

. 28

. 30

. 32

. 26

正确答案:

6.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 中“舍”的意思是()

. 三十里地

. 军队停下住一夜

. 旅舍

. 兵站

正确答案:

7. 五言律诗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首句平仄格式是()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正确答案:

8. “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中“苦”的意思是()

. 艰苦

. 粗劣

. 辛苦

. 苦涩

正确答案:

9. 五音是我国传统语音学术语,它是按什么的不同划分的()

. 发音方法

. 声带颤动与否

. 发音原则

. 发音部位

正确答案:

10. 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 . 阴声韵

. 阳声韵

. 入声韵

. 上声韵

正确答案:

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从发音方法上分析,根据发音时声带颤动与否将声母分为的()()()()

. 浊

. 粘

. 对

. 清

正确答案:

2. 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有()()()()

.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 坚甲厉兵以备难

. 动作者归之于功

. 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

正确答案:

3. 下面句子中存在使动用法的有()()()()

. 大丈夫不能自食

. 而贰人主之心

.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正确答案:

4. 用来注音,一般不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术语有()()()()

. 读如

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

. 读若

. 读曰

. 读为

正确答案:

5. 关于“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中“矰缴”,说法正确的是()()()()

. “矰”本指弋射的箭

. “缴”本指系在箭上的生丝线

. “矰缴之说”指用以猎取功名富贵的虚言浮词

. “矰缴”本是一个词组

正确答案:

6. 下列各句中,“者”字是代词的是()()()()

. 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 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 事智者众,则法败

正确答案:

7. 关于“粘”的定义,下列各组错误的说法是()()()()

. 在一首律诗中,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 在一首律诗中,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反

. 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 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同

正确答案:

8. 关于“清浊”,说法正确的是()()()()

. 是从发音方法上进行的分类

. 是对声母分析的分类

. “清”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

. “浊”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正确答案:

9. 关于“古无舌上音”,说法正确的()()()()

. 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

. 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

. 这种说法是钱大昕提出

. 钱大昕是清代学者。

正确答案:

10. 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曾把声母分为()()()()

. 五音

. 六音

. 七音

. 八音

正确答案:

古代汉语(四)16秋在线作业1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中“吟”的意思是呻吟着。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2. 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中古声母系统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3.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中两个“闻”字的用法相同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4. “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中“几”的词义是几个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5. “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中“王”的词义是“统一天下”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6. 格律诗有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规定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7. “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中“王”为动词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8.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中“缘”的词义是循着、顺着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9. 三十六字母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0. “选轻骑二千人”中“轻骑(jì)”指轻装的骑兵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1.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中“案”通“按”。案甲休兵,即按兵不动。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2. 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3.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中“明”是“明亮”的意思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4. 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5. 韵目是在汉语音韵学里,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而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6. “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釁”中“畜”与“釁”都存在通假现象

. 错误

. 正确

正确答案:

17. “夫乐,天地之精,得失之节也”中“节”的意思是“关键”

. 错误

北语语用学00-13年初试真题(古代汉语) 2
篇四: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

北京语言大学语用专业01--13年古汉考研真题

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

http://m.myl5520.com/jiaoanxiazai/104850.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中考语文汉语知识攻略

汉语知识

【《蝴蝶效应》】《蝴蝶 张毅》阅读和答案

汉语知识

古典诗歌分类_古典诗歌的鉴赏

汉语知识

[汉语我的说法]《汉语,我为你忧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汉语知识

神不知鬼不觉的成语_神不知,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汉语知识

不闻不问的意思_不问不闻的成语故事

汉语知识

鱼骨迟子建阅读题答案|迟子建《我说我》阅读题附答案

汉语知识

汉语是一门缺陷语言|《汉语是人民的游戏》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汉语知识

【途途是道】途途是道的成语故事

汉语知识

【1号新欢总裁情意绵绵】情意绵绵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汉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