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占领心理

2022-10-20   来源:毕业论文

篇一:空间占领心理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一】

  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的心理分析

  论文导读:要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研究表明在超自然信仰上。在实用信仰上。在社会信仰上。成长环境对于其精神信仰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信仰,社会信仰,实用信仰,超自然信仰

  一、信仰的定义

  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信仰主要指信仰所涉及的知、情、意等心理特征。以往心理学家总是从知、情、意的某一角度出发对信仰进行定义,多有失偏颇。论文参考。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信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情绪、意志都起一定的作用,但信仰的本质是认知 [1 ,2] 。信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要的体现,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人生根本价值原则,是认知、价值观念情绪和意志的统一体 [3] 。

  二、大学生信仰结构与内容特点

  在大学生的个性中 ,信仰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位置 ,对需要、兴趣、理想和世界观起支配调节的作用 ,决定着大学生心理活动的方向和效能 [4] 。要了解大学生的信仰,首先得要弄清楚信仰的结构。

  国内学者宋兴川的研究 [5] 将大学生精神信仰结构解释为三类两级。第一级信仰包括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和实用信仰三大类。其中,超自然信仰又包括宗教信仰和神灵崇拜,社会信仰包括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政治信仰,实用信仰包括金钱与物质享乐主义、家族崇拜、家庭主义和生命崇拜。这九种信仰构成信仰的二级结构。在大学生的一级信仰因素中,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是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对二级因素分析发现,家族崇拜、生命崇拜、国家主义和家庭主义,是大学生精神信仰的主流;宗教信仰、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处于次要地位 [5] 。

  对大学生精神信仰内容的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的发展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6] 。“爱拼才会赢”,“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是大学生信奉的人生准则。另外大学生信仰的个人主义色彩明显,他们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论文参考。

  大学生尚未完全接触社会,个体人格心理发展仍处于成长变化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龄以及成长环境导致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具有显著性差异 [7 ,8] 。研究表明在超自然信仰上,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宗教信仰和神灵崇拜;在实用信仰上,男性比女性更易产生金钱崇拜和家族崇拜;在社会信仰上,工科、农科比其他专业的政治信仰、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信仰要高。

  三、影响大学生信仰形成的因素

  信仰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实证研究表明对周围的相信(人性哲学性向)和生活事件在信仰的形成因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9] 。

  对于大学生来说,成长环境对于其精神信仰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数学生将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摆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各级学校广泛而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体现了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倒敌人,带领人民走向富强之路,其间还涌现了一批批先进个人,这一切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主义情怀。

空间占领心理。

  因此,国家主义在大学生信仰中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是个注重人情的国家,家庭意识和家族荣誉感深入人心,因此,家庭主义对大学生也起着主要作用。论文参考。而大学生较少接触金钱,这方面意识淡薄,加上多数学生均为无神论者,因此对金钱和神灵的崇拜较少。

  当大学生对环境周围的人越信任,越对自己的民族产生信仰。当他的家族充满爱,让他时时感受到家庭温馨,他便容易形成家庭信仰,反之家庭信仰则弱;对于长期受挫的人,则倾向于崇拜神灵,寻求神灵的庇佑。

  四、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其人生哲学与行为风格,而我们的情绪根源于我们的信念、评价、解释,以及对生活情境的反应 [10] 。研究表明精神信仰和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关系 [11] 。持社会信仰的大学生性格较为自信积极,善交际,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类人心理较为健康,时刻保持乐观心态。持实用信仰的大学生对人际敏感,凡事以个人利益为先。对生命主义者而言,他们热爱生命,注重健康,心态较积极。而金钱崇拜者则敏感、抑郁和焦虑,他们处处在金钱上与人计较,对健康不利。持超自然信仰的人容易形成强迫、抑郁和焦虑。崇拜神灵的人有强迫倾向,做事谨慎,常为各种事焦虑不安。

  五、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价值重构阶段出现了短时期的价值真空阶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国内广大民众明确“有信仰”者只占28%,明确表示“没有信仰”占了36% [11] 。大学生正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阶段,面对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很容易迷失在纷繁多样的价值观中,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精神信仰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说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民族主义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转变为对社会的贡献,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未来。要避免空洞的口号式说教,而要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

  参考文献

  [1] Clore ,V & Fitzgerald, J .Journalof Adult Development, 2002, 02

  [2] 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3] 李幼穗.张镇.精神信仰的心理学涵义.天津理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4] 宋兴川.我国精神信仰研究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青海理科大学学报,2005,(1)

  [5] 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研究.心理科学,2004,(4)

  [6] 宋兴川, 乐国安. 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结构. 中国临床康复,2005,(4)

  [7] 刘庆明. 大学生信仰的心理学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8] 宋兴川,金盛华.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9] 宋兴川,乐国安. 哲学性向、生活事件与精神信仰关系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6,(3)

  [10] Gerald Gorey 著.李茂兴译.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台北:扬智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6

空间占领心理。

  [11] 宋兴川,金盛华,李波.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8)

  [12] 宋兴川.论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的必要性.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二】

  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导读:努力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母体。并形成一种崭新的网络文化。

  关键词:网络文化,道德教育,大学文化

  大学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重要任务。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大学先进文化的内涵

  大学先进文化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科学性和示范性、自由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规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母体,必须从属于先进文化,衍生于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引领大学文化向着科学、理想的方向发展。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大学作为知识和科技的密集体,直接与社会生产相联系,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追求先进文化的殿堂,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曾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的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而且它是一种精神存在。这种精神是以先进文化为其生存境界的。

  二、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网络向人类社会的广度扩展和深度延伸,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先进高效的手段,并形成一种崭新的网络文化。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个强大的承载工具,网络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对人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未来的数字化校园中,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吸收、融合中汇入大学校园主流先进文化中。

  (一)、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需求。大学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道德建设,本质在于“化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网络文化的发展,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本质需求。

  (二)、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大学先进文化建设中,坚持以德治网、以德治校,才能取得大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权。而网络文化又是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新内容、新特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体现大学文化的先进性。

  (三)、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文化功能的充分实现。网络道德是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文化之魂,是大学文化先进性的特征指标。研究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使命和责任的要求,它有助于大学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提升,有利于大学文化对师生的导向功能、化育功能、陶冶功能的有效实现。

  (四)、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中对传统和现代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关键在于进行文化创新。而网络道德教育恰恰是大学文化创新中最富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最新内容。因此,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吸取和借鉴世界优秀的道德文化成果,并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大学道德文化建设经验,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内涵的丰富,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新途径的开拓以及大学文化建设模式与方法的创新。论文格式。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先进大学文化

  江泽民同志早在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了:要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网络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道德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统一步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论文格式。

  在网络文化的强势渗透的新形势下,高校“两课”教学部和学生工作处要步调一致、协同配合,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增加网德、网风、网络法纪的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守住良知,拒绝道德堕落。

  (二)加强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网络使高校德育环境和高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立具备网络管理经验和现代思维的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显得尤为紧迫。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重视管理环节,加强管理队伍的培养和配备,使管理者在厚德博学的基础上,具备网络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网络渠道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实行科学化、人性化、制度化的网络管理,使管理者的行政行为化为道德教育效能。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也是网络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空间占领心理。

  (三)开辟优秀网站,丰富德育内容。

  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阵地。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感,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建立和扩大网上思想政治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直接上网竞争,使青年学生在各种知识、信息、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四)“网内”、“网外”结合,真正形成“大政工”局面。

  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许多优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得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从而大大增强教育效果,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通过网络,高校可与政府机关、大学生家庭相连,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真正形成“大政工”局面创造了条件。但是,网上开展思想教育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网络虚拟空间明显缺乏人文关怀,单凭网上交流往往看不出大学生思想症结所在。论文格式。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其针对性、有效性也就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力开展“网内”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网外”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五)加强信息网络的管理和监督,营造良好网络德育教育氛围。

  针对国内外反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反社会主义的行动和信息垃圾泛滥的现状,采取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积极加强网络管理,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监控,抵御信息污染,阻止有害数据的侵入和扩散,净化网络空间,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培育高雅、先进、文明的大学文化,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周琼英(1967—),女,四川简阳人,内江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空间占领心理。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EB/OL]. 人民网.2005.01.18.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论[N].人民日报.2004.10.16.第一版.

  [3]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R].在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2002.9.1.

  [4] 谭文清.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理论学习.2004.9.

  [5] 陈星博. 对当前我国网上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的分析[J].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5.

  [6] 曹萍.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北京:教育信息化.2004.2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三】

  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论文导读: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还有些贫困大学生为了抗拒自卑心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不足。

  关键词:和谐校园,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校园奏响和谐旋律,将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人活力。和谐校园最为关键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而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在高校实行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后,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使得一部份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们经济压力增大,这也使得他们的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当前如何解决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问题、做好贫困生健康心理辅导,是事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保证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

  一、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经济贫困导致贫困生在个性和心理上产生一些负性的情绪,引发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个对自己不满,鄙视等否定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1]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之间的强烈差别,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其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贫困生多数来自贫穷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偏僻封闭,经济落后,信息不畅。这些贫困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维差异,与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相差太远,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极度不适。比如说是在进入大学生活,学校的社团等文化文艺活动使得有接受过艺术教育城市孩子特长突出,与之相比之下,贫困生就校对比较不能在这方面展示自己。与强烈的自卑感相应的是,贫困生有过于强烈的自尊感。相关资料调查发现,很多贫困生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他们认为人情债难还。这样极易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自轻、自贱等自我意识偏离。还有些贫困大学生为了抗拒自卑心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不切实际的吹嘘或炫耀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给人一种明显的“矫饰”感觉。有些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轻视、贬低同学和老师的倾向,表现出表里不一的自大傲慢,这也是自卑的特殊表现,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另一种形式,以达到某种心理平衡。

  2、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在预期面临原因不明的危险处境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或局促不安的复杂情绪。这一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个体对自己的某个方面而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焦虑;其二是对未来期待的反应和不安,而不是对针对目前的事物[2]。贫困生思想和经济上的负担都较重,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的心态:一方面,他们承受着家人、亲人的巨大期望,他们想通过读大学改变家庭贫穷的命运,所以他们背负着普通学生更多的精神压力,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另一方面,因为经济上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半工半学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这又使得他们的学习的时间又大大的缩小。有可能造成在学业成绩与普通学生拉开差距。这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得他们处于焦虑状态。当然,大部份贫困学生又比较早熟懂事,所以他们又还要担心家人的操劳、担心将来的就业前景等等,在这样多重压力下,更使得贫困生的焦虑心理更加突出。

  3、嫉妒及仇恨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贫困生的嫉妒心理主要是针对同班、同级乃至同校的家庭富裕的同学。作为贫困生,看到其他的同学穿名牌、吃美味、受追捧,心理既不满又嫉妒。再加上个别物质条件较好的同学,他们在生活作风上比较奢靡,这让贫困生造成对这部份富有的学生的仇恨心理。贫困生认为在学习、智力和能力等方面并不比那些富有的同学差,但来自农村又贫穷的自己,处处显得低人一等,于是心理抛锚,失衡不满。他们仇恨社会,认为是社会的不公平造成自己的困苦境遇,因此对社会的消极面极力夸大,深恶痛绝;对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更是冷漠排斥;对父母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是他们无能力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这样偏激的心理,往往衍生歇斯底里的发泄,轻则使贫困生旷课、出走、偷窃,重则导致不应有的悲剧发生。如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锤杀四名同学的事件,就是让人痛心,又使人深思的个案。

  4、自闭心理

  有些贫困生因贫困而自闭,他们把学习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一门心思读书,不参加集体活动,虽然成绩优秀,但人际交往能力差。由于贫困,他们疏远集体活动,因为许多活动需要交点钱;由于贫困,他们不愿参加同学的聚会,因为怕欠下人情。他们往往将同学、学校或社会对他们的资助看作是对自己的施舍和怜悯,心理上敏感而多疑,缺乏自信心,做事畏手畏脚。遂有自惭形秽之感,自我评价偏低。这样长期脱离群体,并且又拒绝群体的帮助与关怀,这样使得贫困生在人际交往问题上与班级体越走越远。

  5、抑郁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语音低沉或整日沉默不语,伴有失眠厌食等不良反应,喜欢独处,生活缺乏激情。抑郁具有很强的弥散性,易使贫困生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探讨

  1、传统教育体制下带来的高校学生评价机制的转变

  在一些边远的、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大部份的教育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考核标准。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学校注重的不仅仅的学生的成绩,还有在德、智、体等真正全方位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而那些边远地区来的学生,可能在沟通技巧、知识面、组织管理能力、业余兴趣爱好等方面落后于城市学生。这使得原本在地方十分优秀的贫困生,变成在大学里面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这样的一种落差,贫困生如果没有及时的协调适应的话,就会带来心理失衡。

  2、家庭因素的影响

  贫困家庭不仅包含贫困经济,也包含一种贫困文化。这样的贫困家庭所持有的贫困文化就是他们心理的反映,即他们的思维,信念,习惯等等。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社会身份的特征,表现为语言、衣着、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3]他们在自己家庭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使其在大学里很难融入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其他同学的生活圈子,甚至对一些比较富有的同学的生活方式,采取强硬的敌对。到了临近就业期,一些城市里长大的学生,因为其家庭背景等因素,使其在就业上比贫困生更来得容易些。相比较之下,那些努力地去到处应聘的贫困生,却因为没有社会背景,到处碰壁。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贫困生容易造成心理困惑,认为自己千好万好,还不如人家有一个牛爹好。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是因为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做支持。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

  3、社会因素

  毫无疑问 ,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的救援工作使得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目前高校当中学生贫困人数,据不完全统计,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20%。从数字上显示,贫困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学校和社会能够提供的救援的面以及个体接受的救援的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且高校对贫困生的援助方式也很单一。大多数教育者坦言对贫困生的帮助大多是物质和资金上的,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一般很少关心,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也没有及时得到专业心理辅导。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加之贫困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慈善事业的救助,但心灵上却受到了伤害。觉得自己成为社会和学校的包袱,觉得自己被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常常使自己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

  4、个人因素

  有的贫困生有时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一旦受挫,便产生悲观、失望、消沉、偏激的心理问题,又有不少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认为自己万事不如别人,自信心逐渐丧失,整日叹气,自我调适能力偏低,性格心理极其脆弱。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引导对策

  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解决,除了在经济上广开门路,通过提供国家学生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物质问题。还应该重视对贫因生的心理疏导,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其一,学校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把健康心理教育灌输到其教育教学理念当中去。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知识理论教学的角度等多角度出发,全方位关注贫困生的心理成长。

  其二,学校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有问题的贫困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其三,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心理咨询室工作的开展,由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贫困生建立“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动态掌握一手的资料。对有问题的贫困生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维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贫困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全面提高。

  其四,开展心理讲座。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使贫困生能够正视自己,用乐观向上的情感来应对暂时的困难,能够科学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合理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

  其五,加强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心理培训。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提供指导,同时也要懂得了解贫困生的心理。让贫困生在除了能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得到帮助以外,还能从辅导员这里得到倾诉和关怀。及时的处理和发现心理问题。

空间占领心理。

  其六、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训练。通过开展团队辅导课或心理健康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自信心、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技巧,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2、营造学院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该加强以营造良好校风为主要工作的校园文化建设,摒弃校园文化中的一切假、丑、恶的现象,追求以真、善、美为境界的精神家园。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学校还应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鼓励学生自我心理脱贫

  贫困并不是成为自暴自弃的理由,在贫困面前,如何让自己在逆境当中最快最好的成长,这也是对每一个贫困生提出的挑战。贫困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因素,大多都比较早熟、懂事、更能够吃苦耐劳、有较好的勤俭朴实的生活习惯、能够想别人之所想,这都是贫困生的优点。贫困生应该看到自己的优点,使自己成为精神上、知识上的富裕者。如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的事例,就是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真实写照。

  4、动员全社共同关注

  目前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社会也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高校要建立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和谐。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困难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程森成,夏红敬.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对策,2001,(4)

  [2]何兴杰,王洪辉.论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98-100

  [3]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90-93

  [4]史马力.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 ,2004(2):28

  [5]牟艳娟,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04(3):190一192.

  [6]李远贵,高校贫困生心理与教育对策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

  [7]李景玉,贫困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析[J]教书育人 ,2005(4):22- 23.

  论文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 | 论文范文 | 论文致谢 | 论文答辩 | 论文格式 | 论文写作

空间占领心理

http://m.myl5520.com/fanwendaquan/260590.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字范文(精选三篇)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500字范文(通用3篇)

毕业论文

大专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格式汇编9篇

毕业论文

成人大专毕业论文范文汇总四篇

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大专【汇编三篇】

毕业论文

护理学毕业论文题目精选五篇

毕业论文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8000字范文(锦集8篇)

毕业论文

电大大专毕业论文参考【汇编八篇】

毕业论文

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精选三篇

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40篇汇编5篇

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