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义

2020-07-11   来源:活动总结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题思考与建议
篇一: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义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题思考与建议

官光进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环保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承办地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领衔赞助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要活动内容包括青少年板块和科技辅导员板块

(一)青少年板块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展示活动

1.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包括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

(1)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与设计、行为与社会科学;

(2)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医学与健康、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

2. 展示活动包括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

(二)科技辅导员板块包括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科技教育论坛。

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包括科技发明类、科教制作类、科教方案类。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参赛项目不但应该遵循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认知规律,还应该能够鼓励青少年首创和奇思妙想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选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科学研究成功的起点,选题决定着后续研究工作的方向,也是研究者思考课题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一、选题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对参赛项目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选题决定项目的价值和效用。

选题不仅仅是给项目确定一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一个范围,选题的过

程,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经过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项目的轮廓。这是因为,在确定题目之前,作者总是先大量地接触、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选择中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直到定下题目。

2.选题可以规划项目的研究方向,弥补知识储备不足。

选题阶段一定会进行大量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在研究客观资料的过程中,随着资料的积累,思维的渐进深入,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纷至沓来,这期间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和各种看法,对青少年规划项目的研究方向是十分宝贵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在知识不够齐备的情况下,对准研究目标,直接进入研究过程,就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来补充、收集有关的资料,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这样一来,选题的过程,也成了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加深对问题理解的好时机。

3.选题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研究能力。

通过选题,青少年能对所研究的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以条理使其初步系统化;对这一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找出症结与关键,不仅可以对问题的认识比较清楚,而且对研究工作也更有信心。科学研究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但专业知识的丰富并不一定表明该人研究能力很强。有的人书读得不少,可是忽视研究能力的培养,结果,仍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可见,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研究能力不会自发产生,必须在使用知识的实践中,即科学研究的实践中,自觉地加以培养和锻炼才能获得和提高。

二、选题的原则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提出“三自”和“三性”的规则作为评审标准,其中“三自”是指: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三性”是指: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就项目选题而言,首先要符合创新大赛的规则,即必须是由作者自己发现、提出、选择的,我们称之为“自发性”,并且是以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为前提,同时还应适应青少年知识和技能,即选题还要遵循可行性。下面,我们就从选题的“自发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五个原则方面具体说明:

1.自发性原则

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选题就要体现自己的兴趣,自己具备的知识水平,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自己对别人或前人提供的选题意见,总之要突出这个就是我做最好,最适合。如果题目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经历、背景选择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符合研究规律,也易于青少年坚持这个项目。如“小胶囊壳”项目是学生自己选的,家长当时想让她选择“节能减排之类的国家热点问题”,但是孩子坚持自己的选题,这样若是遇到困难她也会因为是在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而一一克服。如:《沙县城区盲道隐患问题调查研究》,《沙县青少年传承民族文化调查研究》。邱烨茜同学的环境科学类作品《“我想有个家”》(范金姬老师指导,学生需到泉州比赛现场接受专家答辩,作品为此次三明地区最高奖项之一)。

2.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探索真理的活动。选题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入木三分"地说明问题。包括选题的指导思想,分析变量而和自变量的方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如:陈雨初同学的植物学作品《盆栽苏铁叶片粗短曲的培养方法》(指导老师陈依炳)。

3.创新性原则

在选题中充分贯彻创新性原则至关重要。所谓创新性,指的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有别于他人的方法和路线,或是否定或发展了前人的工作。科技创新大赛评审标准把创新表述为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与技术水平等三个方面。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之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有创意;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以前已持有技术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技术水平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如获得第26 届全国比赛中国科协主席奖的项目“一种高选择性甲烷检测新方法”,就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原则。

4.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以及课题研究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学生的选题应该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益的问题。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

次实际的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获得第26 届全国比赛的中国科协主席奖的项目“便携式球体印刷章”,我校陈平老师指导的优秀项目“可在大小球面上画圆的圆规”,就是突出体现实用性的案例。

5.可行性原则

科研工作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总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我们只能在时代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选题时,还应注重可行性原则,否则就是空谈,纸上谈兵,好高骛远,不能体现脚踏实地。可行性原则是决定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选题要有利于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的发展,选题的可操作性要强,选题既要有难度,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选题必须具备可以完成的主客观条件,否则,再好的选题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从主观方面看,需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须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从客观方面看,需要考虑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人力(研究兴趣、理解程度、合作伙伴、指导老师等)、财力(资料复印、实验经费等)、物力(研究地点、实验仪器设备等)、时间(实验时间、收集资料时间、撰写报告时间等)方面的各种可能性,并应当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如:永安一中高二学生的《田螺剪》,《便携式球体印刷章》,《一种高选择性甲烷检测新方法》。

三、选题的方法

虽然掌握了选题的基本原则,青少年一旦进入到具体的科研选题往往还是不尽如人意,会觉得“题海茫茫”,自己依然无从下手,这恰恰说明科学探索的魅力,由第一次选题的不如意到如意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大家参考。

1.问题扫描法——从别人的论文、著作中选题。指的是要多看国内外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书刊、论文,善于从别人的“论文夹缝里找题目”,就是寻找别人论文里的差错、遗漏、缺陷或未完成的问题,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等问题。这是科学选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如:官光进老师指导林魏静等同学的《苏铁的探究》,《一种高效节能提取蓝莓果渣中花青素的方法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邓祥钊老师指导的、陈苗同学的《延长插花花期小窍门》。

2.疑问猜想法——从怀疑、猜想中选题。“适当的怀疑,是智者的火

炬”,这里主要根据科学问题的特点,判断筛选出研究课题。怀疑、猜想也是选题的一种基本方法。问题扫描法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发现选题,而怀疑、猜想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疑问、猜想作为选题,包括工作中、生活中发现的问题。问题扫描法发现的可能是一些明显的差错、缺陷,而怀疑、猜想不仅仅是怀疑、猜想。搞学术研究应当擅于质疑、凡事应当问个为什么?对不对?比如:苍蝇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但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得病呢?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如:张木娇老师指导卢嘉炜同学的《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范金姬老师指导陈镭同学的《蚂蚁复活的秘密》、陈进美老师指导黄春晴同学的《为什么鱼的体色会发生变化》。

3.悬案借用法——从学术争论的焦点中选题。选择学术争论中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学术研究选题的一种常用方法。这类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现成的科学问题。选择这类选题,应当关注学科研究综述一类文章,多参加学术研讨活动,从中了解争论的问题的角度、技术手段等,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学术争论的焦点中选题,也包括从日常工作争论中选题,因为不同意见往往包含着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同的学术思想,我们通常说换个角度,什么是角度,就是换个影响问题的变量,换个思路就是选择更恰当的研究材料与方法。如:《一种高选择性甲烷检测新方法》。

4.需求感知法——从社会现实问题的难点中选题。从社会现实问题的难点中选题,这类问题其实重要的是首先判断好需求的东西是不是科学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即是把一般问题如何转化为科学问题,从科学角度把科学问题概念转化为研究课题是关键。比如:如:肖秀红老师指导董世鑫同学的《发光的建筑》和陈其鑫同学的《火山上的新能源城市》及张子怡同学的《垃圾场上花园》、邱发军老师指导林芸同学的《除噪音飞船》、邱发军老师指导陈榕同学的《好帮手——机器云》、魏明霞老师指导黄姝畅同学的《甲型H1N1治疗树》。

5.偶然发现法——抓住科学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把“意外”转化为不意外,就是新的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科学发现常常发生在偶然的不经意之中。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这种发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如:

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篇二: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义

当代科技发展与领

导干部科学素质

论文

1

发挥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 【摘 要】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是在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的工作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如青年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充实、创新思维还不够开阔、青年创新的环境还不够完善、创新能力还未被完全激发等。本文结合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践,分析和探讨了发挥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的经验——不断加强青年的理论知识、丰富青年的精神家园、为青年建设良好的科研软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青年的创新思维、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造就创新青年人才,才能不断取得创新成果,才能实现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青年 人才 科技创新 生力军

一、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

近三十年来,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进步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当前,党和国家把创新提高到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学发展的新高度。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郑重宣布,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

[1][2]撑。创新文化建设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将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并列作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3]。

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参 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尤其是 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将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总是步人后尘,我们就将永远受制于人,甚至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抛弃。因此,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而绸缪,不断加强企业技 术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技体制创新在我国创新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只有通过科技体制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组 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 按照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的观点,凡是引入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等都是创新。依此界定,企业的成本、质量、产品差异、品牌形象、组织形式的 先进性都是以创新为前提的。创新一方面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由此 可见,创新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产品多样化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创新还 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依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陈出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 前提,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二、青年是科技创新生力军

毛泽东同志赞扬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旭日初升,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同时,青年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敢想敢干,勇于尝试,有利于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全党都“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希望广大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 3

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改革发展攻坚阶段,需要全体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青年群体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如果充分发挥青年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的特点,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增长才干,用创新创造为深化改革增添动力,用新的业绩为科学发展增添活力,就能使青春的

[4]价值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充分彰显。

三、培养科技创新生力军的途径

(一)是强化青年创新意识。

当前企业及企业青年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服务大局观念,克服因循守旧、封闭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在青年的创新意识强化上下功夫,把创新创效活动与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用先进的文化武装青年, 使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尤其前面提到的青年对“创新”存在的两种错误认识,必须要给于高度重视。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大家明白发明是创新, 但创新绝不等同于发明。发明的结果是“由无到有”,而创新则重点 强调“由有到优”。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团组织要把强化青年职工创新意识、 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基本前提,使广大青年认识到,创新并不神秘,而是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创新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通过汲取相关单位青年的创新经验,引导青工树立了正确的创新观 念,培养大胆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大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加强青年理论知识学习

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积累。

4

在信息高速膨胀,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强音,提高创新能力要求青年科研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然而,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掌握一堆现成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以理论为指导,掌握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结合实际,勇于开拓,大胆实践,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创新,在实践中提高综合分析和独立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创新也不是盲目蛮干、无的放矢,创新实践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科学的独特发展规律。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立足岗位,增强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追求最佳创新效益。

(三)丰富青年的精神家园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义。

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是人的两种基本素质,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但是,如果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即使掌握了高技术,也可能无益于社会,不能称之为创新人才。

此外,通过组织行业间优秀青年交流,先进事迹宣讲,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青年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青年员工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企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对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增强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发挥青年员工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四)培养青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年创新能力

5

青少年科技创新论文要求
篇三: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义

青少年科技创新科学论文要求

一、科学论文的四个环节

1、明确的选题目的;

2、完整的实施过程;

3、准确的实施结果;

4、深刻的收获和体会。

二、科学论文的三自

自己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

三、科学论文的三性

科学性:选题与结论科学意义的合理程度、研究方法正确程度、科学理论的可靠程度,书写规范程度; 先进性:创新程度、先进程度、难易程度;

实用性:包括实用价值或应用前景,影响范围。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义。

四、科学论文内容

科学论文是指距全国讨论会举办日两年内完成的源于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实践报告、观察报告、发现报告等科学成果论文(不含计算机软件研究的论文),其中以自然科学范畴的论文为主,亦可有一定数量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法律、教育三类)范畴的论文。 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3000字。

五、科学论文申报

1、申报人应首先参加基层讨论会;

2、全国讨论会不接受个人直接申报的论文;

3、填写申报书一式三份;

4、所需附件包括论文全文、参考书目单、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原始记录、实验过程照片、证明材料及其他必要的图表资料、必要时还要实验过程光盘等。

六、科学论文测试

学生答辩时首先向评委敬礼,问一声,老师您好?请您指教:问辩时间为15分钟;集体项目,每个作者对项目要全面了解,由评委提名问答。

论坛答辩:学生宣

读论文后,作者做好准备,熟悉内容,由主持教授提问或由入会者提问作者针对问题做答。

青少年科技创新
篇四: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义

成 长 成 功

Cheng Zhang Cheng Gong

□ 王灿明 张海燕

摘 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江苏省举办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大的青少

年科技创新示范活动。本文通过对第 19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现场调研、深 度访谈,不仅准确把握了获奖作品的区域分布、学科分析、学段分布情况,而且 对获奖作品的创造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剖析其创意来源、创造性思维、创 造技法,概括出青少年科技创新存在的“区域性失衡”、“结构性失调”、“功能 性失谐”和“体制性障碍”等问题,并对如何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提出了一些政 策性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存在问题;对策

展示和终评问辩。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现场调研、深度访谈,准确地把握了江 苏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奖作品的学科分析、区域分布、 学段分布、学校分布情况,而且对获奖作品的创造过 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剖析其创意来源、创造性思 维、创造技法,从而概括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存在 的主要问题,并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提出了一些政 策性的建议。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

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 要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紧逼的区域 竞赛,江苏提出要通过十年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 “创新型省份”[1]。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只有源源 不断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才能形成持续创

新的动力机制。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行一次,是中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和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的集中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义。

二、对创新大赛一、二等奖作品

分布的统计分析

1. 学科分布

这次大赛仍把竞赛项目分为工程学 (科技发明) 和科学论文两大类。我们以本届大赛获一、二等奖的 169 件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发现获奖比例最高的是工 程学 (科技发明),如果和机器人工程设计相加,就 多达 121 项,占总数的 71.59%,而占 12 个学科之多 的科学论文仅占总数的 28.41% (见表 1)。从积极的 意义上说,它充分证明江苏中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 践能力很强,但从另一方面看,也证明中小学生在理

示,经过近 20 年的实践,已成为江苏省举办时间最 长、参加人数最多、最有影响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

性活动。2008 年 3 月,江苏省第 19 届青少年科技创 新大赛落下帷幕,共吸引了近 2000 所学校的 25 万名

学生参与,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 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工程学 (科技发明,包括机器 人工程设计)、动物学、植物学、医药与健康学、地 球与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 13 门学科。经过层层选拔,85 件入围作品参加了公开

社 会 综 合 版

表1: 一、二等奖作品的学科分布

表2: 一等奖作品的区域分布统计

苏中 39 项 (23.1%),苏北 31 项 (18.3%),从南向北 呈递减趋势 (见表 2)。

苏南、苏中、 苏 北 地 区 获 一 等 奖 的 情 况 见 表 2,可以看出,苏南是苏北的 4.7 倍、是苏中的 2.5

倍 ,苏 中 是 苏 北 的 1.9 倍 ,苏 南 无 论 在 获 奖 总 数

上,还是在获奖 等级上都占绝对优势 。x检验表

2

明,苏南、 苏中、 苏北的区域分布差异极其显著 (P<0.005)。

(2) 区域内部分布不平衡

大赛获奖数量不仅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而且 同一区域内部获奖数量也各不相同。比如,在苏南

论研究上仍需继续努力。

2

获奖的 99 项中,南京获 39 项,苏州获 32 项,但镇 扬州和泰州获奖总和的 1.6 倍。苏北共获 31 项,其 中连云港就获得了 11 项 (超过了苏南的常州和镇 江,苏中的扬州和泰州),而徐州仅获 3 项,宿迁获 2 项 (见表 3)。

绝对数据还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衡量一个地

x检 验 表 明 , 学 科 之 间 差 异 极 其 显 著 江仅获 2 项。在苏中的 39 项中,南通获 24 项,是 (P <

0.005),学科分布极不均衡。获奖作品所在的学科排 在前三位的是工程学、机器人工程设计和环境科学, 获奖比例最低的三门学科分别是地球空间科学、化学 和动物学。在本届大赛获奖作品中,行为与社会科学 仅有 1 个项目获一等奖,获二等奖者也寥寥无几。许 多学校认为“科技创新”是“理科”的事,而与“文 科”无关,社会科学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被边缘化,这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 区域分布

我们从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分布、区域的 内部分布以及城乡分布三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如下:

(1) 区域分布不平衡

按照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划统计获一、二等奖

的数量,就会发现苏南共获得了 99 个奖项 (58.6%),

区的科技创新教育水平还需要与获奖率综合起来考 虑,因为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各市 申报的名额,超过分配名额将不予受理。苏南、苏 中、苏北各市的申报指标大致为 4:3:2 (见表 3)。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苏南、苏中、苏北各市的获奖

率 , 发 现 苏 南 的 南 京 最 高 (88.6%), 镇 江 最 低

(9.1%); 苏 中 的 南 通 最 高 (72.7%), 泰 州 最 低 (18.2%);苏北的连云港最高 (54.6%),宿迁最低 (9.1%)。

即使在同一区域,各县市获奖数量也极不平衡,

中国青年研究→01/ 2009

96

成 长 成 功

Cheng Zhang Cheng Gong

比如在连云港获得的 12 个奖项中,赣榆获 9 个,占

该市总数的 75%;在苏州 32 个奖项中,昆山获 17

赛终评活动向公众开放的机会,我们现场对一些选手 进行了访谈,其中问的同一个问题是:你是怎么想到 这项发明的?发现科技发明创意源自家庭的项目最多 (27 项,占总数的 44%),其次是源自社会的创意 (25 项,占总数的 40%),源自学校的项目最少 (10

2

个,占该市总数的 53.1%。

(3) 城乡分布不平衡

在获奖的 169 件作品中,135 件来自城市 (占

79.8%),34 件来自农村 (占 21.2%),前者几乎是后 项,占总数的 16%)。x检验显示,创意源的分布差 者的 4 倍,说明目前江苏省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主要

在城市。一方面,农村经济和科技水平偏低,另一方 面,农村教育又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这必然会导 致农村科技创新后继无人,这个问题亟待引起有关部

异显著 (P<0.05)。

可见,本届大赛作品的创意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狭 窄的家庭和学校空间,源自社会的创意占到了总数的 40%,证明江苏青少年科技发明的视野相当开阔,他 们能够敏锐地关注社会变迁,善于从科技发展和社会 改革中寻找灵感。

(2) 创造性思维

我们从三个维度对 62 项科技发明作品进行了分 析,发现运用发散思维 41 项,聚合思维 21 项;运 用直觉思维 19 项,分析思维的 43 项;运用形象思 维 35 项,抽象思维 27 项。因而,在这届科技发明 一等奖作品中,应用最多的思维方式为发散思维 (占总数的 66%)、分析思维 (占总数的 69%) 和形 象思维 (占总数的 56%)。但运用 x检验对这三个维

2

门的重视。

3. 学段分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参加了创新大赛。 为了鼓励小学生和初中生参赛,这次大赛规定,在 各市申报的竞赛项目中,小学生、初中生的项目分 别不少于总数的 20% 。然而,当我们对 169 件作品 进行学段分布统计时,发现获奖最多的学段不是高 中,而是小学。全省小学共获得 79 个奖项 (占总数

的 46.7%),高中获得 56 个奖项 (占总数的 33.1%),

初中获得 34 个奖项 (占总数的 20.1%)。x检验表

2

明,小学、 初中和高中的学段分布差异极其显著 (P<0.005)。

4. 学校类别分布

2006 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做出了 《关于大力发 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 技能和创新能力”[2]。2007 年,省教育厅、省科协等 七个部门联合举办了“首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 赛”,推动了职业高中的科技创新。然而,本届青少 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获得的 56 个奖项,职业高中 仅获其中 5 项,占高中组获奖总数的 8.9%,不能让 人满意。

度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之间差 异显著 (P<0.05),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之间差异 非常显著 (P<0.005),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差异不 显著 (P>0.05)。

(3) 创造技法

科技发明作品所运用的创造技法很多,多数项目 涉及两种甚至更多种技法,这里分析的是每件作品使 用的主要技法,结果如下:组合法 17 项,移植法 14 项;列举法和形态分析法均为 11 项,头脑风暴法和 检核表法均为 4 项,综合法仅 1 项。因此,在科技发 明中运用最多的创造技法依次是组合法 (27.42%)、 移植法 (22.58%),两者占总数的一半,真实地反映 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科技发明的特点,技法相对比 较简单,成果还显得稚嫩。

2.对科学论文一等奖作品的分析

获一等奖的 14 篇科学论文,以定性研究方法 为主的有 2 篇,其余 12 篇均为定量研究,可见科 学论文竞赛主要运用的是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根 植于实证主义,与定性研究相比更接近于科学的方 法 [3]。”在科研的起步阶段,中小学生能够自觉运 用和亲身体验定量研究的方法,应该是一件可喜的 事。其次,我们把定量研究又分为调查研究、实验 研究、观察研究等多种具体方法,发现在本届科学

三、对创新大赛一等奖作品的

创造过程分析

通过现场调研、个别访谈和获奖作品分析,我们 从创意源、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法三项指标对一等 奖作品的创造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1. 对科技发明一等奖作品的分析 (1) 创意源

创意是变幻无穷的创造过程的启动器,创新大赛 提倡中小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 题,研究身边的科学

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义

http://m.myl5520.com/fanwendaquan/113426.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优秀党建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合集4篇)

活动总结

党史教育活动总结2022年精选6篇

活动总结

食堂节约粮食活动总结(通用4篇)

活动总结

学党史主题教育活动总结范文(通用4篇)

活动总结

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三篇

活动总结

2022年党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总结汇报材料【汇编四篇】

活动总结

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教育活动总结报告精选六篇

活动总结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总结【汇编八篇】

活动总结

反洗钱宣传活动总结范文三篇

活动总结

2022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4篇)

活动总结